-
试听
1.战争的成本,超乎你的想象
-
在“始计篇”里,孙子告诉我们,战前需要进行“庙算”,需要根据“五事七计”来梳理、比较作战双方的优势劣势,决定什么样的仗该打、什么样的仗不该打。好了,那么如果一场仗非打不可,接下来,又该如何筹备呢?这个话题,就是咱们今天“作战篇”讲的内容了。
作战作战,大白话就是开打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打仗,总不能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发动一场战争吧?那么,打仗最基础的配置有哪些呢?
孙子说了:“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凡用兵之法”,这里“凡”字,就是“一般来说”。孙子这里讲的,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一般规模。和咱们今天所想的战争规模有点距离。
孙子说了,首先得有一千辆“驰车”。所谓驰车,就是战车。孙子这里用的量词是“驷”,马字旁加一个四。春秋时期的战车,一般是两匹马或者四匹马拉的,四匹马拉的就是顶级武器了,所谓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用战车的速度之快,比喻说出去的承诺轻易不能追回来。可见,在那时候驰车就好比今天的坦克了,一千辆驰车,一千台装甲坦克车,这啥规模,您琢磨一下。
一千辆“驰车”之后,接下来就是一千辆“革车”。所谓革车,就是辎重车,负责拉军需物资,什么粮食、武器、装备、草料和衣服,打仗必须的物资,那都得准备充分。
重型武器,作战物资,都得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最核心的人。所以得“带甲十万”,也就是说全副武装的士兵得有十万人。那位说为啥是“十万”这个数字?为啥不能是一万或者百万?难不成打仗还嫌人多?这里头是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春秋时期的一辆战车,要配三个“甲士”,也就是经过贵族教育、会射箭会举盾会驾车的精英士兵,然后还得配七十二个“步卒”,也就是普通的农夫和奴隶组成的步兵。所以,您算一下,一辆战车的配置就有七十五人,一千辆战车就得有七万五千人。
除此之外,一辆革车,也就是刚才说的,拉辎重物资的,得有十个做饭的炊事员、五个看东西的保管员、五个马夫、五个杂役,一共二十五人。那么一千辆革车就是两万五千人。战车车队的七万五千人,加上革车车队的两万五千人,正好是十万人。
各位,讲究就在这里,《孙子兵法》的每一个字都不是胡诌乱编,不是老刘我讲的《三国演义》,那曹操吹大气,动不动就什么“治水军八十余万与将军会猎于吴”。
别说八十万了,就孙子这里说的十万,这么多兵卒和马匹,也不能空着肚子上战场的。所以,还得准备好粮食。孙子用轻飘飘的四个字儿——“千里馈粮”——就带过去了,但实际情况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春秋时期,拉粮食一般用牛车,牛力气是够大,但走得也是真的慢,动辄走上个把月,才能把粮草运到,而且,这一路上总不能不让牛和车夫吃饭吧?根据历史学家的估计,要保证战场上的一个士兵能吃饱,至少得准备二十人份的粮食,才能确保牛车和车夫不饿着,确保粮食顺利抵达战场。
做个简单的数学题:一个士兵一天差不多需要1.5公斤的粮食,十万个士兵,一天就是十五万公斤,也就是150吨!而考虑到运输的损耗,要打一场十万人的战争,粮食得准备二十倍,也就是150乘以20=3000吨!这还只是一天的量呢。
要撬动这么多资源,大概需要多少钱呢?“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也就是说,前后补给、招待使节、维修武器装备、保养战车甲胄,一天就得花一千两黄金这么多,才发动得起这么一支普通规模的军队!
大家想想看,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的人数加起来差不多也就三千万人。为了打一场十万人的战争,需要准备每天3000吨的粮食,以及每天一千两黄金的军费。这么多资源,可不是凭空降下来的,那得是举全国之力攒起来的。
各位,您感受一下,这战争的成本,是不是超乎您的想象?
-
- 2.旷日持久的战争,如何拖垮整个国家
- 3.持久战?收益不一定,亏损很清晰!
- 4.持久战真不行?还得结合庙算
- 5.速胜的本质,是控制作战成本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Sue,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世界军事理论的瑰宝,被誉为“兵学圣典”。书中以独特的思辨和智慧,对战争的本质、战争的规律以及战争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全书主要包括十三篇,内容涵盖了战争的方方面面,从战争的计划、组织、指挥到兵员的培养、训练和使用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论述。无论是军事爱好者、管理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和智慧,帮助自己在面对各种竞争性的环境和挑战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