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曾经堪比首钢,上市两个月却“经营困难”?
-
书接上回,说那琼民源的证券欺诈,散户整整等了两年半,烂在手里的股票才翻身。等是等得辛苦了一些,但这运气,在整个金融界也算是因祸得福了,现实中,多的是比他们等得更久的,甚至根本追不回来的。比方说,要是我今天买了支股票,明天它就停牌了,那我也只能认栽。
炒股眼光不好,赔了钱,只能自认倒霉,这仿佛是大家公认的潜规则。但真的一概如此吗?如果我是被骗去买了这支股票,换句话说,是有人存心要割我这茬韭菜,故意设局,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血汗钱被骗走吗?答案是:那当然不行。今天说的红光实业案,就是一群韭菜坚持四年终于上诉成功的事儿。红光实业是干嘛的?又是怎么割韭菜的?咱们泡杯茶,慢慢从头说起。
这个红光实业啊,来头着实不小。1958年11月,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在成都正式成立,建立之后没多久,就有了“北有首钢,南有红光”的说法。您想想,能跟首钢相提并论,在当时肯定得是个庞然大物了。不信,您跟家里的老人们打听打听,知道的人恐怕不少呢。
大家知道,计划经济时代嘛,这些厂子都是国有的,红光也是如此,它的规格还挺高——当年被称为773厂的红光电子管厂,归电子部管,是一个中央直属单位。此外,我们现在看来,电子管似乎没什么稀奇的,但在建国初期,电子管厂生产的很多零件都是军用的。又是中央直属,又是军工企业,这buff简直叠满了。
所以,红光电子管厂一路走来,生产也好,研发也好,都算得上是顺风顺水。刚开始,它搞的是军用真空显示器件。到了70年代,又转去做了民用的黑白显像管玻壳,还造出了我国第一支彩色显像管。最鼎盛的时候,员工达到上万人,厂区更是占地五十万平方米,也就是800亩。这规模,无论搁在当时还是现在,都称得上是巨头了。
在成功造出彩管后,红光自然就想建一条彩管生产线,实现规模化生产。然而奇怪的是,它明明在80年代初就打了自建生产线的申请,却直到1987年才获批准立项,更是直到1995年底才最终被国务院批准。
对于迟迟没有推出新品、一直在等待彩管这个项目的红光来说,这就是最关键的机会,干好了升职加薪,干不好大家都喝西北风!但彩管生产线也不是那么好建的,当时的技术和成套设备得从日本引进,总共需要上亿的投资。想要继续走下去,那就必须募资。
在市场上,一家企业筹划上市至少也需要一年。然而,曾经地位超然的红光却不肯如此,你什么地位,咱俩上市能一样吗?于是,自从1993年改制后,红光的领导一有空就到政府去,找自己的老上司敲边鼓、吹耳旁风。
在这样的功夫下,政府也被磨得受不了,1996年8月底,成都市体改委就通知红光,行啦,你们去做上市准备吧!不仅如此,证监会也很快批准发行。飞速上市之余,红光还开启了铺天盖地的宣传模式。他们在公告书里承诺,筹集资金就是为了在1998年建造彩色显像管生产线,一旦成功投产,将实现全年净利润7000多万元。
遥想80年代,能用上电视机的还都是大户人家。而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百姓日子更好过了,老款的彩电也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到90年代末期,一栋楼的人挤在一个院子里围成三圈看电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电视成了每家每户的必备品。想想看,这对生产彩色显像管的厂家来说,是何等广阔的市场!
红光放出了风声,捧场的自然闻风而来。一时间,《大西南将崛起一条彩管生产线》等文章频频见报,就连“未来之星”这样的溢美之词都用上了。您想想,作为当年屈指可数的科技股,红光能不红火吗?
它的发行价是每股6.05元,上市当天,开盘就涨到了每股14块钱。光看这个涨幅,倒也挺不错,但上市以后就一直横盘,基本没有再涨过。最高价也不过是14块4毛8。好家伙,那假冒伪劣的琼民源,都能半年里涨了十倍,从中赚钱的股民不在少数。你红光倒好,涨个几毛就心满意足了,开始一路走低、高台跳水了。
当年记者采访了一位叫吴振扬的老先生。老先生说,他曾经仔细阅读过红光公司的上市公告,也找来了市面上所有能查到的有关红光实业的新闻报道,最终认为,这买卖,能做!红光上市的时候曾向股民保证,哪怕是上税以后,公司的每股利润也能达到3毛钱。
可结果呢?吴振扬在红光刚上市时吃进2000股,然后就眼睁睁看着它一路横盘,然后一落千丈。他中间还不信邪,觉得卖涨买跌,总有一天会价值回归,于是坚定地补了1万6千股的仓位。这下倒好,本来亏损还没那么大,一加仓,统共就有将近两万股砸在手里。
吴先生又是后悔又是奇怪,怎么回事,补仓补仓,为何非但没有降低他的投资成本,反而越亏越多呢?为什么到了1997年8月底,才上市两个多月的红光实业就一改往日的口风,居然对外声称,“公司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呢?
上市才2个月,就说企业经营困难了?那你怎么上市的?
-
- 2.造假上市:一派风光背后的如履薄冰
- 3.驳回,还是驳回,上诉不成为哪般?
- 4.四年“长征路”,秋菊打官司终获胜
- 5.上市公司的民事责任,为何总是被忽视?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