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经济腾飞的背面,藏着地雷
-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那可是大步踏上了新台阶,金融市场也是日新月异;不过其实啊,放眼整个亚洲,咱们的左邻右舍们也都腾飞了。
在经济全球化、欧美产业一波一波地往亚洲大转移的背景下,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咱们在东亚和东南亚的邻国们,GDP年均增长率基本都在7%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
除了日本以外,像什么“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还有稍后一段时间的“亚洲四小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一个个儿地都粉墨登场、名声大振,好不热闹。
刚刚咱们提到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和咱们中国大陆一样,都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人多。人多,劳动力就不贵,就很容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在合作过程中,及时吸引并利用好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也能够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从而加快自身发展进程。
高速发展当然是好事,但世界上哪有白吃的午餐?对于国家而言,只占便宜不吃亏也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对于这些个国家啊地区啊,都有两个致命的弱点。
第一个致命的弱点是国际游资太多。要知道,各国自身其实都没有足够的资金,为了发展,必须要借外债;而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当时年均经济增长率逼近10%,这么高的回报,国际资本市场也乐得借给它们。双方一拍即合,热钱涌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大家知道,债要是借得合适,可以用别人的钱生钱,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可债要是借多了,就麻烦了。截至1997年6月底,除了中国、日本外,东亚经济体总共借了3700亿美元的外债,东南亚国家的短期外债占比有时候高达三四成。与此同时,泰国和印尼的外汇储备还比短期外债更低,完全不够还债。好家伙,我估计啊,这是完全没考虑过还钱还不上的情况。
当然,国际游资多,其实可以变成一件好事。比如,要是这些国际资本愿意投向一些轻重工业,让工厂有更多的钱来购置设备啊,发展技术啊之类的,那就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健康前进。可是,国际游资哪能有那么好心,哪能那么为你的长远考虑?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短期内高收益,所以很多国际游资都简单粗暴地流向了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像什么房地产啦、股票证券啦,最后使得这些资产价格迅速膨胀。
咱们之前已经讲过那么多场股灾,套路大家也都清楚了。资产价格膨胀了可以干啥?可以抵押,可以给投资上杠杆,结果就是贷款总额的进一步膨胀。就这样,房地产和股市过度繁荣,泡沫越鼓越大。
对这些游资,金融界里还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国际热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迅速,在各个国家之间丝滑游走,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最大的特点,就是短期、套利和投机。来得快,撤得可能也很快,它们的存在,就给国家的金融安全埋下了隐患。
除了国际游资太多以外,第二个致命的弱点则是缺乏监管。放眼亚洲各国,基本都存在金融监管弱的毛病,特别是东南亚。咱这句“缺乏监管”,针对的可不是某一个环节,而是从头到尾所有的环节。
金融行业的准入,缺乏门槛,这就导致能力差、风险高、乱打广告的金融机构遍地开花。银行信贷政策,缺乏制约,导致贷款过度集中在房地产等领域。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财务,也缺乏监督,导致这些机构可以随意借用大量外债,向还不起的企业发放贷款,最终出现大量呆账坏账。刚刚咱们说到东亚和东南亚泡沫经济的出现,其实也跟监管弱脱不了干系。
除此以外,东南亚国家的汇率制度也很糟心,存在系统性的风险。在金融危机之前,它们采用的是固定汇率制,本国货币大多锚定的是美元,这种死板的制度就导致什么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热钱的涌入,它既抑制不了国内的通货膨胀,真实汇率又不断上升,出口压力增大,进口需求也上升,一来一去就加剧了贸易逆差,外汇储备也就更加不足了。
这三大缺点合而为一,结果就是,“四小龙”和“四小虎”们,经济发展得的确很快,可与此同时,也在债务、监管、货币这三个地方埋下了地雷,就等着哪天突然引爆。
-
- 2.泰铢一泻千里,只因两大基金
- 3.历经四次冲击波的香港,最终倒下了吗?
- 4.大范围的繁荣逆转,触目惊心
- 5.中国卷入其中了吗?又做了些什么?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