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监狱如炼狱,但还有人抢着进
-
1.古代监狱长啥样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还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睡觉吃饭打豆豆。
日常感慨互联网真的是非常精彩,网上冲浪吃瓜能吃到饱,久不久还能曝出几个大瓜,不是这个名人违法犯罪啦,公开道歉啦,就是那个谁谁谁要踩缝纫机去了。这类新闻看多了,大家肯定都很好奇:那些人的监狱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
比如那个谁谁谁,之前有张照片说是他在监狱里的样子,好多人都以为是真的,一时间特别火爆。听说现在的监狱,犯人在里面还能读书看电视,劳动锻炼身体,生活作息规律,不用996、007……怎么听起来还不错,是不是太便宜那些违法犯罪的人了?
现在的监狱确实文明多了,在古代,蹲大牢可没这么轻松,监狱堪称人间炼狱,进去了还能活着出来的,如果不是因为有人专门照顾,那一定是老天爷保佑,或是上辈子积下不少福德祖宗庇佑。来来来,今天咱们就来唠唠古代的监狱。
要知道最初是没有“监狱”这个词的。追根溯源,在五帝统治时期,关押犯人的地方,叫“丛棘”或“牢”。试想一下,关押犯人的地方是不是一般都有高压电网,谁敢爬墙直接被电麻了,几千年前没有电,用荆棘围起来也是一个办法,所以才有了“丛棘”这个名字。而“牢”的本意是关牲畜的围栏,关个犯人也很合理嘛,这个意思一直沿用到今天,进监狱至今还俗称“坐牢”。
到了夏朝,正式的监狱才出现,这就是著名的、关押过商汤的“夏台”,也叫“圜土”,大概就像一个环形的土墙。商朝的监狱还多了“圉”这种称呼,到了西周时则演化为“囹圄”,后来成为监狱的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到了汉朝,监狱统称为“狱”;而一直到清朝,将“监管”的“监”字与“狱”结合,“监狱”这个词才最终定型。
那么古代监狱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山西省洪洞县的苏三监狱,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明代县衙古监狱,因为保存完整,能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古代监狱的样子。话不多说,良辰我这就化身导游,带大家到苏三监狱走一走。
来,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苏三监狱,请抬头往上看,牌匾上写着四个大字:明代监狱。接着,请跨过这门槛,正对门口的,是一座苏三雕像,雕像后面就是这座监狱的主体了。西边是一条狭窄的过道,两边分布着12个普通牢房,大家往上看,过道上方,密密麻麻的全是挂了铃铛的铁丝网。这要是一伸手碰到,立马就叮铃铃响当当了,任谁越狱都插翅难飞。
好,接下来咱们走进牢房去瞧瞧。一见牢房,目测面积就四五平米,阴暗潮湿。看起来刚好能搁得一张床,供一个人睡下。但是不好意思,不用想多,这个四平米左右的牢房,不是单人间,可能要住10个人,所以,压根不用考虑睡不睡的下的问题,因为根本不可能睡下,犯人进来后,只能蹲着,腿都伸不直,要不咋说“蹲大牢”。
在过道的那一头,有两个房间,一个是狱卒房,一个是狱神房。狱卒房就是狱卒住的,狱神房是供狱神的,犯人入狱时、执行判决前,都要拜一下狱神,祈求神灵庇护或宽恕。那位说,这不对吧,那要是哪个杀人犯被判了斩首死刑,也需要拜一下狱神求保佑?难不成能保佑不用杀头?那自然是不能的,但要是执行死刑的刽子手不专业,一刀下去没成功,你说这怎么办?好了扯远了,以上都是良辰我胡乱发挥。
咱们接着往那边看,咦,狱神庙左下方怎么有个狗洞?难不成多拜拜狱神可以发现这个越狱法门?嗐,又想多了,这叫死囚洞,当有犯人死在监狱了,怎么弄出去呢?不能从正门抬出去的,只能通过这个小洞拖出去。
好,看完了监狱西侧,咱们移步东侧的死囚牢。看见这个狰狞的虎头图案了吗?其实这是上古神兽“狴犴”,形似威猛的老虎,光是长相就能让穷凶极恶的犯人吓破胆。传说龙生九子,第四子叫“狴犴”,长得很像老虎,既有威慑力,又喜欢刑狱之事,所以,从西周时,就成了地方监狱的称呼。后世纷纷效仿,明朝也把这只神兽复制粘贴,搬到监狱门上了。这死囚牢门上,就有狴犴的图案,因此这里又被称为“虎头牢”。
进了虎头牢门洞,还有一道门,这两道门比较矮,而且一道从左边开门,另一道是从右边开。这个设计就很妙了,犯人从这里经过,会发现第二道门怎么也开不了,等他发现这个设计时,估计也被抓回去了。
大家往这边看,死囚牢所在的院落中,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槽,还有一口井,是犯人洗衣服的地方,毕竟不能让他过得太舒服,还得参加劳动。那位说,有一口水井,实在受不了能不能投水自尽啊?当然不行咯,这井口就一个头的大小,想自杀,除非他会缩骨神功。
看完死囚牢,咱们再看看四周,为了防止犯人越狱,监狱四面均用坚固的石墙堆砌,墙高狱深,死囚牢的墙还会建造得更厚。高墙是翻不过去了,能不能凿开墙壁逃走?答案是不行,墙里面填充了流沙,凿开一块砖,流沙直接把人就地活埋了。
2.花钱坐牢的日常
刚刚,我们参观了古代监狱的布局,从布局来看,十分庄严肃穆,那位说,就是不知道犯人进来后,里面的条件怎么样。
其实吧,以前坐牢,吃饭是要自费的,俗称送牢饭,得靠家里人送。到了西晋,制度有所改变。对于“去家远、无饷馈”的犯人,家里离得远没人送饭,总不能让犯人饿死吧,监狱就一律改为由公家给口粮,即所谓“治廪”。
这一人性化的做法,为后来各个朝代所效仿。比如唐朝《狱官令》中有这么一条规定:“囚去家悬远绝饷者,官给衣粮,家人至日,依数征纳。”离家太远的,家人没能及送衣服粮食的,由官府先行提供,等犯人的家人来了,再按数交钱。
除了犯人的衣服粮食,《新唐书》对监狱管理的规定,还有很具体的记载,“夏置浆饮,月一沐之;疾病给医药,重者释械,其家一人入侍,职事散官三品以上,妇女子孙二人入侍。”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犯人可以一个月可以洗一次澡,夏天还提供喝的,如果得了重病就不用戴刑具,甚至可以让一个家人进来照顾,如果是三品以上官员,甚至可以多让一个人进来。
唐朝之后,历朝历代对监狱居住条件、卫生要求都有量化指标,牢房要保温,刑具要保暖,毕竟不能让犯人冻死了。比如《元典章》中:“冬月糊塞窗户,措置煖匣拘钤。”《大明令》中规定:“枷杻带须洗涤,席荐常须铺置,冬设暖匣,夏备凉浆。”
那位说,不是吧,冬有保暖,夏有冷饮,这是坐牢还是度假呢,未免也太舒坦了吧?但其实呢也不用想这么美好,坐牢并不是每天坐在那等开饭就行了,服刑是必须的,自由是没有的,行动是受限的,除此之外,还要担负沉重的劳役。
对犯人进行“劳动改造”的制度早就有了,西汉时期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劳役监。根据犯人的身份、刑期,会分配不同的劳役,筑城、修宫殿、采矿、冶炼等等,服刑时要穿红色囚衣,要戴狱具比如枷锁,不能自由活动。那么能不能摸鱼?不能,根据劳动的优劣,还有相应的奖惩制度。
发展到明朝,囚犯的日子更不好过,光是劳役的种类,就有几十种之多,活动限制也更加严格。而且除了服劳役,大明还增加了充军刑,以往情节较严重的罪犯才会发配到边远地区,在明朝,你放任牲畜踩到别人的农田,都可能要充军!
说到这儿,有朋友可能要困惑了,不对啊,我怎么听你这说的,好像古代监狱对犯人的管理,还挺人性化的呢?那为啥开头要说监狱如同人间炼狱?
嗐,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规定是一回事儿,实际落实又是另一回事儿,《明史》记载:“狱禁森严,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人口密集的监狱中,一旦瘟疫肆虐,在医疗水平低下的时代,因为疫病而死亡的犯人就不会少。
而且朋友们,您在怀疑监狱管理制度是不是太人性化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监管犯人的狱卒呀。
3.狱卒很坏,越狱很难
古代的狱卒与今天的狱警不太一样,他们只是没有品级的小吏,不是什么大人物。而看管囚犯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狱卒平时需要跟犯人长期待在一起,日子过久了难免有些辛苦乏味。不仅工作辛苦,待遇也很差,以清朝为例,狱卒每年的收入最高不过12两白银,养活自己都很艰难,更不用说养家糊口了。
然而,仍有许多人对狱卒的位置趋之若鹜,为什么?这些人跟上级县令知府比肯定只是个小角色,但是在监狱这个独特的“世外桃源”里,他们能够一下子手握权力,成为囚犯及其家属眼中最不敢得罪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尽管狱卒的工资很低,但是他们可以敲诈囚犯以及囚犯的亲属啊?
比如《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发配到沧州牢城营,入狱之前,须经一百杀威棒。这一百杀威棒是制度规定,就是要杀一杀犯人的威风。这时有人提醒林教头,这里的狱卒十分害人,要是没钱收买他们,这一百棒下去,肯定打得你死去活来!林教头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准备了十五两银子,免了皮肉之苦。狱卒拿了银子走后,林教头不禁感慨,“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
此外,清代文人、桐城派宗师方苞的《狱中杂记》,也可以看出狱卒是如何创收的。书里写到,对于司法人员、典狱官、狱卒们来说,关的犯人越多,好处就越多,所以只要沾上一点犯罪的边,就给人千方百计抓进来。人一进监狱,不问有罪没罪,先给戴上手铐脚镣,吃点苦头再说。
等犯人吃不消了,狱卒们开始“点化”他们,想出去吗?当然,出去不是无罪释放,但也不是没有法子让人既戴罪服刑,又不用关在监狱受苦,比如人回家里住着,随传随到。犯人一听,肯定两眼冒光,还能有这好事?见犯人上道,典狱官们这才会一点点“点化”,有钱能使鬼推磨。
家里有点小钱的,都尽力出钱取保;如果只是想解下手铐脚镣搬到好一点的房间,费用也得几十两银子;至于那又穷又无依无靠的,狱卒们就不客气了,手铐脚镣一直戴着,以警告其他的犯人。这么一来,就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同一类或者同一个案件,情节严重的反能取保在外,情节轻的、没罪的,却吃着苦头。
当然,狱卒们捞钱的门道千千万,比如在审讯犯人、动用酷刑方面,那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明史·刑法志》中就记载了一些刑罚,包括但不限于拶指、上夹棍、剥皮、断舌、断脊、堕指、刺心、梳洗、弹琵琶……别问我梳洗和弹琵琶是什么酷刑,怎么名字这么文雅?因为过于血腥和残忍,就不展开讲了,感兴趣的可自行搜索。
总之这些刑罚安排下去,受刑的人那叫一个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往往等不到最后,就已经气绝身亡了,怎一个惨字了得?
很多共情力强的观众可能在内心焦急,犯人怎么不跑呢,越狱啊!大不了就是一死,也比生不如死痛快得多。说到这儿,咱只能说,影视作品里劫狱的桥段实在是太成功了,把大家都欺骗了!越狱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甚至是根本是不可能的。
咱们还是以明朝为例,明代的监狱除了前面提过的铁丝网,流沙墙,诏狱中还设有号炮,一旦发现有逃狱的,立即放炮关门,大批人马出动抓人。而且外面骑马巡逻的警卫更是一茬接着一茬,就算成功跑出了监狱,那也是插翅难飞。
那位说,要是关进来一个武林盟主,能不能跑出去呢?这大概也是不能,因为被打入大牢的犯人一般会佩戴沉重的手铐和脚镣,连自由活动都是问题,更别说来一个“监狱快跑”。
讲一个光绪年间的小故事吧,据《清稗类钞》记载,当年广东有一个新来的县令,没有掂量清楚自己的能耐,来了个狱政考察,结果正因为他没通知任何人,犯人一下子倾巢出动,把县令绑了起来当人质,要求官府释放他们,不然就撕票了。
知府徘徊犹豫,和犯人们僵持了十几天都解决不了这事。他害怕县令死在监狱中,事情闹大了自己承担不起,不得不上报给巡抚。后面官府先假意同意犯人请求,然后再派兵围剿。
囚犯们释放县令后分道逃散,无奈官兵四面围剿,除三人逃出生天外,其他犯人全部被押送回城,报复惩治,加以酷刑,20多人死于杖下,其他人都从重拟罪,全部处决。
由此可见,即使老天爷掉馅饼,送给大家一个脑子抽筋的县令,越狱的难度还是太高了。而这还只是地方监狱,要是身处由朝廷直接掌管的天牢,就更不用想了。
4.有人想越狱,有人主动进监狱
越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那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对此良辰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有的。古代的监狱管理不如今天那么严格,总会有人钻空子搞“潜规则”。
其中有一条,前边咱们也提到了:有钱能使鬼推磨。
还是出自方苞大师的《狱中杂记》:依照法律规定,一个偷盗大案,如果没杀过人,但有多名共犯的,只处决主谋的一两个人,其余人犯八月秋审后充军。当时,就有两兄弟因偷盗罪名入狱,而且是主谋,依法应立即处决,判词都已经拟好了。但就在这时,就在兄弟俩以为黄泉路上好作伴时,竟然有监狱工作人员主动告诉他们:给我一千两银子,我能让你们活命。
这可把兄弟俩激动坏了,银子算什么,只要能活命,但问题是,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有活命的路子?你给我看看方案?工作人员回答:很简单啊,另外准备一份文书,判词都不用改,你们再找两个没有亲属的家伙,事后无人来找麻烦的,把他们的名字替换上去就行了。
那位说,这么简单?就弄个假文书?换个名字?是的,就是这么简单,对于这些监狱的老油条们来说,这都是轻车熟路的老业务,家里现成的假印章,公文下行到省级的,动动手脚,增减下字眼,多个事儿啊。只要不是上奏给皇帝的奏章,哪个官府老爷会细看?
此外,在杀人案件中,如果判词上没有“谋杀”“故意杀人”等字眼,大概经过秋审,会被列入“矜疑”一类,也就是“其情可怜,其罪可疑,可以免于一死”那意思。书里就记载,有个叫郭老四的杀人犯,曾四次犯杀人案,最后一次仍以“矜疑”减刑,不久后碰上大赦。有人问他过去的事,他竟一件一件原原本本道来,神气活现,还挺自豪。
那位说,这也太无法无天了吧?嗐,就是这么回事,这些穷凶极恶的犯人能得以出狱,是就司法人员收钱办事的结果。
除此之外,监狱管理人员,不仅赚活着的犯人的钱,还要在将死之人身上捞一笔。比如犯人马上要行刑了,这边狱卒还要和他打商量,钱给够了就给你个痛快,不然,死也让你不安生!有的犯人被判斩首,这死法饶算痛快,但狱卒办法更多:不给钱就扣留首级,也亏得他们想得出这些蔫损的主意,想钱想疯了。
各位想想,大清王朝严苛的司法制度,是在这样的风气中运转的,是这样一群人执行着,这个国家机器能好吗?更荒诞的是,因为有利可图,竟然还有人主动入狱。
还是出自《狱中杂记》,山阴有个姓李的杀人犯,在监狱里混成了狱头,他就在监狱里坐牢,可每年居然还净赚数百两银子。说起他的创收路径,大家丝毫不会陌生,就是跟狱卒合谋,由狱头出面开导犯人交钱,犯人交了“保护费”后,狱头从中抽取少许提成,剩下的交给狱卒们。
后来这人遇到朝廷大赦,出狱了,这不是好事吗?可他出去了后,闲逛了几个月,又主动进来了。怎么进来的呢?有个同乡犯了杀人罪,他主动跑去冒名顶替,说我替你去坐牢。
就这么着,他又回去了,进去继续当牢头继续搞创收。那位说,杀人罪哦,不会被判死刑吗?嗐,大清律规定,如果不是故意杀人,可以长期监禁,不用死。
好了,过了几年,这人又赶上朝廷赦免,发配充军去了,这哥们特别失望:唉,我没办法再回到这里了!我的致富之路啊。你说这叫啥事儿?
对此,良辰我只想说,大哥,您就庆幸自己活在古代吧,要搁在法律完善的今天,甭说创收了,判你个牢底坐穿都不够的。
行,关于监狱的话题咱就聊到这了,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下期再会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阿燃,中文系毕业,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现在的监狱文明多了,在古代蹲大牢可没这么轻松。牢房阴暗潮湿,瘟疫多发;戒备森严,越狱难度极大;狱卒欺压、折磨囚犯的手段,令人胆战心惊……尽管如此,竟然还有人主动入狱?
《狱中杂记》中有个姓李的杀人犯,进监狱就像回家一样,他冒名顶替也要入狱,只因有利可图。后来他被赦免去充军,还特别失望地表示:唉,我没办法再回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