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背靠大家族的“女王银行”竟亏损14亿美元?
-
上一回,咱们刚刚讲到被称为中国金融史上最黑暗的一天,“327国债期货事件”。这一场国债期货的风波,让当时中国最大的券商,万国证券,不复存在。无独有偶,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边,一连串失控的期货投资,让英国传承百年的巴林银行,轰然倒塌,给咱这个系列提供了又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
可能我这么说,您没啥感觉,毕竟咱不是英国人,一家英国银行的倒闭,跟咱也没啥关系,反正也不是我把它说破产的。可是,您要随便问一个英国人,那感觉就太震撼了,那爆炸性就好比如跟人说咱国内某著名百年高校关门了。
对于英国人来说,巴林银行那可不是一般的普普通通银行,它是一家百年老字号,不对,人家是1763年就已经建立了,200多年历史了,世界范围内第一家现代商业银行,非他莫属。这家银行的业务范围相当广泛,无论你是要到刚果提炼铜矿,还是去澳大利亚贩运羊毛,又或者跑到美洲去开通巴拿马运河,它都可以帮你搞到钱。
因为经营得当,又懂创新,巴林银行在成立后没多少年,就掌控了270多亿英镑的资产,在国际金融领域赚下了一座金山。而且它的客户非富即贵,一般小散户根本高攀不上。在外界眼里,巴林银行那就是妥妥的高端银行、精品银行啊,什么人才能跟它有生意往来,除了高端还是高端!
就这样,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厚积薄发,到了19世纪初,巴林银行做成了一单大生意,一桩跟美国人有关的大生意。
那会儿美国刚成立不久,现如今的大部分地盘,都还在欧洲各殖民国家手里,以及印第安原住民手中,华盛顿政府呢,一边是到处攻城略地、到处打仗,硬抢,同时呢,它也还在想法子打直球,看看能不能花些钱,就把某些地盘给买下来。比如,今天美国的路易斯安纳州,就是当年从法国手里用1500万美元给买下来的。
要是有钱,肯定都愿意花钱买,对不对?能用钱解决的事情,何必动刀动枪去抢呢?问题是,当时的美国将将成立,这些钱对它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咋整呢?借。向谁借?向英国的巴林银行。
好家伙,别的商业银行,借钱给商人做生意。巴林银行呢?借钱给政府买国土!这真是闻所未闻,可巴林银行居然真的就干成了。
这单生意做成后,巴林银行的名号更上一层楼,连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都成了它的长期客户,常年把王室资产交给它来打理。因为这,巴林银行多了一个雅号,叫“女王银行”。
做了美国政府的生意,就接了女王的订单,巴林银行的名声响彻欧洲,它背后的巴林家族也是蒸蒸日上,先后获得过五个世袭爵位,整个英国独此一份,在整个欧洲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甚至,当时的法国首相黎塞留还说,巴林家族,是欧洲仅次于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第六强权。这评价,啧啧,说一句富可敌国,不过分吧?
哪怕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美国的崛起,欧洲的衰微,巴林银行也不像鼎盛时期那么辉煌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在世界资本世界里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
然而,这一切,都在1995年的2月24日被打破了。没错,就是这么巧,就在咱们上回讲的上海327事件后的第二天。
话说这天清早,巴林银行总裁彼得·格林早早来到位于伦敦金融城的总部办公室,打算处理日本、新加坡等远东地区的业务。处理完后,他打算向员工公布年度分红,他本人也希望能够拿到100万英镑分红作为退休礼物。
就在这时,一通急促的电话铃声搅乱了预想中的一切。电话那头,投资业务主管急切地报告,说新加坡分行一个名叫尼克·李森的交易员突然失踪了!审计人员还发现,李森负责的期货交易出现了天文数字的亏损!
尼克·李森是谁?怎么回事?巨额亏损又是什么情况?一个交易员的失踪,需要紧急上报到巴林银行的总裁?别急,咱们一个一个慢慢说。
-
- 2.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没那么简单
- 3.为了掩盖一个失误,犯下更大的错误
- 4.炒日经期货亏本过多,百年银行一夕破产
- 5.职工身兼多职,可不是巴林银行的专属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