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在“听妈妈话”这件事上,男人们千年不变
-
1.妈宝男的诞生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春天来了,春意盎然,小草抽芽,枝繁叶茂,鲜花盛开,又到了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季节。不过啊,这恋爱不是想谈就能谈,什么三观五官、婚姻观事业观、八字五行、星座塔罗牌、汤姆小杰瑞、银行存款额度、家里地段如何有多少平米、车是不是BBA,等等等等,恋爱和相处的道道太多了,要不然为嘛这么多朋友吐槽自己对象是奇葩?
说到奇葩对象啊,有一类物种长期霸占恋爱奇葩排行榜榜首,但凡遇到了,保管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什么?你小声说什么?处女座?不是的,还有比处女座更糟糕的,那就是被无数女生所痛恨的妈宝男。是的,本期节目的主题出现了。
妈宝男何许人也?事实上它只是一个代号,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白金会员的准入门槛就是一条:在妈妈的溺爱下长大,即使成年了、甚至成家了,依然像没断奶似的。符合这条标准的人,就能成为传说中的超级妈宝男。甭管你跟他聊什么,他都能给你一句让人吐血的标准答案:我妈说。
你和他讨论生活习惯,他回答“我妈说”;你和他分析健康饮食,他回答“我妈说”;你和他规划未来,他回答“我妈说”;你和他聊恋爱婚姻相处之道,他回答“我妈说”;你质问他咱俩还能不能继续?他这次说的比之前多一点:“我妈说,咱俩不合适。”
一句“我妈说”,轻飘飘三个字,气得你七窍生烟,却哑口无言。这到底是跟他在谈恋爱呢,还是在跟他妈在谈恋爱?你一度很想问“你妈和我掉进水里,你到底救哪个”,罢了罢了,有意思吗?说到底,不是姐妹爱错了人,是姐妹谈恋爱的时候没开灯。
今儿良辰就为你按亮一盏灯,去历史上看看,听听八卦,消消气。要知道,古代的“妈宝男”,那叫一个遍地跑。
2.恋母情结要不得
说起妈宝男的一大极限特征,那就是甭管多大了,他对妈妈的依恋都还是那么强烈。比如南朝宋的孝武帝刘骏,就是一个典型的恋母型妈宝男。他的妈妈叫路惠男,年轻时凭着出众的容貌被选入后宫,然后生下了他。但是后宫竞争太激烈,路惠男渐渐就败下阵来,失了宠。
刘骏五六岁时,他爹刘义隆封他为武陵王,命他到封地居住。让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离开爹妈到千里之外,确实不太人道,但这是生在帝王家的普遍忧伤。他妈妈路惠男也不想卷了,城市套路多,后宫路也滑,姐不玩了!连我一起放了,出宫照顾儿子去吧。
在人生地不熟的封地,刘骏每天吃要妈妈陪着,睡要妈妈陪着,上个厕所也要妈妈陪着,一刻见不到妈,就心慌害怕。搁在今天,这叫幼儿分离焦虑期,很正常。路惠男呢,也是把儿子当成唯一的希望和宝贝疙瘩,全身心地呵护,一门心思地抚养。
父亲缺席、母亲溺爱,危险!这基本就是妈宝男养成的标配,果然,刘骏毫无悬念地长成了一个妈宝男。23岁当上皇帝之后,他还有一个奇葩的习惯,与妃嫔过完成人生活之后,还坚持去老妈的寝宫睡觉,更令人发指的是,母子同寝这一习惯居然还保持了12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日子一长,名声坏得冒泡。当然了,今天咱们知道,他这是心理上有严重的恋母情结。
无独有偶,明朝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也是一位恋母的妈宝男。不过他与刘骏还有点不一样,他不依恋生母,他依恋的是奶妈客氏。朱由校的生母去世得早,在他心里,是奶妈客氏把自己一手带大的,因此他对客氏言听计从,继位后,封她为“奉圣夫人”。
本来按照规定,皇子断奶后,乳母应该离开宫廷,可朱由校不愿意断奶啊,各种找借口把客氏留在宫中。据《明史》记载,天启元年,也就是1621年,皇帝大婚,有几位大臣曾经请求将客氏遣出宫外。朱由校哪里愿意呢,他恋恋不舍地说道:“皇后幼,赖媪保护,俟皇祖大葬议之。”皇后年幼,还需要客氏的护理,等皇祖大葬后再谈吧。咱就是说,这理由编得没啥水平,那是皇后需要客氏吗?我都不想拆穿你。
其实有一次迫于大臣们施加的压力,朱由校无奈之下把客氏遣散出宫了。可是没过几天,他就表现得失魂落魄,泪眼婆娑,对臣下说:“朕思客氏,朝夕勤侍朕躬,未离左右,自出宫去,午膳至晚通未进用。暮夜至晓臆泣,痛心不止,安歇勿宁,朕头晕恍惚……”
离了客氏,这位妈宝皇帝备受打击,整天是茶不思饭不想,晚上也不睡觉,就在那里啼哭,内心悲痛不已。他这么一卖惨,想要把客氏召回宫,大臣们还敢说什么,只好照做了。
就这样,朱由校一直黏着客氏,而客氏呢,对朱由校也有着很强的占有欲,她每天清晨进入皇帝的寝宫,晚上才回去。坊间传闻,他们有乱伦之嫌。
如果恋母是一种情结,那朱由校就是恋到了病态的那一种了。
3.“听妈妈的话”,有时伤人伤己
恋母,只是妈宝男的初级状态,接下来登场的,大家肯定更熟悉一点,那就是对母亲唯命是从。这类妈宝男的眼中,母亲的意见大于一切,哪怕自己心如刀割、碎成玻璃渣子掉了一地,拼都拼不起来,他也要大喊一句“我妈说的都是对的!”
这里面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咱们都超级熟悉的南宋大诗人陆游。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文风往往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英雄气概跃然纸上。但陆游也写过一首《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暴露了铁汉柔情的一面: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
话说陆游有一位表妹,名叫唐婉,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阿珍爱上了阿强,20岁的表哥娶了16岁的表妹,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倒也不失为天作之合。
唐婉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待字闺中时便已是小有名气的才女。新婚之后,小夫妇如胶似漆,时常吟诗作对、抚琴对弈、琴瑟和谐。要说呢,儿子媳妇恩恩爱爱,当妈的本应高兴,但陆游他妈却觉得,这个女人把我心爱的儿子抢走了,真是越看越讨厌啊,而且,你都过门两年了,怎么也没给我添个大孙子啊?这是要害我陆家绝后吗?不行,你不配当我们陆家的媳妇。
听到母亲让自己休妻,陆游一开始还是有想法又有胆量的,他另筑别院,金屋藏娇,把唐婉偷偷安置在那里。谁知此事被陆母知晓,直接带人将唐婉送回了娘家。
这时候的事情,其实完全就看陆游的态度,但凡他硬气点,能坚持主见,妈宝男这仨字也不能落到他头上。不知道为什么天天喊着北上杀敌、幻想光复河山的大诗人,此时却不敢忤逆母亲了,他不仅没把唐婉接回来,还在母亲的安排下,娶了个姓王的女子。王氏性格温婉,一连为陆家生下三子,封建大家长陆母很是欢喜。
至于科举——陆游估计是化悲痛为动力,确实是考的不错。但由于被奸臣秦桧嫉恨,一度没有被录取。直到秦桧病死,他才找到工作,不过纵观陆游平生仕途,也并没有太大建树。
再说离婚之后数年,二十六岁的陆游到沈园游玩,遇到了唐婉和她改嫁的老公。佳人仍旧风华绝代,却已嫁作他人妇。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物是人非事事休,陆游一时百感交集,提笔在墙壁上题了一阕《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是陆游最有名的词之一,比起他那些壮志未酬的英雄诗词,这篇感伤爱情的词,更情真意切。陆游的心不是死的,他也会追忆往昔美满的爱情生活,感叹被迫离异的痛苦,可惜他当初遵从母命,爱情的小鸟终于是一去不回了——不是良辰我马后炮啊,咱就说,家人们,遇到心动的对象,合不合适自己最清楚,一起过日子的是对象不是爹妈,对不对?认为对的扣1,认为不对的扣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
且说陆游提笔写下这首错错错的悔恨诗的五年后,唐琬再次来到沈园,一眼瞥见陆游的题词,情绪涌上心头,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阙《钗头凤·世情薄》,其中有一句“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想写下心中愁思,却不知如何下笔,只能倚着斜栏自言自语,我太难了。
在和完陆游的词后,唐婉生病去世,三十岁出头的年纪,便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阕多情的词,令后人为之叹息。从她写下的词来看,多半是伤情过度,郁郁而亡。
唐琬与陆游本是情真意笃,可惜遇上了陆游这个妈宝男,妈妈让分他就分,妈妈说再娶他就再娶,最后有情人终成朋友,关键是害惨了唐婉,也让自己抱憾终身,可谓是伤人伤己。
4.宁嫁不孝子,不嫁愚孝男
虽然陆游这个妈宝男害了自己和唐婉,但好歹,他一开始也敢违背母命把另置别院,说明他不是没有努力过,可是接下来这位妈宝男,那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涌泉跃鲤”的故事,主人公名叫姜诗,生姜的姜,诗情画意的诗。这位老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孝子,“诗事母至孝”,孝顺到远近闻名。为此同县有位名士,就把聪明贤惠的女儿庞氏嫁给了他。这位庞氏也不简单,“妻奉顺尤笃”,孝敬婆婆比老公还来劲。姜母喜欢喝江水,江水离家六七里,庞氏常常逆流而上去打水。在今天如果有个小电驴,这还不算太难;但当时可没有这么先进的东西,只能步行挑水。电驴没有,倒是累得跟驴一样。
结果某一天刮大风,风卷秋叶,呼呼作响,遇到这样的坏天气,庞氏自然耽误了时间,迟迟没有回来。姜母就坐不住了,非但没有担心儿媳的安全,只是一个劲地喊口渴。等到庞氏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姜诗二话不说,就把庞氏赶回了家。
您瞧这是一个合格丈夫干的事吗?庞氏孝敬长辈多么用心,却比不过他老妈的几句话。母亲说儿媳不好,他也不反驳,母亲要让他赶走庞氏,他也不吭声就照做了。您要问这姜诗怎么想的,良辰我还真不太清楚,因为这故事里就没怎么描述姜诗的想法和行为,放大了婆媳矛盾,妈宝男美美隐身。
可怜的庞氏无家可归,不过她蕙质兰心,又是实打实的善良,也没有怨言,寄居在邻居家里纺纱织布,然后又用卖布得的钱买些好菜,托邻居送给婆婆。日子一久,姜母感到奇怪,去追问邻居,才终于得知了实情。姜母心中这个惭愧啊,懊悔啊,忙嘱托姜诗将媳妇接回家。姜诗当然还是听妈妈的话,接人去了。
回家之后,庞氏不用打水了,这个活儿交给儿子去做,却有一天不小心淹死了。庞氏也没跟婆婆透露,只是说孩子外出上学去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姜母突然想吃鱼,又不想一个人吃,要喊邻居的老太太一起吃。夫妻俩只能辛勤劳作,给两位老人买鱼。
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不是感动了上天——某一天,他们家的院子突然冒出了泉水,口味跟江水一样,泉眼旁边还有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从此,每天早上都会从泉眼里跃出两条肥大的鲤鱼,供夫妻俩做成佳肴来奉养两个老人。多和谐的happy ending。
可能有听众朋友觉得这个故事极其荒诞,但它却实打实地记载在《后汉书·列女传》中的。咱们现在讲二十四孝故事,主要都是赞颂古人的孝顺。但这个故事中的姜诗,何尝又不是当代社会所批判的“妈宝男”呢?没有自己的主见,母亲说什么就做什么,搁今天都不知道被骂多少遍了。
5.妈宝男应该被指责吗?
聊到这里,肯定有听众朋友要说了,良辰啊,你怎么能轻易将人打成妈宝男呢?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这是当朝的剑斩前朝的官。别急,良辰我把中学时候学过的一首诗翻出来,给大家再品味品味,保管您有不同的感受。
可能有人已经在想到底是哪首了。时间关系,良辰直接揭晓谜底:汉乐府名作,《孔雀东南飞》。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位于今天安徽省的庐江府,有一位小吏名叫焦仲卿,他和妻子刘兰芝结婚数年,琴瑟和谐。
诗里面虽然没提,但可以看出,焦仲卿年幼丧父,是由母亲抚养长大的,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婆媳矛盾也很常见。焦母是个极其强势的人,对儿媳妇刘兰芝极其的不满,对她百般嫌弃和刁难。婆婆太难伺候,刘兰芝也忍无可忍了,对丈夫说,“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了,你这就禀告婆婆,及时遣返我把我送回娘家吧”。
一听媳妇这么说,焦仲卿急了,他找到母亲说,“儿子我没有做官的命,幸好娶得这样一个好媳妇。我们是结发夫妻,愿生同衾,死同穴,这才过了两三年美好的日子,她的行为没有什么不对,怎么就这样招致您的不满?”
焦母一听,暴怒,越发坚定了决心,这儿媳必须休!焦仲卿也急了,跪求老母,“赶走了她,我死都不会再娶!”故事讲到这里,大家怎么都不会将焦仲卿与妈宝男联系起来吧,但事实上,网络上有不少人将他划入妈宝男的范围。为啥呢?接着往下听。
焦仲卿的话彻底激怒了他母亲,可想而知啊,一哭二闹三上吊,十八班情感勒索威胁的招数都使上了,一看老母亲寻死觅活的,焦仲卿沉默了。最后他屈服了,对刘兰芝说,还是委屈你一下,先回娘家避避吧,等我处理完公务再去找你。刘兰芝说,我要是回去了,只怕事情不会如你所愿,我哥性情暴躁、独断专行,他见我被你家无端打发回家,定会一气之下,让我改嫁他人。
果然,刘兰芝回家后,在大哥的逼迫下,将要嫁给太守的儿子。在听说此事后,焦仲卿立即请假回家,可等他赶到刘家时已经晚了。得知刘兰芝已经答应婚事,悲伤与愤怒之下,他只是阴阳怪气地说:“恭喜你高升!大石方正又坚厚,可以千年都不变。蒲苇虽然一时坚韧,但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你将一天比一天生活安逸地位显贵,只有我独自一人奔赴黄泉!”
刘兰芝听到后又气又急:“你怎么能这么讲?难道我不是被逼的吗?说好同生共死,我绝不食言!”两人分别后,刚毅坚决的刘兰芝投水自尽,心如死灰的焦仲卿也拜别母亲,自挂东南枝。
说到这良辰我已经血压飙升了,听听这男人说的什么话?听闻家中变故,焦仲卿确实赶回去了,但确认刘兰芝要改嫁一事之后,他的表现就很差了。遇到事情他没有想解决办法,做出选择,只想一死了之,还以死相逼。他出言讽刺刘兰芝攀附高枝、背信弃义,完全没考虑到对方也有难处,明明两个人都是被传统社会伦理约束,被封建家长压迫的可怜人。
总之,在一个推崇孝道,不孝会被判罪,当官也要举孝廉的时代,焦仲卿无法反抗母亲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确实也不应该把导致悲剧的责任全部推给他,但只能说他的软弱无担当也是事实,是酿就这场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妈宝男的诞生,责任到底在“妈”,还是在“宝”呢?这很难下定论。焦仲卿的悲剧,既有他本人的责任,也有当时对孝道的重视。搁现代社会也是一个道理,妈宝男的存在到底是因为妈妈没教育好,缺乏边界感,还是妈宝男自己不会独立思考,活成了巨婴?
聪明机智的小伙伴们,你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今天的节目就说到这里了。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期再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信马,东北大学历史学硕士,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在今天,妈宝男很多,不管你跟他聊什么,他都能给你一句让人吐血的标准答案:“我妈说”。在听妈妈的话这件事上,妈宝男们颇有传承。
比如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他对母亲的依恋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称帝时他已经23岁了,还经常去老妈的寝宫睡觉,母子俩竟然同睡了12年;陆游与表妹唐婉本是情投意合,琴瑟和谐,可这位大诗人面对母亲无理的要求,唯命是从,休妻另娶,空留下一句“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