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精读《万历十五年》5
两头受气、两头不讨好的内阁首辅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连皇帝都骂的官员们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学,今天我们继续来说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名作、“国民历史读物”——《万历十五年》。
上一回我们讲了万历与张居正的恩恩怨怨,讲到万历之前有多尊敬、多畏惧、多依赖他的张居正张老师,后来就有多疯狂多仇恨地打击报复这位首辅大臣。对于万历而言,张居正如同一座大山,十年来一直让他仰视让他畏惧也让感觉呼吸困难。终于,他掀翻了这座大山,还铲平了,可谓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那么,是不是,从此以后他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皇帝,能够自己执政,并随心所欲了呢?这一回,我们来看看黄仁宇先生怎么说。
首先,万历就发现,大臣们跟他不是一条心。要知道,在清算张居正的过程中,万历有过很多的盟友。多年来,张居正不止压着皇帝,更压着文官群体,这些人心里对张居正恨的牙痒痒。于是,当万历要清算张居正时,这些文官就各种挖黑历史、写举报材料,为彻底将张居正批倒批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鉴于此,万历对这些文官是心存感激的,没有他们的全力支持,就不可能将张居正这座大山清算得如此彻底。有这个政治前提做铺垫,万历大概是想着,既然这次大家合作愉快,那咱们以后继续精诚团结,携手共进。
然而黄仁宇告诉我们:万历想错了。之前的君臣和谐只是个假象。文官们跟万历合作都是为了将张居正打倒。可等这个共同目标实现了,彼此的目的都达到了,一切也就烟消云散。没有了合作的目标,哪里还有什么合作的基础呢?接下来又哪里还需要再合作呢?
甚至是,双方不仅无法合作,还要大战一场。当然,这就是权力场的常态了,不团结,就内斗。没有了共同批斗对象,那就开始内斗。
万历和大臣之间的战斗,从哪里开始的呢?黄仁宇先生找了个大臣,作为典型代表,此人叫邹元标。
邹元标是江西人,很早就跟张居正结了梁子。上一回咱说过,张居正的爹没了,按规矩得回湖北老家守孝三年,结果万历和李太后不批准,引发了一场“夺情”风波,很多人反对。
反对者里就有这个邹元标。这家伙胆子很大,当时他刚考中进士,还没来得及分配工作呢,就敢上书弹劾首辅张居正。结果不用说,自然是挨了一顿打,革去功名,发配到边疆充军。直到张居正后来被清算,邹元标才得以平反,恢复了进士身份,还破格提拔,回了京师,当了个给事中,负责检查、弹劾之类的活计,属于所谓的“言官”之列。
在万历看来,我跟张居正不对付,这邹元标跟张居正也不对付,那他肯定是跟我同一个阵营的对不对?而且我还给他破格提拔,直接进京了,他一定会对我很感激。然而邹元标回京入朝上班没多久,就上书批评万历,说他穷奢极欲!
这你让万历多尴尬,内心那个火哦——这人什么玩意儿啊!但是,他还不能发火,怎么能发火呢?发火不就破坏了自己明君的人设吗?他得憋着这一肚子火,假装淡定地在那道奏疏上批了三个字“知道了”,算是给你邹元标留了情面,也算是个彼此留了空间。
可邹元标一看,不乐意了。我这么认真严肃地跟你提出问题,这么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地跟你提建议,你就敷衍我三个字?再说了,你知道了是几个意思?知道了之后是改还是不改啊?如果要改,什么时候开始改?准备从哪里开始改?是把身边的宫女太监裁员,还是降低日常开销的预算?你得有个真心实意的态度吧?
于是,邹元标很快又写了第二封奏疏,用词刻薄,把万历往墙角顶,你堂堂一国之君,死不悔改、整天撒谎。
这一下,那可真是把万历气坏了。别说万历了,各位,换了老刘我这样的,且不说是个下属这么恶心我,即便是领导一而再再而三,老刘我也跟他拍桌子骂娘了。
万历气炸了,气得一刻都不能忍,要不是大臣们死死拦住,还不知道会把邹元标打多少板子呢。
皮肉之苦免了,但万历这口气怎么也得出出来。这不,邹元标就被调到“陪都”南京去了。说是调岗,明眼人都知道,就是打发思想有多远你给老子滚多远。南京是啥地方?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底建构,只不过在那边当官,要么是养老的老同志,要么是被贬的不被待见的官员。
就这样,邹元标在南京只干了几年,就不去单位了,和咱现在一样,你都不去上班打卡了,那不就算是自动解聘了么。一直到万历去世,他都没有出来做官,却一点儿事都没有。
-
2.官员骂皇帝图什么?
-
3.内阁首辅变身和事佬
-
4.申阁老的大智慧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黄仁宇,美籍华人、学者,著名历史学家。191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赴美求学,攻读历史。以《万历十五年》“大历史”史观享誉学术界。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学术著作,另有历史小说《汴京残梦》《长沙白茉莉》,战地通讯《缅北之战》等作品。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明清史专家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虽然世界局势正处于风云变幻之际,但对于封闭的中国来说,却是平淡无奇。但就在这平淡的一年中,却出现了极其容易被忽视的一些事件。因为从表面上看,它们都是细枝末节,但说起来,它们既是之前诸多大事的遗留症结,也将在未来掀起更大的波澜,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本书自1982年在中国出版,便引起巨大轰动,随即畅销40年,是中国图书史上最畅销的经典学术著作。《万历十五年》改变了无数读者的历史观和思考模式,让我们走出了封闭、孤立的视角,重新看待历史,放宽了视野,多有启发,堪称“国民历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