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国债市场,从强制摊派到炙手可热
-
上一回,咱们讲到了深圳8·10事件。50万份新股认购抽签表,吸引了全国各地四五百万张身份证,却有十万张抽签表,早就被内部截留,最后闹得上万股民上街大游行,新兴的股市迅速牛转熊。
不过,随着证监会的成立,咱们的金融市场秩序也在慢慢地建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很快,1995年,市场又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博弈。而这里面牵涉的资金和政治力量,比8·10事件还要多得多,堪称“我国期货界第一血案”。
博弈过后,当时全国最大的券商——万国证券——被接管。有人一夜巨亏,也有人一夜暴富。但里面的几大赢家们,赢了这一回,却没能笑到最后。十几年后,自杀的自杀,死刑的死刑,坐牢的坐牢,更是给327国债事件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
事情发生在1995年2月23日,之所以被称为“327国债事件”,是因为这次事件围绕的金融产品,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一只代号为327的国债期货合约。想要搞明白它的来龙去脉,那咱们还得从1981年刚恢复国债发行时说起。
1981年,那是个什么时候?很多地方的经济都处在百废待兴的状态,想要腾飞,得干嘛?得改革,但改革要什么?改革要钱!交通建设要钱,项目投资要钱,国际贸易还是要钱,在这样的国库压力之下,那年夏天,国务院恢复了国债的发行,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咋回事呢?您想啊,市面上冒出个新东西,虽然有人鼓吹这好那好,但你是不是基本上还是不想搭茬,想观望一阵?再说了,要是债券真那么好,卖出价比买进的时候翻了几番,大家早就哭着求着买了,清朝人刚见到股票的时候不也犹豫?看见别人赚钱就真香了,说到底,还是当时的市场不完备,买国债根本就不赚钱,投资者反应冷淡。
本来呢,像债券这种东西,理论上来讲是投资,主打的就是一个你情我愿。但是国债不是普通债券。卖国债对财政部来说,是一等一的大事,所以,它还是个政治任务。没人买怎么能行?那必须得有人买才行。于是,为了确保国债能顺利发行出去,当时很多地方就让党员干部带头认购,搞硬性摊派,甚至还预扣他们的工资,直接帮他们买国债。
除了通过这些强制性的手段来保障国债的发行,财政部还搞了点别的措施。比方说,让其他的债券发行统统安排在国债发行之后啦,国债利率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都高啦,等等。可是,就算是这样多管齐下,买国债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在九十年代初期,面值100块的国债,平均市场价也就70块钱,说白了,就是根本无人问津。
那最后怎么改变的呢?一直这么持续了将近十年,到1992年底,上海交易所经国务院批准,开通了国债期货、国债回购这么两个交易平台,放开资金入市,这才真正给市场开了一剂良药,把价格给抬了上来。
到了1994年,92年发行的那批国债,价格基本上已经翻了一倍。拿五年期的来说,硬是从78块涨到了150多块。价格打上来了,手里有闲钱想投资的人自然一个个都“真香”了。
从1994年秋天到1995年春节前,国债期货发展迅猛,全国范围内,可以进行国债期货交易的场所,之前只有2家,短短几个月内,陡然增加到了14家;不光是交易所多了,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更是高达2.8万亿元。
可是,就在这时,就发生了谁也没想到的“327事件”。
-
- 2.巨资内部:做空做多分庭抗礼
- 3.保值贴补率,是继续升高还是回落?
- 4.疯狂八分钟:靴子落地后的极限拉锯战
- 5.上交所一锤定音:交易取消!
- 6.327事件之后:一地鸡毛
- 7.赢家的“诅咒”:到底是谁违反了规则?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