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实体经济作保,金融市场自然腾飞
-
上回书咱们说到,1987年“黑色星期一”,香港大受波及,还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因此停了市的地区。为此,当时的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备受指摘,他的人生走到了向下拐点,几年后因贪腐锒铛入狱,最后客死他乡。
可您大概没想到,就在全球股市一片惨淡之时,台湾股市却在经历一次史诗级的前所未有的大泡沫。1986年,台湾股市指数才刚刚突破1000点,可到了1988年,股市指数竟然冲到了8000点!各位,两年八倍,放在个股都已经是足够亮眼的成绩了,可这是指数啊,这是大盘啊!
一直到1990年,也就是香港联交所前主席李福兆被捕的这一年,台湾的股市泡沫也终于破裂,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股灾。股市指数从最高点12495点一路崩盘到2485点,八个月内跌得只剩零头,跌幅高达80%以上,听着是挺吓人的。
但是,跌幅巨大,不是这次股灾的特色,跌得再狠,早已吓不到咱们的听众朋友了对不对?毕竟,暴跌已经是股灾的标配了。要是跌得不狠,那还能叫股灾吗?那这次台湾股灾,特殊在哪里呢?为什么值得一说呢?
我先卖个关子。咱们照例,先来看看股灾之前台湾的经济发展。台湾经济在股灾前增长了多久?说出来吓你一跳,四十年。是的,你没听错,整整四十年!
1951年,当地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就是GNP,不过是120多亿新台币。四十年间,一路猛增到四万八千亿新台币,增长了九十多倍。如果您怀疑这里头有通货膨胀的因素,那我们再拉同期的其他国家比较一下。1960年,美国的人均GNP还是台湾的十八倍多。等到1988年,就只有台湾的三倍了。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上看,还是从民生水平上看,这四十年间的台湾,可谓是底气十足。不过,如果您非要刨根问底,探究这底气从何而来,那它可能就要脸红了——原来,台湾经济之所以能腾飞,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来源于美国的援助和日本的投资。
先说说美国。朝鲜战争大家都知道吧?从这时候开始,美国在北边忙着帮韩国打朝鲜,在南边也忙不迭地派出军舰开进台湾海峡,向台湾大搞经济和军事援助了。
针对台湾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国有“计划型援助”,要设备给设备、要原料给原料,技术跟不上,可以派专家嘛。针对台湾的民生,美国也有“非计划型援助”,像什么黄豆啊、小麦啊、棉啊、油啊,一应日常生活必需品,都在往台湾送。这一送,就是十几年。
准确来说,美国对台湾的计划型援助,一直到1965年停止,而非计划型援助则还要再晚了三年。如果算个总账,美国至少向台湾砸了14.8亿美元。可以说,要是没有这些援助,国民党连1950年的政治动乱和超级通货膨胀都解决不了,更别提后续的建设跟发展了。
而日本呢?它的援助倒没有美国那么心甘情愿。怎么说?咱知道,甲午海战,清政府落败,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岛。从那以后,台湾就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抗战时期,日本在台湾投资成立了一些现代企业,等到台湾光复以后,这些企业也都被国民党接盘了。
也许是觉得这些公司还有投资价值,也许是心理上还和这些公司藕断丝连,日本从战后恢复过来以后,不但没有对这些留在台湾的前日本企业置之不理,反而通过一些大财团对它们进行持续投资。台湾呢,也趁着这股东风,大量引进新技术、专利,迅速发展电子工业。
当然了,美国和日本又不是慈善家,帮助台湾当然是因为有利可图。不过这和咱们今天的股灾没太大关系,咱们也不多讲。总之,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台湾尽最大可能、把握住各种有利的外在条件,在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外援的帮助下,经济一骑绝尘,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自然而然的,它的股市跟着腾飞,也就不奇怪了。
-
- 2.散户占比太高,股市可就危险了
- 3.八成都是水的股市,一朝泡沫破裂
- 4.股灾中的台湾当局:从头到尾都在犯错
- 5.股市的投机期难以避免,只能尽量减少损失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