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相传某个朝代,身高决定了收入
-
1.古代真没那么多大高个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还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在节目的最开始,请容许良辰浅问一句:“你的身高拖后腿了吗?”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现在我国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已经达到了169.7厘米,成年女性平均身高为158厘米。
在当今这个唯流量时代,颜值这个话题无数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干点儿啥都得看眼缘,找工作看老板眼缘,谈恋爱看对象眼缘,出个道看粉丝眼缘……美女对颜值的补救办法,众所周知是“一白遮百丑”,外加各种东方邪术:日本的化妆,韩国的整容,中国的PS。
而对于咱们男人来说呢,如果颜值不够,那就只能身高来凑。身高是一众帅男披荆斩棘、招蜂引蝶、无往而不利的制胜法宝。网上有种说法,男人丑点没事,但绝对不能矮。
要是按照这些荒诞逻辑,古人是不是要活不下去了?众所周知,咱们现代人一定比古人要高,毕竟我们现在营养好,吃得饱睡得好,要啥有啥,吃嘛嘛香。那古人要是个子矮,会遭遇什么呢?
在说个矮在古代会遭遇什么之前,咱先把反面特例拎出来展示一下,看看高个子在古代会占尽什么红利。这第一个大高个大家一定最熟悉。此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鲁国孔丘是也。没错,就是儒家创始人,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大家印象中的孔子,大概是个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和蔼可亲的老爷爷。然而、但是、but,没想到吧,真实的孔子被人称作“长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九尺六寸是什么概念?如果司马迁写《史记》时,按照的是西汉的长度标准,一尺约等于23.2厘米,那么孔子的身高足足有222.72cm。这个身高,此处请出以我们印象中高个子的代表人物——NBA巨星姚明的身高来衡量一下,大姚的身高为226厘米,而孔子只比他矮了3.18厘米!
也有人说,司马迁写《史记》时,抄了春秋战国时的记载,那时候一尺是19.9厘米。这么算起来,孔子的身高也有191了。此处请允许良辰原地旋转720度并怒问苍天:为什么?世界上怎么会有孔老夫子这样又高又帅又有才的圣人,说好的上帝给你打开一扇门必定为你关上一扇窗的呢?骗纸!都是骗纸!
除了个子高之外,《孔府档案》里关于孔子形象的描述,能看出他是个标准的壮汉:“先圣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古人云,“五寸曰围”,十围就是1.15米,那是相当的宽阔。比如曹操手下悍将许诸,勇力过人,《三国志》记载他就是“腰大十围”。
可想而知,看上去和蔼可亲的孔老夫子,其实是一个膀大腰圆、身强体壮、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往那一站,跟一尊铁塔似的,就问你吓不吓人吧。
说到这良辰我想明白了,怪不得孔老夫子一介文士,敢带着一帮学生周游列国呢,就他这体格,妥妥的山东大汉,一顿能吃十个煎饼的那种。哪有土匪敢打劫他嘛,怕被他打劫还差不多。
除了孔子之外,古代的巨人还是不少的。再说几个咱们熟悉的,比如桃园结义三兄弟的身高。他们仨真的都不矮。
大哥刘备,据《三国志》记载,他身高七尺五寸,按照魏晋一尺约24.12厘米的标准,差不多是181,然而他还是三兄弟中最矮的一个。《三国志》还说,刘备“垂手下膝”,也就是他手臂下垂时,双手能到、甚至超过膝盖,这真是妥妥的长胳膊怪。结合刘备的身高,他的臂展得有两米了,实在是可怕。
二哥关羽可能是桃园三兄弟中最高的,但不见于正史记载。《三国演义》说关二爷“身长九尺,髯长二尺”,按照魏晋的尺度,良辰算算啊,2.16米!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所以这个数据,咱也不知道准不准。但关二爷武艺绝伦,想来是不矮的。
三弟张飞,《三国演义》说他“身长八尺”,好一个一米九二的彪形大汉!
其实在刘备身边,还有两个“身高八尺”的大汉,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和英勇无敌的赵云。特别是诸葛亮,《三国志》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有才有身高还有颜值,真的是超级优质偶像,好处都被他一个人占尽了。
除了以上这几位,个子很高的古代名人,咱再来列举几个。比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史记》说他“八尺有余”,差不多两米。项羽的对头汉高祖刘邦,其实也不矮,有的史料说他长七尺八寸,约合一米八。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吕奉先,传说中身长一丈,合两米四,这个是真的夸张了,编的时候能用点心吗?
个子很高的古代人还有很多,咱就不一一列举了。听到这可能有人要好奇了:古人不是吃不饱穿不暖吗?怎么感觉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超过一米八啊。他们到底是吃什么长大的,竟然能长这么高?
其实是度量衡在作怪。要查古人的个子,先看古人的尺子,老祖宗的尺子。我国的度量衡,一度是相当混乱,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后,局面才有所改善,但每个朝代还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秦和西汉一尺为23.2厘米,东汉一尺为23.5厘米,三国时一尺为24厘米,两晋一尺为24.4厘米,每次调整几毫米,趋势是不断增大。
到了隋唐,新时代新气象,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隋唐时期的一尺猛增到29.5厘米!过分了,过分了。有人说唐太宗李世民身高八尺,那按照隋唐的尺码,这都超过两米四了!
其实吧,隋朝的时候,制订的新尺度分为“大尺”和“小尺”,小尺为24.6厘米,前面说的将29.5厘米的,就是大尺。大小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唐朝继承了这项制度,略有微调。如果用小尺来算,唐太宗身高八尺,就是1.96米。结合他武艺高强,肯定是个壮汉,1.96米其实也不夸张。
到了宋代,尺度再次增加,一尺变成了31.6厘米。如果你在宋朝身高八尺,那就是2.52米;七尺男儿,也得有2.21米。所以看《水浒传》中各种身高七尺八尺的好汉,也请不要太当真,文学创作嘛!
到了元明清,尺度继续增加。现在的一尺等于33.3厘米,其实是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政府定下来的。而至于古代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大个子,他们可能基因比较好,加上生活条件不错,自然长得比较高。当然了,通过对刘备外形的描写,您会发现,哪怕是正史,也存在着描绘夸张的成分,这里面的可信度,或许是要打个折扣的。
所以,说到这儿大家发现没?关于古人的身高,第一,基本没有太准确的标准,第二,正面人物、优秀人物,普遍比较个子高,就算本身个儿不算太高,也得给他加个滤镜让他看起来很高,好让他形象伟岸起来。
总而言之,咱们的文化,是不怎么允许大人物矮起来的。那么,矮个子在古代具体会遭遇什么呢?
2.被身高霸凌的一生
首先一点,在某些领域,矮个子可能真的没前途。
就拿参军入伍来说吧,与现代参军要体检一样,古代参军照样会看身高。尤其是到了宋代,身高是主要参考标准。不管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都要求身高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被录取。比如宋太祖时期,还只是要求士兵高大强壮;宋真宗时,想要加入中央部队——禁军,那就必须身高达到一米七三以上,才有资格参加考核;到了宋仁宗时候,要求更高了,想加入禁军,身高起步线五尺七寸,也就是一米八以上。
不仅如此,史书中的那个超级大好人宋仁宗,对矮个子,实在是太不友好了。因为他定下了一项奇葩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工资制度:军饷与身高挂钩。
他是这么规定的:“将士们呐,咱们现在公布一下新的工资标准。身高五尺八寸以上的,月薪为一千;五尺七寸以上,不足八寸的,月薪为七百;五尺六寸以上,不足七寸的,月薪五百;低于五尺二寸的,咳咳,不好意思,小伙子,你没有工资了,我们只管吃住。”
五尺二寸是多少呢?1.64米左右。
这真的是离了大谱啊,哎哟喂,我说老兄啊,按您这个标准,矮个子连拿工资的权力都没有,那还给你当什么兵啊,不如你给点遣散费拉倒吧。
当然,你要问宋仁宗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打仗的时候,力气大的士兵自然比力气小的士兵更强,个子高的士兵,力气肯定比个子矮的要大,而且还有身高优势。
所以,宋仁宗理直气壮地认为,哀家这不是按身高发薪水,是按照战斗力的强弱发薪水。出力多的多拿,出力少的少拿,贡献越大,奖励越多,这不是合情合理吗?
咳咳,听起来好像还蛮现代化的KPI机制啊,但是,请注意,战斗力的强弱与力气大小有关系,与强壮与否有直接关系,和身高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谁说个子矮就战斗力弱啊?看看横扫欧洲的游牧民族匈人,人家欧洲人的记载是“强壮的矮个子”。我们熟悉的蒙古骑兵,明朝时肆虐的倭寇,身高都不高,却都武艺高强,能征善战。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打脸的证据,宋仁宗他也没机会听说,毕竟那都是他死后多少年之后的世界历史。看来,眼界要是窄了,决策就会错,知识面要是小了,脑子自然也不够用。
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不止军队考编存在,武举考试也一样有。武举对应的是科举,顾名思义,靠的是谁武艺高强,考的是军事谋略。但在唐朝和清朝,武举能否被名列前茅,还有一条额外的小要求,那就是:个子高,长得帅,有将帅之风。
恕良辰无能,实在想不出来,打仗厉不厉害,跟长得帅又有什么关系,这是选仪仗队吗?但“皇帝一张嘴,官员跑断腿”,这跑断腿也找不着啊!更何况大家都明白,选将领不是选美,打仗也不是刷脸,如果都是丑的,难道一个不录取吗?
于是,政策到了具体实行的时候,就变成主要pk身高了,清朝规定,六尺以上为上等,越高得分越高;六尺以下为次等,越矮越差。在清朝一尺大约为31.1厘米,六尺就是一米八七左右。要求如此之高,我竟无言以对。
但这还不是矮子最惨的遭遇,接下来良辰给你说个悲惨的故事。
女皇武则天的次子李贤,史称“章怀太子”,考古工作者在其墓穴中,发现了许多“侏儒侍女”壁画。这些侏儒侍女的身高,仅到其他侍女的腰部。同样的,还有“侍女与侏儒”的图画。
为什么壁画中会出现这么多男男女女的“侏儒”?因为他们身材短小,是富贵人家逗笑取乐的工具。冯梦龙在其小说《醒世恒言》中引经据典地说,隋炀帝当政时期,“道州贡矮民王义,眉目浓秀,应对敏捷,帝尤爱之”。
道州就是今天湖南省永州市一带,这地方的百姓,有许多人身材矮小,被地方官当成贡品,进献给皇帝,深得皇帝喜爱。白居易也在《道州民》一诗中批判道:“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离别,老翁哭孙母哭儿。”
活生生的人,竟然被当成土特产进贡,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
那么问题来了,侏儒症毕竟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哪来那么多小矮人供上层人士取乐呢?背后的真相可能比你想象中的还要恐怖: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市面上会卖一些奇形怪状的水果,都是人为地将果子固定在模具中,让它长成那样的。或许人造侏儒也是一样的原理,将小孩放在罐子里,限制他的生长,可不就能批量生产侏儒,上贡朝廷了吗?
在古代,如果你是小个子,还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嘲笑。明清时期,社会上就公开歧视矮子。《笑林广记》中有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个矮子结婚了,爬上床之后接连亲了自己老婆一百次,老婆问他;你为什么亲我这么多下?这矮子答道:“我要是下床了,半天都上不来了。”
还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有个矮子乘船出游,行至水浅处搁浅了,又不小心失足落水了,水面足足淹到了他的脖子。他破口大骂:为啥我会搁浅在了水深的地方?差点把我淹死了。
明清之际,像这样歧视矮子的笑话出现了很多。但良辰我要告诉你——身高代表不了什么,矮个子也可以成为大人物。
3.小个子也有大成就
问问大家,在高个子扎堆的三国,谁才是最大牌的爷?没有悬念,那就是曹操曹老板,且不说曹老板统领百万雄师,就说手下猛将,那也是成群结队站几排。
但如果让我想象一下曹老板开军事会议的场面,那一定是这样的,一群大高个,围在一个小个子身边,毕恭毕敬听其发号施令。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描述,曹操身长仅有七尺,结合东汉一尺约为23.5厘米,曹操的身高大致是一米六四。
《三国演义》的依据在哪里?大概是东晋时编写的史书《魏氏春秋》,里面说曹老板“姿貌短小”。后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曹操墓,找到了曹老板的遗骸,发现其长度为155厘米。如果加上皮和肉,那么曹老板的身高确实是一米六左右,与《三国演义》的描述大差不差。
无独有偶。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婴,也就是著名的晏子,他的身高更矮,不足六尺,连一米四也没有。但晏子身高尺寸虽不够,脑瓜子却非常厉害,比如我们在教科书中学过的“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他身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洞,请他进去,等于是故意羞辱他。
晏子非常聪明,对此,他直接借力打力:“出使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来到楚国,也要从这个洞里进去吗?”楚国人只好他走了正门。
随后晏子拜见楚王,楚王故意刁难:“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竟然派您来出使楚国。”晏子还是借力打力:“齐国有令,贤明之人出访贤明的君主,无能之人出访无能之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被派来访问楚国。”
楚王后来只能自嘲:“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听了这些矮个子的名人故事,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感受到一丝丝安慰?所谓高矮,都是定数,外力的增幅都十分有限。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你就算是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再给你埋土里揠苗助长都没用!听我一席话,胜似一席话:三个字,看开点。
在现实生活中,高有高的烦恼。个子高了,看着英俊霸气,但是拍照总得“扎马步”,进门总是磕门框,买票总是买全票,裤子总是短半截,老师提问总点我,十个高个儿九个驼背,威武形象大打折扣,还要被人骂:那边那个傻大个儿……
矮有矮的好处。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小个子底盘低,跑起步来又快又稳,玩捉迷藏精准隐身,经济舱坐出头等舱的宽敞感,奈斯!
所以说,人生那么长,岂能被身高外貌限制住?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推动人类发展的始终是人的智慧,而不是人的身高。
好啦,聊了这么多,你有没有被历史上哪个人物的身高所震惊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奇遇,喜欢探求,喜欢想象的文科生。想把千门万户的奇遇写给你,想把天马行空的奇遇写给你,更想把内心细腻的奇遇写给你。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传说中的古代优秀人物,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身长八尺大高个,比如孔老夫子,书上就说他身高两米二,再比如西楚霸王项羽身高八尺二,关二爷身长九尺……可见高个子在古代和今天一样,占尽优势。
那么,如果身高很矮,在古代会遭遇什么呢?如果在宋朝,可能会因为个子矮而领不到工资,如果在唐代,指不定就成了白居易诗中写的:长不高的侏儒,会被当成土特产进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