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自己立不起来,只能从外债借到内债
-
上一回,我们历数美国大萧条的种种前因后果,也深刻认识到,政府的调控是必须的。放眼全球,哪有一个国家的经济能脱离政府独立存在呢?但问题是,只要政府插手,经济就一定能管好吗?答案是,不一定。那么,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参与度,到底应该维持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要谈这个问题,就涉及一个政府参与金融市场的重要抓手:公债。
所谓公债,简单说就是政府要用钱,但兜里钱又不够,就面向社会,企业啊,个人啊,甚至国外,借债。这种债呢,有政府信用背书,所以很多人会去买。它算是政府暂时增加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政府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有效工具。
对中国人来说,公债那可是太熟悉了。还是晚清末年,公债就在咱们中国人登场了。那时候,国门被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开,被迫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的条约,那可真是巨额赔款,说全中国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赔钱都不为过。这么一来,国库可不就吃紧了?
此外,挨打了,被揍了,那也不能一直被打,总得想着奋发图强,争取早日摆脱被欺辱的局面,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带领下,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开始了,买新式武器,组建海军,修铁路,造船,等等等等,哪一样都是烧钱的项目。
钱从哪里来?就算把老百姓的韭菜根都割了,钱也不够啊。于是,政府一拍脑门,发公债。当然,当时清政府主要是向外国人借,那些欧美列强自然更愿意借了,有利息,还能绑定一堆优惠条件,一个是争着抢着要借钱给清政府。
据统计,从1853年到1866年,各地的地方政府就借了十七笔外债,统共两百多万两!
清政府这是借外债,到了几十年后,北洋政府上台了,照旧是没钱。地方上税都收不上来,外头欠着的庚子赔款还得还。袁世凯在的时候,各地还能卖他个面子,等这个强人一去世,各地之间连面子都不讲了,直接开打,中央财政每年是立了预算、写了规划,可谁听啊?
这下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财政问题,北洋政府也只好步清政府的后尘,向外国借款。可这一招很快就行不通了,为什么?
因为西方国家发动了世界大战,自己的屁股还没擦干净了,哪里还管得住你北洋政府没钱花。等一战结束后,还是不行,因为地主家也没余粮啊,仗打完了,抚恤士兵不要钱?国内重建不要钱?小老弟往后稍稍,哥哥现在真是没闲钱借给你啊。
也就是说,北洋政府想学清政府借外债,对不起,人家不借,最后,北洋政府只好另辟蹊径,您也猜到了,就是发内债。
1914年,内国公债局成立。大家知道,此时,大清亡了才不久,也就是说,橡胶股票的风波也才过去不久。人们既想着一夜暴富,又害怕血本无归,心里那叫一个纠结呀,这时候,股票的替代品——债券闪亮登场,大伙的热情立马向它转移。就这样,1914、1915年的公债最终都超额发行。
这下子,公债局的人都很兴奋。他们可不觉得自己沾了天时地利的光,反而相当自信,想着:既然这回能发这么多,那下回估计也可以吧?下下回也差不多吧?渐渐的,发行公债就成了北洋政府筹措资金的常用手段,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发行,而是毫无自知之明的滥发。
到了1918年,北洋政府发行了总共八千多万元的公债,远远超过1914、1915年的分量。等到第二年,又是一个五千六百万。不止如此,公债的利率也“卷”了起来,今年发年息六厘的,明年为了促进销售,就得发年息七厘的。
就这么着,在北洋政府时期,公债的发行规模也好、利率也好,全都越来越高。可是,政府储备的偿债基金呢?却没有多少增长。这就好比一个拿死工资的人,欠了利滚利的债,还每年都去借一笔新的,怎么可能长久?
可是,那一代政府工作人员的命吧,您还别说,那是真不错。1921年,“信交风潮” 爆发,经过又一场大型股灾,股票的热度一下子降至冰点。幸福都是比出来的,虽然说,公债是不成熟,但是跟一夕破灭的股市相比已经够靠谱了。所以,北洋政府十分侥幸地,没有爆发债务危机。
可是,问题不爆发不等于问题不存在。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债市场已经相当不太平。几次动荡以后,终于在1936年爆发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政府公债大博弈。
为什么大博弈会发生在这个时候?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
- 2.内债大力发展,规模滚雪球般扩张
- 3.大博弈之初:利好消息,是真还是假?
- 4.财政部为何高效又沉默,背后暗藏算计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