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新巡抚来了,真相又走了
-
各位路上读书的听众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楚齐,今天继续为您带来今古奇案王树汶案下篇。
新到任的河南巡抚姓李名鹤年。一上任,他就得知,王树汶案要打回邓州重审,心里不禁担忧起来。
堂堂一省巡抚,封疆大吏,为何会复审地方上一起盗匪案呢?原因无他,官官相护。此案发生在南阳,复审此案的正是前南阳知府任恺,此人与他私交甚密,从私人感情上来说,李鹤年自然不想一个草民的案件,牵连朋友受损。
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李鹤年看到的是,此案如果审出什么和初审不一样的地方,那么此前办理案件的涉案官员,从县、州到省府,从按察司到刑部,大大小小,一层层,许许多多官员都会被牵连其中,最不济也会被朝廷斥责有失察之过,而一旦查出其中有人故意包庇,到时候只怕会牵连整个河南官场。
他一个新上任的河南巡抚,一上任就对本地官员下手,只怕往后在河南官场也站不稳了。想到其中的厉害,他立刻叫手下传南阳知府任恺到家中商议此事。
“巡抚大人有何大事,如此紧急?”拜见了李鹤年,任恺就迫不及待开口。
“胡体安一案要发往邓州重审,你可听到了什么风声?”李鹤年用杯盖拨了拨浮在水面的茶叶,饮了一口茶问道。
“啊……属下并不知有此事,此案不是已经都证据齐全,连刑部和皇上都批了吗?”任恺这会儿表面上还在佯装,但内心已经心里万分焦急,他担心此案翻过来,自己受贿舞弊之事就被人查不出来了。
“老弟放宽心吧,我看此案也是人证物证齐全,何必横生枝节再复审嘛。”说着,他招招手,示意任恺上前来,在他耳边悄声说了几句。
任恺不断点头,回到家后,立即按着李鹤年的意思,写了一封信给邓州知州朱光第,让他不要把王树汶的父亲王季福送到省城来,并敲打他,这不仅是他的意思,还是巡抚大人的态度。
任恺本以为,搬出巡抚大人的名头,可以让朱光第识趣地把此事拖黄了。可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位邓州知府数年来饱受盗匪之害,辖区内屡屡遭受盗匪侵扰,对胡体安这种强盗,他是不抓到真凶誓不罢休的。所以,他对于南阳知府任凯的来信,根本没放到心上。
就这样,王季福被送到了省城,大堂之上,王季福亲口承认,这就是自己的儿子王树汶,根本不是什么匪徒大盗“胡体安”。这样的审讯结果,让巡抚李鹤年也无法做手脚了。
恰在这时,朝廷中有河南籍御史也听说了王树汶的冤案,于是上书皇帝,陈述了王树汶案件的始末,弹劾河南各级官员草菅人命,不管百姓疾苦,奏书中甚至牵连到新上任的河南巡抚李鹤年。
相比李鹤年,最着急的还是初审此案的南阳知府任恺,他知道,在这么下去,自己的乌纱帽恐怕是保不住了。为今之计,唯一可以拽在一条船上的,就是顶头上司加故旧好友李鹤年了。
要说李鹤年,初来乍到,此前并未参与此案,他也犯不着为此事和任恺搅和到一起去。可是,他在同治年间先后出任过河南臬司、巡抚之职,光绪年间又出任过河东河道总督、河南巡抚;一路干下来,颇有政绩和美誉,在朝廷素有美名,说他在河南任上,多有善政,当地百姓刻石碑赞颂他。
他这个河南巡抚可是一步一步踏着政绩拼出来的,如今刚上任,就摊上了王树汶一案,而且被御史牵连其中,这要是处理不好,几十年在河南积累的名声与政绩,就功亏一篑了。为今之计,只有让王树汶成为胡体安,才能保住河南大大小小官员的乌纱帽,才能保住自己几十年在河南的苦心经营。
但是,这时王树汶的真实身份已经得到了确认,他不是胡体安的事实也很多人都知道,想要维持原判,怎么可能嘛?
老话说得好,办法总是比困哪多。对于浸淫官场多年,深谙大清律条文的李鹤年来说,证据不可更改,对大清律的解读,那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很快,他就找到了突破口,“按大清戒律规定,匪盗不分首犯或从犯都要处予斩首之刑”。
他告诉着急的团团转的任恺,目前此事的核心,是在争论王树汶究竟是不是冤枉的?但如果能证明王树汶也是盗匪之一,那他算不是胡体安,盗匪的罪名也逃不掉,是不是匪首胡体安,还重要?
任恺恍然大悟,满脸惊喜,这个王树汶,不是主犯,也得让他变成从犯。想脱罪,没门儿!
李鹤年当即命令属下重理案卷,讲此案的案情改为,王树汶虽不是胡体安,但也跟随胡体安一道参与打家劫舍,是劫匪团伙的重要成员,平时负责站岗放哨、接运赃物,是同案从犯。按大清律当诛。
洋洋洒洒,满纸都是关于王树汶罪状的记录与陈述。而对王树汶的误捕和真正匪盗首领胡体安在逃等关键性信息,却一律忽略不提。
就这样,原本已经证据确凿的调查,被李鹤年这么一腾挪,一编排,王树汶又一次被定性为劫案的凶犯,判处死刑,并认定原来审理过此案的各级官员无罪。
兜了这么一大圈,王树汶还是得死。参与审理过此案的官员,全都大大舒了一口气,只盼着赶紧朝廷赶紧把这个王树汶给斩了,一了百了。
只是,当上上下下的官员们,以为同气连枝,把此案的真相遮蔽的严严实实,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此事接下来会引发了从民间到北京的一场大震动。
-
- 2.慈禧太后翻案失败
- 3.刑部插手,一波三折
- 4.光绪下诏,摘了河南一地乌纱帽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林洛菲,自由撰稿人,历史爱好者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小混混因抢劫被判死刑,临刑前却高声喊冤。巡抚大人刀下留人,重审前夜,却被调职他用。一桩普通盗案,地方和中央来回拉扯,一个简单的顶包冤情,竟连慈禧都无法揭开真相。
是什么让一个小流氓的清白,牵动紫禁城高层的注意?为何一件盗匪案,竟打落河南一众官员的乌纱帽?真相并不复杂,揭开真相却难于上青天。小流氓无罪释放,河南官场地震坍塌,而大清国的崩塌早已在案件博弈之时写好了答案。
敬请收听由路上读书倾力打造的大型历史悬疑剧《古今奇案之王树汶冤案》,本故事根据清朝史实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