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古代的“红头文件”,能有多不正经?
-
1.古代的“红头文件”,能有多不正经?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常言道:宇宙尽头是编制,一朝上岸便化龙。但常言又道:一入编制深似海,没点功夫你别拽。不说别的,如果你没有跟公文打交道的功夫,迟早在体制内的汪洋大海里翻船。
没错,游过了行测的题海,挨过了申论的毒打。你还得经历开会之乱耳,肝稿之劳形——上头的文件一发,你得诚惶诚恐,揣测红头文件的微言大义;写材料的任务一下,你得字斟句酌,标点、字体、行距都不能有半点偏差。
不然的话?哼哼,轻则领导一顿臭骂,重则头上乌纱落地!没错,咱们中国,公文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打的就是严格、严谨、严肃——其实古代的公务员们也跟您一样愁,他们也要琢磨,怎么才能把公文给写好。
古代公文跟我们今天的相比,除了都一样严格、严谨、严肃,还要求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就这个,一般人也干不了。而且有趣的是,级别越高,公文的内容也就越高大上。比如县衙里贴的告示,草草几句话;州里的通知,就多了些精神传达;朝廷的敕令,再加上圣贤之语,经典实例。
比朝廷还要高级的呢?那莫过于古代皇帝的公文——圣旨了。
咱们在古装剧里都见过这场面吧:只见宫里的公公登场,拿腔捏调,有如鸡叫:“圣旨到!”话音刚落,就立刻有人连滚带爬,滑跪领旨。公公清清嗓子:“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绣口一吐,就是一连串文言文,贼拉文雅,贼拉规整,贼拉对仗。
宣读完主要内容,再来一句公鸡打鸣一样,拉长的一声“钦此!”圣旨就全部读完了。就算内容是赐某某一丈红,或者干脆赐一把剑,听者都要感激涕零、领旨谢恩,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嘛!这时候公公还要借题发挥,说上几句场面话,一整套流程才算结束。
总之呢,在咱们的印象里:圣旨,就是倍儿有文化,倍儿有权威,所以说它是公文界的王中王,一点毛病都没有。然而这公文之王,有时还有另一副面孔。
您想想,这圣旨,不都是皇帝开金口,吐玉言嘛!而历朝历代,皇帝那么多,总有几个脑回路异于常人的。所以呢,历史上也诞生了许多画风清奇的圣旨。
今天,咱们就来领教一下那些奇葩圣旨,看看这古代最大牌的“红头文件”,到底能有多离谱。不过,良辰要在这里友情提示:考公的同志们只许参观,不许模仿哦!
2.魏晋南北朝的“圣旨”,荒唐且没脑
魏晋南北朝大概是中国古代最糟糕的时代之一,既有魏晋风流,琴棋书画,田园诗歌等令人向往的生活,也有极度疯狂的、令人发指的各种人间暴行。因此互联网上曾经有个论调,说什么“魏晋南北朝,荒唐而美好”,还真的是很贴切。
魏晋南北朝前后四百年,一大特点就是盛产各种昏君和暴君,不用想,这群怪物自然也就创造了一波奇葩圣旨,那可不是“荒唐且美好”,而是“荒唐且没脑”!敲小黑板了,听良辰老师插播历史小知识:严谨地说,那个时代圣旨还不能叫“圣旨”,应该叫诏书或敕旨。因为“圣旨”的说法,是宋代才正式确立的。
说回魏晋南北朝的诏书,为什么是荒唐且没脑呢?首先来看看晋武帝司马炎的表演。
司马氏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以名声极差而著称。作为晋朝开国皇帝的司马炎,他基本上还算是个好人,但不能算是个好皇帝。当然刚立国的时候,他还是想当个好皇帝的,治国理政一度很不错,本人也勤俭节约、不好声色,立的是禁欲系美男子人设。
可当了将近九年皇帝后,西晋泰始九年,司马炎的一纸诏书,让他的人设碎成了渣渣。
这封诏书的内容很简单:“选公卿以下女备六宫。”也就是选拔贵族家的美妞,作为后宫的储备人才。这在腐朽堕落的封建帝王圈子里,其实还算正常,司马炎这么做,也是有底气的:这几年我治理的不错,国泰民安,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但是离谱的地方在于,这司马炎还附加了两条霸王条款:第一条,凡是谁把家里的花姑娘藏起来,不拉出来参加选秀的,一律以大不敬罪论处。第二条更可怕,在此次选美结束之前,全天下暂停婚姻嫁娶。你黎民百姓想娶媳妇?别急嘛,等朕娶了先,说不定你的媳妇到时候就是朕的媳妇了!
这诏令,可以说是色胆包天,毕竟皇帝为了自己讨老婆而“禁天下嫁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狠活。
这么个诏令一下,顿时把那些名门望族的单身女青年搞崩溃了,个个都开始扮丑,穿搭直逼叙利亚战损风,妆容力求憔悴厌世感,生怕皇帝选中自己。有道是“名家盛族子女,多败衣瘁貌以避之。”
有趣的是,在同一年,司马炎还发布了另一道奇葩圣旨:“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啥意思呢?通俗来说,就是给剩女分配男朋友。在伟大领袖司马炎的领导下,如果你一个女孩子,十七岁还没结婚,那就属于高危大龄剩女。有关部门会一脚踹开你家大门,给你强行指定一个单身男性,立刻原地结婚。
至于这个男性是小奶狗还是田园犬,是一米八还是武大郎,who cares?咱大晋皇帝皇恩浩荡,都给你赏赐个老公了,还挑三拣四?
各位女性同胞,不要生气,虽然这个司马炎色胆包天还爹味十足,但更气人的还在后头,那就是北齐皇帝高纬。
北齐政权的糟糕程度,在普遍糟糕的魏晋南北朝,都可以算是最差的那种,高纬成长于大染缸之中,自然也是个没什么人性的皇帝。武平七年,他下诏命令,十四到二十岁之间的杂户女子,如果还没结婚,就要上报官府,由有关部门处理。若是隐瞒不报?嘿嘿,那就要连累家人,直接死刑伺候,乃伊组特!
可能有人好奇杂户是什么。他们是北朝政府官方认证的“贱民”阶层,连户口都上不了,世世代代直接被官府驱使,相当之惨。高纬想要提高国内生育率,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对这帮可怜人开刀,而且手段还如此丧心病狂。
有这种德性的政权,当然不能持久,所以就在诏书下达的那一年,北齐被北周灭亡,高纬也挂了——这可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大好事。
3.元代圣旨,纯正的草原土味
魏晋南北朝时的奇葩圣旨,主要是皇帝们实在是不当人。但是呢,要说语言上,那还是四平八稳,文绉绉的。可到了元代,圣旨的画风开始全面崩坏,语言风格有如腾格尔和乌兰图雅老师男女混唱,一股最炫草原风席卷而来。
元朝圣旨的风格,是由蒙古人民心中永远滴神——成吉思汗定的调。咱们来看看这位爷的一道经典圣旨。
看过《射雕英雄传》的都知道,全真教有个著名道士叫丘处机。此人在真实历史中也确实是存在的,在我国宗教界的地位极高,比金庸小说里要伟大得多。丘处机以74岁高龄,不远万里,历时两年之久,从山东跑到了阿富汗,拜见成吉思汗。两人见面后,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讨要长生药,他冷言回答:“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
随后他劝成吉思汗减少暴行,不要滥杀无辜:收手吧老铁,世界如此美好,你却举起屠刀,这样不好不好!
这番操作,可以说是对着老虎屁股一顿狂薅,薅出了满满的和平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但意外的是,成吉思汗没有发怒,老丘批他千百遍,他待老丘如初恋,而且,人家后来还真减少了无端的杀戮,这就是著名的“一言止杀”。当丘处机告别之后,这位蒙古大汗立刻下了一封这样的诏书: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身起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您瞧瞧,这疾风骤雨般的排比句,这嘘寒问暖的热情劲儿,蒙古男儿的铁血柔情跃然纸上!一句“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让人简直想在大汗的怀抱里长醉不复醒。
但更让人惊讶的是,这是我们印象中的圣旨吗?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引经据典,没有拐弯抹角,直球打得义无反顾,淳朴得带点泥土芬芳。没错,元朝圣旨,就走的这个路子。
元世祖忽必烈也下达过土味圣旨。某次有外国穆斯林商人向忽必烈进献礼物,忽必烈一高兴,就把自己的食物、主要是羊肉赐给对方,不料却遭到拒绝。原来穆斯林不吃动物血液,宰羊的时候先在喉咙上开刀放血,但蒙古人杀羊的时候,却习惯先开膛破肚。这样的肉,穆斯林是不吃的。
忽必烈很不高兴:这个面子不给我?于是至元十六年,他下旨表示谴责,并要求穆斯林和基督徒接受蒙古人的饮食习惯:“为天护助,俺收抚了您也,您是俺奴仆,却不吃俺底(的)茶饭,怎生中?”
这后半句可不是我翻译的,而是原文照录。这哪像皇帝下旨?分明就是蒙古老牧民教训牛羊,朴实无华且暴躁。但这道圣旨效果很差,很多已经定居的穆斯林商人因此离开了元朝,未定居的也不再来元朝贸易,导致政府收入锐减。几年后,忽必烈便尴尬地取消了这道命令。
元朝圣旨为什么这么土味?因为里面混合了大量蒙古语的语法和用词,放在汉语里面,在当时人看来可能觉得没啥毛病,但在咱们眼里,乐子简直拉满。
比如,在元朝圣旨的落款部分,会有一句固定套话,叫“圣旨俺的”,啥意思呢?其实就是“钦此”的意思,说明这旨意就是咱圣上的意思。只是这憨厚朴实的用词,让人怀疑这圣旨是熊大熊二拟的,“圣旨,俺的!”
元朝人还有一个今天咱们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语言习惯,他们特别喜欢用“勾当”这个词。如果你熟悉《水浒传》,就会发现书中也出现了很多次“勾当”,毕竟施耐庵大爷名义上是元末明初人,但本质上他就是个元朝人。
咱们今天说“勾当”,脑海中立刻就会浮现一些偷鸡摸狗的、少儿不宜的坏事,然而这只是“勾当”N多种含义中的一个罢了。在过去,“勾当”还有主管某事,某某事情,形容一个人有能耐,做事谋生,工作公务等各种用法,简直是个万能词。
因此在元朝圣旨里,也是充满了“勾当”。有一回,皇帝发火,觉得这些个当臣子的,根本不守组织纪律、不懂依法治国,喜欢绕过中书省直接跟皇帝奏事,而且奏报的不是他该管的事。于是,皇帝下旨了:
“今后不拣是谁,除自己合管的勾当外,其余横枝儿的勾当、外做官的人每的勾当,隔越省官人每休奏者,各衙门里省谕行文书者。谁奏呵,吃棒子者。”
这一段虽然也是白话,但蒙古味儿太冲,有点晦涩,良辰我翻译翻译:以后不管是谁,除了自己该管的事外,其他事一律不允许绕过中书省上奏,谁要是敢奏来,那就等着吃棒子好了!
这圣旨下的,够带劲,我喜欢!
为啥元朝圣旨总是这么土味?在历史学界对此有个专业说法,叫“硬译公文”,就是把元朝皇帝用蒙古语说的命令,用当时汉语的白话词汇直接地、机械地翻译过来,保留了许多蒙古文的语法,却完全不符合汉语的正常用法,很像今天各种翻译软件翻译的结果,自然是散发着草原泥土的芬芳了。
4.草莽开创的明王朝,圣旨很狂野
元朝的圣旨充满土味,是翻译的锅,那么,到了汉人统治的明王朝,圣旨总该回归文绉绉的画风了吧?这么说是对也不对。因为明朝既有用词文雅、引经据典的那种传统圣旨,也有元朝画风的土味玩意儿。这说的是谁呢?自然就是太祖朱元璋朱八八同学了。
老朱早年肯定是不识字的,后来发迹了,学了点文化。因此他开创的王朝,那圣旨风格是相当滴接地气。
话说有一年,朱元璋听说日本倭寇在沿海地区搞事,这还得了?有首歌唱得好:“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滴有猎枪!”于是,老朱立刻下了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这圣旨,除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还有点典雅的味道,其他句句都是大白话。老朱也懒得说什么“坚决反对”“强烈谴责”“勿谓言之不预”的狠话,直接让百姓上刺刀打鬼子,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老朱给百姓下的圣旨,向来都这股味道。比如,他要搞精神文明建设,劝老百姓修身养性,是这么下旨滴:“这文书各家见了呵,父母、妻子、兄弟、朋友,怎么劝诫,教休做这等恶人,合着天理仁心了行,却不好?”
都是农民伯伯的语言和腔调,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位村支书,在那给乡亲们唠家常、讲道理。
大家可能觉得,这些个圣旨都是给平头老百姓发的,所以朱元璋才这么聊天。其实不然,咱老朱有一回给国子监学生下旨,语言风格依然是如此狂野。
这圣旨第一句就是开幕雷击,“恁学生每(们)听着!”如雷贯耳。接着,老朱大力表扬了早年国子监的优良学风:“先前那宗讷做祭酒呵,学规好生严肃,秀才每循规蹈矩,都肯向学,所以教出来的个个中用。”
可惜,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国子监的学风近些年开始腐朽堕落了,所以老朱这次下旨来整顿学风。他任用了一批学界新秀来掌管国子监,并警告学生们:“他定的学规,恁每当依著行。敢有抗拒不服,撒泼皮,违犯学规的,若祭酒来奏著恁呵,都不饶,全家发向烟瘴地面去,或充军,或充吏,或做首领官。”
您瞧瞧,这国子监跟咱今天的中央党校差不多,遍地是鸿儒,往来无白丁。可咱老朱对着这么多高级知识分子,下旨依然如老农训畜生,很朴实,很暴力。
为啥老朱下旨是这股子味儿呢?其实人家不是没文化,人家老朱虽然是后进生,但他很用工,算是个终身学习者,说他文史足用也不为过。而且他瘾很大,喜欢写东西。安徽凤阳明皇陵有座《御制皇陵碑》,碑文由老朱亲笔撰写,就完全不是这个风格;虽然在碑文中也看不出有多少文采,但格式像骈文,还挺对仗的。
由此可见,老朱不是写不出像样的圣旨,但人家就是刻意把红头文件下得通俗易懂,让鸿儒和白丁都能听明白,他在《大诰》中就说嘛:“我这般直直地说着,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愚的都要省得。”
同时他也不喜欢文人墨客雕琢辞藻,觉得不够真诚,就像PS这样的化妆邪术。当皇帝后,某次老朱给一位故交写信,信中就提到,之前有人替他捉刀,但老朱并不满意:“文臣好弄笔墨,所拟词意,不能尽人心中所欲言。”
明成祖朱棣的圣旨,风格跟他爹如出一辙:“军民夫匠人等都要听约束,不许奸懒。若是肯齐心出气力呵,神明也护佑,工程也易得完成。……若从来有诚心要做呵,一年竖一根栋、起一条梁,逐些儿积累,也务要做了。恁官员官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休息。”
威胁中带着小温情,果然是很符合朱棣的人设了。
5.白话圣旨的巅峰——张献忠
明朝开国的那两位,都是很坦诚的大白话。但要说土味,要说简单粗暴,那便是谁都比不过明末的张献忠。可能有人要说张献忠只是农民起义领袖,不算皇帝but!他建立了大西政权,在他的统治范围内,就是妥妥的皇帝,没毛病。
张献忠是个脾气乖戾,性格古怪、自信心爆棚的人,作风极为粗野,似乎说话时候不带脏字,就无法正常表述。但作为一个如假包换的文盲,他却非常有骨气地表示:我下的圣旨,绝对不要什么酸腐文人给我润色,你们就听我口述、原文抄录,一个字都不许改。
行吧,您是土皇帝您说了算!中国历史上最粗俗下流的圣旨,便应运而生了。话说有一回,四川夹江县县令很会来事儿,给张献忠送上一筐娇艳欲滴小荔枝。而且咱四川男人,心细如发,特会疼人,为保证荔枝新鲜,县令大人特地用盐水浸泡一波,再送上皇帝餐桌。
可万万没想到,来自陕北的张献忠没见过荔枝,但他是土鸡中的战斗机,土狗界的哮天犬,偏偏又极度自信。他压根不知道咋吃荔枝,也不问别人该怎么吃,直接把荔枝扔到嘴里,皮都不带剥,开始大嚼特嚼。那口感,您可以自行脑补一下。
这一下把张献忠给气得,是“磨刀霍霍向县令,非得要了他狗命”。立刻下令,让太监王珂踩着风火轮,给县令做个脑袋搬家手术。
大臣们一看,哎呀陛下啊,您误会了!荔枝,不是这么吃滴!便给他剥了壳。张献忠吃到了洁白鲜甜的荔枝后,立刻明白了啥叫“一骑红尘妃子笑”,心情一下好了起来,决定饶了县令狗命。于是,他下旨给太监王珂: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王珂你回来,饶了夹江那个龟儿知县!”
张献忠册封皇后的圣旨也是很有特点的:“册皇后何必仪注,只要喒老子毬头硬,养得他快活,便是一块皇后矣!”此处因过于粗野,不做翻译。
没错,张献忠下旨,就是如此狂野。但厉害的还在后头。张献忠有一部将,叫刘进忠,咱入乡随俗,用四川话叫他刘莽子吧!这个刘莽子在四川遂宁驻兵,一心想攻打清军占据的汉中。但张献忠不答应,表示你个瓜娃子,千万别轻易发兵。
可刘进忠听不进去,非要去跟清军皮一把,结果大败。张献忠听说了,又是大怒,立刻下旨训斥刘莽子。只见使者走进刘莽子的军营,帐中将士战战兢兢,使者拿腔拿调,宣刘进忠听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喒(咱)老子呌(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毬子,入你妈的x。钦此!”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粗俗的圣旨了。刘进忠领旨谢恩,然后吓得连夜投奔清军去也。后来他作为清军向导,攻打张献忠。两军对阵时,刘进忠用手一指:这就是张献忠!
清军这边当即一箭射过去,将张献忠射死。某种程度上说,张献忠是被自己的暴力风格圣旨给害死的。
听到这里,大家也发现了。这古代圣旨,真不像咱想象得那样,总是严格严谨又严肃,其中还是有几股泥石流,能给咱们视听造成严重污染。咱们呢,也就笑一笑这些腐朽的封建帝王,千万别把这文风内化于心了,到时候写申论的时候,万一有奇葩圣旨3D环绕杜比音效魔音灌脑,那可就糟了!
今天就聊到这里,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次再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读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你印象中的圣旨是什么样的?倍儿有文化,倍儿有权威?其实不然,这公文之王并不总是严格严谨又严肃,有时还有另一副面孔。
元朝的圣旨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引经据典,没有拐弯抹角,淳朴得带点泥土芬芳,落款处写着“圣旨俺的”;草莽开创的明王朝,也有“土味”圣旨,有一年倭寇在沿海地区搞事,朱元璋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不过要说土味,要说简单粗暴,那便是谁都比不过明末的张献忠,中国历史上最粗俗下流的圣旨就出自他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