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橡胶狂潮席卷全球,股市被再度炒热
-
大家好,这里是路上读书,我是刘学。刘学说书,继续为您带来《百年股灾启示录》。
上一回,咱们讲了1883年的矿业股灾,以及由矿业股灾引发的钱庄倒闭潮,乃至上海的房地产大崩溃,讲了晚清两大商业大佬,胡雪岩和徐润,是如何倒在这起连环雷暴之中的。
可以说,自打那之后,全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投资者,那都是谈“股”色变。曾经追逐股票有多疯,现在惧怕股票就有多狠。当时不少人甚至明明白白地表示:“虽有巨款厚资,誓不买公司股票。”我有钱,可我再有钱,也坚决不放到股市里糟蹋了!
由此可见,1883年那一场股灾,不但是卷走了国人的财产,更是严重地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在那之后好几年间,曾经风光无限的“股份公司”,成了上海滩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成了黄浦江里一朵朵被淹没的浪花。别说是招股集资了,就连普通经营也成困难。
不过,就像咱们今天说的,互联网都没有记忆,同样,那个资本初生的年代,也是没有记忆的。老一批的韭菜被割完了,学会捂口袋了,新一代绿油油的韭菜,可不,又开始茁壮地成长起来了。也就过了短短二十年,时间来到了1890年代,世纪之交,橡胶公司的股票又被炒高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偏偏是橡胶行业呢?
其实说来也不奇怪,和今天新能源车推动锂电池股价一样,当时那个年代,大家想想,出现了什么大规模的新兴行业呀?没错,就是汽车。这个四轮子的玩意儿,我们直到今天都离不了它。汽车在全球大规模发展,正是从20世纪初开始。
1885年10月,一个叫卡尔·本茨德国人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不过他那个汽车是三个轮子的,同一年,另一个叫哥特里布·戴姆勒的德国人,发明了四个轮子的汽车,这两个德国人被称为汽车之父。但是,甭管三个轮子的也好还是四个轮子的也好,真正把汽车推向量产的,是美国人。
是的,1900年开始,美国开始规模化地生产汽车。八年后,福特公司更是创造性地发明了流水装配线,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福特T型车,每辆不到500美元。500美元,意味着什么呢?就这么说吧,大家都知道特斯拉一台起码二三万,突然有一天,它降价到一万块了,你买不买?你还买不买其他的什么豪华车?
福特T型车,彻底改变了当时的汽车市场,它的售价只有原来汽车售价的十分之一,汽车,从过去权贵人物买得起的产品,变成了平民家用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可以说,福特用一己之力,让美国迅速进入了汽车时代。
汽车火了,就像大家熟悉的房地产暴涨的二十多年,整个围绕房地产相关的建筑行业,都跟着起飞了。不用说,造汽车必须的轮胎的原材料,橡胶,是不是也得跟着飞啊?
而且,不光是造汽车需要。当时正在下苦功夫研制的飞机、战舰,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雨衣、胶靴,统统离不开橡胶。
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什么问题?需求很大,产量有限。啥?有人说,不对啊,橡胶产量怎么有限了?你可以人工合成橡胶啊。确实,当时的人已经确认,合成橡胶肯定是可行的。但是,可行归可行,能大规模合成橡胶的法子,在当时还没研究出来呢,至少得等到一战以后。你在实验室里搞个一斤半斤合成橡胶没问题,想要成吨批量生产,咳,各种技术设施那都还没到位。
所以,在20世纪初,橡胶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那是一天天上涨。
资本逐利,看到橡胶的应用前景和供求状况,自然就一拥而上。就拿英国伦敦来说,从1909年起,割胶,也就是割橡胶,还有橡胶加工有关的企业陆续成立。到1910年4月,一磅橡胶的利润,从两先令翻了好几番,变成了十二先令五便士。
世界大潮如此,当时的晚清中国,早已融入世界经济一体中,自然而然地,面对中国这样一块大蛋糕,不少熟悉中国市场的洋行大班们动了心。一时之间,像汇丰银行、怡和洋行这些著名的洋行中,好些高管都主动辞去了高薪稳定的职位。干啥呢?开自己的橡胶公司。
只见上海滩上,一个一个橡胶公司开起来;在遥远的马来西亚,一片一片土地被圈占,种下了一排一排的橡胶树。光是1910年6月这一个月,就有足足30家新的橡胶公司在上海的股市挂牌,集资总额高达1350万两白银。平均下来,每家橡胶公司筹资45万两。
各位,每个新成立的橡胶公司筹资到了45万两白银,什么概念呢?大家还记得前面我讲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制公司,轮船招商局公开招股,筹到了多少钱不?一共47.6万两。这可是朝廷背书,官方背景的哦。这才过了短短几十年,千树万树梨花开,上海滩随随便便挂牌成立的一家橡胶公司,就能筹集资金这么多!
更可怕的是,你想想当时的中国是什么光景?积贫积弱。欧美国家是什么光景?国富力强。可是在伦敦,一家橡胶公司也很难筹到45万两啊!不难想象,当时在上海滩,有多少人跟风追投?那真是千万股民你一两我一两,推动橡胶潮席卷了大上海。
是的,时隔二十年,矿业股灾后沉寂的股票市场,再度火了起来。而且,火爆程度比起上一次,有过之而无不及。
怎么说呢?就连当时位高权重的租界法院法官关桐之,也得到处卖面子、托人情,才能买到一丁点橡胶公司的原始股。他后来自述称:“买进时30两银子一股,买进后股票天天涨,最高涨到每股90多两。许多外国人知道我有股票,拿着支票簿,盯到门口,只要我肯卖,马上就签字。”
-
- 2.贩卖焦虑,让无数股民上了贼船
- 3.源丰润钱庄倒闭,负面影响比股灾更甚
- 4.市面未平稳,内斗已起:难挨的世道
- 5.大清,竟亡于一场股灾?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总是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却不甚熟悉。但不读史,如何能保证自己不重蹈前人的覆辙?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