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瑞银前雇员:不愿背黑锅,还把桌子掀了
-
大家好,这里是路上读书,我是墨菲,今天是咱们《税收那些事儿》的最后一集,大家伙儿且听且珍惜。要是舍不得我,就多留留言,点点赞什么的。要是喜欢的人多,咱们就来个返场,把税收这个事儿再说细说充分一点。
关于税收,咱们前面那些回,古代也看了,现代也看了,美国也看了,欧洲也看了,但还有一个地方没看。哪里呢,咱们知道,在欧洲,有一个特殊的国家,他家的银行,可以说让世界各国的税务局都恨得牙痒痒。谁呢?那就是以银行保密制度著称的瑞士。
就在2018年底,法国一桩审理时间长达6年的诉讼案才快要进入尾声,但是后来,又过了三年,才算把处罚金额掰扯清楚。这前后九年,那么长的时间,法国到底在坚持诉讼谁呢?又是谁让它如此锲而不舍?嗐,正是总部位于苏黎世的瑞士银行集团,外加瑞银的法国子公司。
大家觉得奇怪不奇怪?一贯标榜和平中立的瑞士,怎么会卷入这样一场纷争?一切的一切,还要从一个职位并不高的瑞士银行前雇员说起。
那是2009年的一天,一位名叫尼古拉斯·福西西尔的瑞银员工被解雇了。按理说,你要是讲人家跟你公司理念不合啊、或者人家职业规划有变啊,哪怕是不发一言呢,那解雇也就解雇了,不算什么太大的事。即使在欧洲,在一个公司干到退休的人也不多嘛。
可是偏偏,瑞银在解雇他的时候对外公布了原因,说是这位员工福西西尔涉嫌“严重不当行为”。好家伙,啥叫严重不当行为啊,这个措辞给人留下太多想象空间了,而且,这么一说,相当于直接断送了人家的职业生涯,以后哪个正规的金融机构敢要他?就这样,被炒的福西西尔急了眼,你不仁,我也不义,看谁搞得过谁!
有些朋友可能会奇怪,要是职工真的犯了什么事儿,公司还不能说出去了?万一他窃取了公司机密,或者搞了什么职场霸凌之类的,说出去给别的同行公司提个醒,不是一件好事吗?确实,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在金融这个行业啊,更常见的情况是公司自己出了什么意外,需要甩锅、找个人来担责任,所以炒掉一个人的。好巧不巧,福西西尔就成了这个背黑锅的人,那么,他打算怎么反击呢?
要知道,他在被解雇之前,一直担任着瑞银的内部审计主管,这个职位不算很高,但也绝对不低了,您想想看,在瑞银干了这么多年,他得知道的公司多少内幕啊?于是乎,一气之下,他决定来个光脚不怕穿鞋的,干脆指控前东家涉嫌设立双重记账系统、隐藏资本流入瑞士之后的行踪,他对记者说:“这次调查将洗清瑞银泼给我的脏水。”
顺便插一句,这位前主管之所以希望法国方面去调查,也是经过考量的。因为在当年,欧洲有不少富豪,都是把钱存到瑞士的银行,利用瑞士达到逃税的目的。和瑞士紧挨着的法国,就深受其害,法国政府还成立了打击此类行为的专项行动,正等着抓瑞士的小辫子呢。现在,福西西尔找到法国方面,双方是一拍即合,正好彼此借力打力。
那么,面对前雇员的指控,和法国来势汹汹、恨不得把自己剥掉一层皮的调查,瑞银集团难道就一点不慌?也没点表示?当然有,它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出来发声明,又是否认,又是冠冕堂皇地说什么“瑞银最终将回应这些毫无根据的说法”,会“强烈捍卫自己”。
当然了,但凡在微博吃过瓜的朋友都知道,这些声明再怎么义正词严,最后都是毫无作用。事实真相如何,还得看警方公布的最终结果。
-
- 2.银行里的詹姆斯·邦德:税战堪比谍战
- 3.瑞士银行的保密体系,还能存活多久?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但是,人的本性就是不信邪,在长久的历史上,总有人千方百计地追求长生,也总有人想要规避、甚至逃避税收。想知道你都交了哪些税吗?想知道法制咖们到底是怎么逃税的吗?想知道古今中外,“税收”二字酝酿出了多少趣事和丑闻吗?尽在路上读书《税收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