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一百多年前,繁华的大上海一夜崩盘
-
话说1883年,那还是清朝光绪九年,本是极为寻常的一个年份。翻了翻史书,好像没啥特别的大事发生,前面的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打完了,朝堂上慈禧太后也坐稳位子小二十年了。往后呢,八国联军还没来,甲午战争也还没打。总的说起来,搁在风雨飘摇的晚清,1883年,算得上是个风平浪静的年份。可是,这种风平浪静,仅限于军事政治上。在经济领域,1883年是一个绝对的大地震年。
列位说,怎么就大地震了?嗐,且听我说,这一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金融雷暴。
这场金融雷暴,从上海钱庄开始,一步步蔓延到丝业、矿业,乃至房地产和股市。和今天的股灾一样,许多人人拼死拼活拼了几十年攒下的千万家资,一夜清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晚清的两大商业大佬:一个,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个,著名的地产大王、大买办徐润。不光资产清零,胡雪岩本人更是在两年之后郁郁而终。
有人可能会说,老刘你就编吧,还金融雷暴?股市?还清朝?还胡雪岩?你咋不说慈禧也炒股呢?哎,各位,真不是我胡说,像股票、股份公司这些个概念,其实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漂洋过海来到咱们中国了。而且,让无数投资者闻风色变的股灾、金融风暴,确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上海上演过。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教训。
话说,在漫长的古代中国,咱中国人都怎么理财的呢?其实说理财都显得有些多余。理财主要是讲究个钱生钱,但对过去的中国人来说,哪有什么钱生钱的路子?主要就是存钱。都看过电视剧《乔家大院》吧?地窖里一排排的白花花银子,放的都快长毛了。普通人家呢,没那么多钱,但家里一般也得有个扑满。知道扑满长啥样吗?一个陶罐,除了上面一个塞钱进去的小孔,再无出口。说白了就是存钱罐。平时积攒了几个铜板,就往里面塞几个进去,等到要用钱的时候,嘿,再把罐子给那么一砸!
总之,在过去,用钱生钱的手段方法太少了,什么投资、什么理财,根本就没这个观念。当然,极少数人也有,比如放高利贷,要不哪来白毛女和黄世仁这样的故事呢,但那都是极少数,普通人连财都没有自然就不需要理了。
所以,当“股票”“股份公司”这些洋玩意儿,洋词儿,漂洋过海来到天朝上国时,很多中国生意人都很懵,丈二摸不着头脑:这是什么玩意儿?买这个就可以挣钱?天下有这么轻松的事儿,会不会被骗,或者亏个血本无归啊?
市场上能拿出钱来投资的人都是这种心理,那咱们可想而知,1872年,当中国近代第一个采用西洋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第一个大型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宣布招股的时候,开局是多么地惨淡!
哪怕它有朝廷背书,哪怕它背后站着有当时天下第二号权力人物李鸿章,大家伙儿对它还是半信半疑。任凭招商局吹得天花乱坠,把未来说得前途金光闪闪,愣是没人肯拿钱出来入股!最后你猜怎么着?本来计划募集100万两白银,最后只筹到了47.6万两,一半都没到。中国商业史上第一支股票,竟然无人问津!
这轮船招商局要是一般的民间企业,那铁定要黄。可它不是,它是洋务运动的标杆企业,是朝廷的政策方向。不管谁黄了,它也不能黄。有条件要上,没条件,那就国家扶着上。很快,资金上,国家垫资,业务上,全国所有的航运业务,二话不说都归了它。
大家想想,一条是国家兜底,一条是行业垄断。甭管哪个公司,但凡能满足其中一个,那都了不得了。而轮船招商局呢?两者兼而有之。不用说,这样一家国字号的企业,开张第一年就净赚白银八万多两,等到经营稳定下来以后,一年的盈利额高达白银二十多万两。
公司业务好,股价也跟着水涨船高。最初,招股书上写着每股100两。过了10年,股价翻到了250两。您可别小看这点涨幅,换算下来一年涨10%,在投资渠道匮乏的那个年代,也算是笔不小的收益。这么一来,当初没有跟投的,悔得肠子都青了——悔啊,悔我自己没眼光,怎么就白白错失了这么一个躺着发大财的机会呢?
而轮船招商局的成功,不仅给它的投资者带来了高额回报,也带动了同类公司的股价上涨。比如,跟它同一时期募股的仁和保险公司,从每股100两涨到220两;济和保险公司,从每股50两涨到72两。让最初的那帮投资者,最初吃螃蟹的那些人,都吃了个撑。当然了,这帮人,主要就是那些对股票有所了解的买办和官员。
说到底,在投资这件事上,当一个好机会来临时,普通人往往会推脱自己“没见识”“不懂行”“还是算了”。乍一看,是谨慎,但说到底,其实是怕吃亏。但凡利益够大,投资回报足够高,驱动力够强,绝对有人会主动去研究这个新鲜东西,去接受新思想。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后面的事就好办多了。很快,上海滩冒出了各种各样招股的公司。这些公司,为了拉动人们的投资热情,在报纸上大量刊登各种文章,刷存在感。一个个的,文笔贼好,把自己家公司写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天上有、地下无的那种。说白了,这已经不叫文章了,就是广告,各种形式的软文和硬广。
这么一来,想进入股市大干一场的人就更多了,不用说,各类股票那叫一个涨幅惊人,新的股份公司,也跟那雨后春笋一样,唰唰地往外冒,什么奇怪的公司都有,但凡是个公司,都公开招股,那几年,上海滩的股市,好一派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这阵仗,一直延续到1883年,然后,就是一夜之间炸了粉碎。
-
- 2.工矿企业层出不穷,是李鸿章的锅?
- 3.是谁的力量戳破了股市的泡沫?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财政学学士、税务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当你盯着大盘个股红红绿绿的数字和图线时,你可曾想过,今天你因它而产生的喜、怒、哀、乐,早在百年前就已被前人上演过千万遍?一直以来,我们关注的紧盯着金融时事,却对金融投资史上的大事件漠不关心。但不读史,如何知道自己不是正在踏入前人的踩进的坑?
本系列从清末的数次股灾,到惊心动魄的美国大萧条,从臭名昭著的安然造假,到散户大战华尔街……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懂得金融、学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