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古代年终奖一览,哪个朝代公务员待遇最好?
-
1.论年终福利,秦汉哪家强?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年过完了,良辰我是喜忧参半。喜在何处呢?想到新的一年开始了,自己离退休又近了一步,我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那我又忧个啥呢?因为又到了大家一起发年终奖的季节。
说起来本单位真心不错,在年前就把米和油给发了。啥?米和油太跌份儿?来来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且听良辰报年终奖奇葩说,以下案例均来自网上,不保证其真实性:
浙江海宁一窗帘加工厂,共有工人5名,年终奖为15个白面馒头,每人可以领3个;2014年,某公司号称人手一份苹果7,结果人均到手七个红红的大苹果;根据某著名招聘网站的统计,有人的年终奖是一吨煤;某公司年终奖是一个台历,365页都印有老板的自拍;台湾某公司年终奖是一口棺材,寓意升官发财;广州某公司的年终奖有一特殊环节:老板给员工洗脚;某公司的年终奖发“迟到券”,一张劵能抵扣迟到1小时;某互联网大厂,年会特等奖是“免裁券”一张,可以抵消一次被裁员。PS:良辰有幸与该公司老板同姓。但是请记住,良辰我不姓良。
真的说了很多呢——所以咱就此打住吧。这年终奖的确让我欢喜让我忧,其实呢,古人也跟今天的我们有一样的感受,没错,他们也领年终奖!而且他们也会领到各种奇葩的年终!
那么,如果咱们不小心穿越回古代,只能做个天选打工人时,又有可能得到什么样的年终奖呢?会不会也是三个馒头?一张“免裁券”?或者是什么更无语的东东呢?欲知真相,且听良辰一探真相。
古人要想拿年终奖,首先要有个前提——那就是进入体制内,混上一官半职;最不济也得在衙门里,当个基层科员。不过,即便满足以上条件,也并不适用于所有朝代,比如说秦朝。
秦朝的大老板是著名的千古一帝,此人缺乏或者说干脆就没有福利思维,整天只想白嫖劳动力,把百姓当耗材,让官僚当工具,从没考虑过年终奖之类的东西。但大秦的公务员们可不想这样:谁不想美滋滋领个年终奖,过个肥年呢?
俗话说,只要思想敢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大老板没表示,大秦的广大公务员们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给自己创造年终奖:他们左想右想,东张西望,看着衙门角落里堆成山的口袋,突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那些口袋是用来装公文的。当时公文不是我们常见的红头文件,毕竟当时还没有纸呢——所以就是一捆捆沉甸甸的竹简。这竹简雕花艺术品要上传下达,为了避免有人篡改,就用口袋装起来,扎紧了,糊上胶泥,盖上公章。其他部门拆开口袋,取出公文;轮到再转送的时候,他们会再找来一个新口袋。
如此一来,之前的口袋就成了废品。
秦朝以文书御天下,公文多得不得了,也就跟着产出了一大堆废口袋。这口袋你想想,装竹简的啊,且是官方出品,质量和做工都相当可以。关键是材质足够好:有皮质的,有丝织的,也有麻布的,不管哪一种,都是能卖钱的。
所以呢,秦朝的公务员们平时就跟集邮似的攒口袋,攒到年末再一股脑儿地卖掉,大家美滋滋分钱回家过年。
这么听起来真的是黑色幽默,年终奖不仅得自力更生,还要用上旁门左道。您要是觉得这也太艰苦奋斗了,想用荣华富贵来挑战一下自己的软肋,欢迎来到大汉朝!
汉朝的老刘家比千古一帝要大方的多,每年都会给集团员工发年终,学名叫“腊赐”,后世基本上沿用此名称——就是在腊月赏点钱物,让你带回家过个肥年。
这听起来确实不错,但其实际情况又令人发指。打个比方说,今天很多公司发年终,都是以员工的业绩作为标准,谁业绩好,谁贡献大,谁就拿得多,大家也都服气。然而该原则在古代很多王朝并不适用。
他们看的又是什么呢?非常简单:你能领多少“腊赐”,得看你的官能做多大。
东汉末年出版的图书《汉官仪》,记载两汉典章制度,其中就提到了年终奖:官至大将军、三公的人上人,年终奖喜提二十万钱,两百斤牛肉,两百斛粳米。而封了侯的,虽然没有米和牛肉,但也能拿十五万钱。看看这么丰厚的年终奖,你是不是明白了飞将军李广,为啥一辈子就想要封个侯了吧?
接下来的,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可见高级官员拿的真不少,但负责安保工作的虎贲郎、羽林郎就惨了,只能拿个三千钱。
那这到底算个啥待遇呢?对照一下当时官员们的日常工资,像大将军、三公之类的官员天花板,月薪17500,等于是年薪二十一万,而年终奖金就有二十万钱,牛肉不计算,两百斛粳米,大约价值3.33万。这么加起来,比一年的工资都要多,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福利。
至于下级的羽林郎,是“三百石”级别的官。经学界巨佬颜师古认证,此级别的官员月薪为四十斛粟,一斛粟约等于一百钱,折算下来就是一个月四千钱。年终拿个三千钱,连一个月的工资也不到,还够不上年底双薪的标准。
总的说来,汉朝政府对其员工还算不错,以至于清朝康熙年间,某位官员看着自己可怜的年终奖,再想想汉朝的优厚待遇,顿时化身柠檬,酸到忧伤:“汉世优恤臣下,可谓厚矣!”
2.唐宋年终奖:唇膏、面霜、鲜花……
如此看来,汉代朝廷打工人待遇还是不错的,果然宇宙的尽头是编制。那另一个大一统王朝——唐朝公务员的年终奖,画风又如何呢?
之前咱们在古代送礼指南那一期聊过,唐代皇帝里头有个送礼鬼才,那就是唐中宗李显,上巳节给人送柳树枝圈圈,寒食节给人送蹴鞠,说这就是咱大唐的员工福利。可以说是有情有义,有精神奖励还要推广足球运动,寓意深刻。但本质还是抠门。
平时皇帝赏赐礼物就这德性,因此唐朝的年终奖,就可别指望好到哪里去了。
话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亡四川,最高权力出现空档,太子李亨便趁乱登上皇位,成为唐肃宗,登基一年后,调兵遣将,两个月时间就收复了唐朝的“两京”长安和洛阳。这两次大胜让唐肃宗非常高兴,决定在年会时好好地犒赏一下大臣们。
又是打了大胜仗,又是忠实的部下,大家想着皇帝怎么说也得上点硬货吧,真金白银、绫罗绸缎,咔咔往上怼就是了。但唐肃宗发的又是什么呢?一管唇膏、一盒面霜!
你不信?好,让我们有请前线记者杜甫先生,为我们转播年终奖发放画面。
当时,杜甫忧国忧民,便千里迢迢穿越战场,投奔唐肃宗,一路上差点被叛军抓去祭天。他九死一生,终于赶上了唐肃宗的年会。当时是欢聚紫宸殿,君臣齐畅饮,年会开得是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只听唐肃宗一声令下,上“腊赐”!群臣屏息以待,老杜心跳眼热,咱们皇帝要赏赐些什么宝贝呢?杜甫所作《腊日》诗有云:“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没错,唐肃宗赏赐的就是一个护肤小礼包。所谓“口脂”,是用以防止寒冬口唇开裂的唇膏。“面药”,是用来滋润皮肤的药物。而“翠管”和“银罂”,则是拿来盛放化妆品的包装盒。
好家伙,你为领袖流过血,我在战场立过功,结果就拿一唇膏面霜给打发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美妆品牌的年会礼品呢!
其实,大唐臣子对此早就习以为常,并且都像咱老杜一样,心里只有感恩。据史书《酉阳杂俎》和《太平御览》记载,给臣子送个护肤套装,就是唐代年终奖的标配。因为长安靠近西北,一过年就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皇帝给你唇膏面霜,让你拥有婴儿般的好肌肤,不是很贴心嘛!
但《武林外传》里白展堂说得好:我出来打工不惦记钱我惦记什么?面对唐朝这种抠门的操作,咱打工人表示:不吃这一套!那么,赶紧穿越去宋朝,那会儿号称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宋朝经济又极其发达,公务员的待遇是古代最好的,这么一来,土豪年终奖怕是少不了。
但如果你去了就会发现,愿望一定会落空。首先宋朝发年终奖的日子是冬至,这天还是得开年会,皇帝祭天赐宴,赏赐众臣。
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赏赐。先赐点什么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赐花。
宋朝的男人非常时髦,喜欢跟女生一样,在头上插朵花,不管是小鲜肉还是糙大叔,人人如此。《水浒传》里就忠实地描述了这一场景。短命二郎阮小五,一个粗糙的打鱼汉子,“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花朵搭配猛汉,画面着实美。水浒好汉中更有以花为绰号的,那就是“一枝花”蔡庆,他生来爱戴一枝花,因此得名。可他原来的工作,是个砍人脑袋的刽子手。
皇帝心善,也要满足臣下当美男子的愿望,所以在年会上赏赐鲜花和丝织品所制的绢罗花。官做得越大,花戴得越多,宰相、枢密使会得到大花十八朵、栾枝花八朵,其余的官员按照品级递减。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年会上,平时一本正经的大臣们,个个花枝招展、争奇斗艳,非常欢乐。
花只是年终奖的开胃小菜,之后才是正餐,对,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正餐:按照官员品级,赏赐酒肉米面。比如宰相、亲王、枢密使这种级别的官员,也才能拿到五只羊、两石米、五石面、二斗米酒。然后赏赐按官位层层递减。
到这一步你可能要发个朋友圈吐槽:年会归来,大失所望。兄弟,这就是你不懂了,要知道,宋朝羊肉可贵了,据《夷坚志》记载,宋高宗绍兴年间,一斤羊肉价值九百文钱,而当时县尉、也就是县公安局局长,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才七千七百文钱,一个月的薪水,还不够买十斤羊肉。
其实吧,宋朝官员都不稀罕年终奖,因为平时就有很多杂七杂八的补贴。像咱们的包青天包拯,在开封府上班时,有“月料”,也就是工资;有“餐钱”,这是伙食补贴;有“茶汤钱”,这是饮料补贴;还有取暖补贴、公使补贴,岗位补贴,差点忘了说,按照待遇,他还会被分配2000亩地。
有人估算了包拯的工资,全部加一块儿,一年薪资上万贯,折合人民币一千多万元,甚至有人说是两千万元。想想这是什么待遇?谁还稀罕那点年终奖呀?
所以为什么包拯是大清官呢?都有这么高的收入了,还贪污腐败个什么呢?
3.清朝:人手一个“岁岁平安”荷包
宋代公务员,那待遇是真香,但到了明清两代,官员的年终奖就日益拉胯了。
在《明朝那些事儿·番外篇》中,咱们说过,朱元璋是要饭出身,痛恨贪官污吏,有着强烈的仇富心理,最看不得公务员里手里捏着几两碎银子。所以,年终奖在明朝,对不起,不可能有!
这倒省事,咱们直接跳到大清朝,清朝公务员的待遇虽然没有明朝那么差,但也不复宋朝的辉煌。清朝皇帝每逢冬至,会给在南书房、如意馆、升平署等地干活的人赐几张貂皮。这可能是因为大清龙兴之地在东北那旮旯,对貂有一种刻在DNA里的热爱。
对自己的身边人,皇帝出手就要阔绰一些。皇族学者、曾经的“铁帽子王”昭梿在其著作《啸亭续录》中记载:乾嘉时期每到年末,“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人手一个“岁岁平安”的荷包。
这个荷包可不是简单的红包壳子,里面可是真的塞了东西的,而且大有乾坤。
据载,皇帝赐给蒙古亲王的一对大荷包里,一般装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小荷包四对,内装金银八宝各一份;又有小荷包一个,内装金银钱四枚,以及金银小锭四枚。又是金,又是银,还有玉石、宝石,可以说是诚意满满。
当然,荷包里有时候也不止是金银财宝,乾隆爷曾经精心准备了荷包,文艺青年弘历准备的荷包里有各种文玩、诗集,甚至还有特产如福橘、广柑、辽东鹿尾,外加猪、鱼等食材。可谓是面面俱到,非常用心。
乾隆爷对此非常傲娇地表示:“帝里豪华固如此,三元令日人争羡。试想村中老灌田,此景何缘一闻见?”宫里的爷就是爷,就这么气派,种田的老农民,上哪儿开这番眼界呀?
4.如何自己给自己发年终奖?
聊完了各朝代的年终奖,可见历朝历代公务员的待遇是参差不齐。不过,不要被事实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公务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精的那撮人,有时候表面上看他年终奖少得可怜,甚至没资格领年终奖,但其实他们总能想到办法,自己给自己年底发个大红包。
比如在宋代,本来年终奖就是意思一下,虽然平时收入已经非常高了,但官员们还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想在年底发点横财。所以各单位就自己想办法创收,建小金库,自己给自己发年终奖。
南宋大诗人陆游,说当时有句顺口溜:“吏勋封考,笔头不倒;户度金仓,日夜穷忙;礼祠主膳,不识判砚;兵职驾库,典了祓裤。”这段话说的啥呢?说的是吏部是管官员升迁的,户部是管工资发放的,都是要害机关,所以红包收到手软,而礼部主管文教,兵部在太平时节用处不大,就没什么油水。
可就算是“清水衙门”,也总能找到一点油星子解解馋。比如翰林院,聚集着一帮才华横溢但并不富裕的文化人,但他们仍然能找到给自己发年终奖的机会。
翰林院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方块字雕花艺术,俗称写材料。当时朝廷册封某个大官,翰林要负责写任命书。而按潜规则,被册封的那个大官,是要给起草任命书的人送谢礼的。这谢礼可不是蜻蜓点水意思一下,两条华子、两瓶茅台也是不够的,而是几千贯铜钱,几十匹丝绸,几十匹好马。
穷翰林平时哪见过这么多钱,立刻是一拥而上,要分一杯羹。所以每起草一份任命书,翰林们都尽可能集体上,把写作流程进行精细分工,老苏列提纲,欧阳写初稿,张哥修改润色,小李誊写成文。然后再将谢礼集中起来,一年分两回,三伏分一回,岁尾分一回。年末分的这回,就当年终奖,穷翰林也可以挺直腰杆,过个穿金戴银吃香喝辣的新年了。
中央的公务员拿年终奖都要靠潜规则,那地方的小官更是要自力更生了。之前说过秦朝的基层公务员,只能靠年末卖废品弄点钱。唐代的基层公务员就神气得多了,他们直接化身万恶的金融资本家,靠放高利贷赚钱。
他们放高利贷的本金,来源于朝廷拨款的“本钱”和“公用钱”,有时候公务员们自己也集资投进去。他们放贷的客户是谁呢?主要是辖区内的商人。放贷的期限,短则几天,长则一年。
您最关心的肯定是利息怎么样?最低3%!你说年息三个点太低,不如银行存定期?老兄,这是月息!不是年息!而且稳赚不赔,绝对零风险,你一个商人敢让官老爷赔钱,不想活了是不是?
话说为啥感觉我在介绍什么理财产品?总之这个理财实在太赚。这获得的利润,国家财政抽小头,本级单位留大头,一些钱用来吃喝玩乐,一些钱就到年末,给大家发个大红包,这就是唐代著名的“官本钱”理财产品。
有的衙门玩得更花,嫌放高利贷来钱还不够快,直接亲自下场做买卖。
古代有许多官府垄断的产业,比如酿酒,造醋,卖盐,还有投资房地产,这都是来钱很快的生意。最近电影《满江红》非常火,岳飞岳爷爷的“精忠报国”,也让大家非常感动。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岳爷爷可是个“房叔”。据《宋会要》记载,岳飞在九江“造房廊三十八间”,出租给商户做生意,每天能得到1430文的租金收入。
岳爷爷廉洁刚正,经营所得主要拿来补贴军用、兴办教育。但某些私自搞经营垄断生意的官员,可没有这般高风亮节。他们要是赔了,用公款抵账;赚了,就自己笑纳,再给同僚和下属发个年终奖,让大家都上自己的贼船。众人也都乐意拿到这张船票。
我国古代的年终奖大致就是这么个情况了,在以前,只有掌握权力的官老爷才能有年终奖发。而我们今天的年终奖制度,则来源于西方。
1902年的圣诞节,世界顶级金融巨头、美国著名投行摩根大通,财大气粗,就给每位员工额外发了一份全年工资,作为员工一年工作的奖励。这操作简直让其余的打工人集体窒息。要知道,其他公司到了圣诞节,有钱的送个杂牌手表,差点的就送个火鸡。跟真金白银的一年工资相比,高下立判!PS:摩根大通今天的年终奖,有的人能拿到数百万美元。
摩根大通发年终的行为,让它成为当时唯一的灯塔,全美国的媒体集体高潮,疯狂报道,金融民工都用猩红的双眼盯着它,只恨自己不是该公司的一员打工人。有管理学家就此发现:想让打工人玩命给你创造效益,那就得有点激励因素,比如年终奖。
有摩根大通的成功先例,又有管理学家的理论背书,许多西方企业立刻跟进设置了年终奖。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把这项人民喜闻乐见的制度引进到国内来。所以说,珍惜咱们现在吐槽的奇葩年终奖吧!
今天咱就聊到这里,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次再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读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某公司年终奖是一口棺材,寓意升官发财;某公司给员工发台历,365页都印有老板的自拍;某公司的年会抽奖有“迟到券”、“免裁券”……奇葩的年终福利让人哭笑不得,那么古人有没有年终奖呢?
唐朝的年终奖标配是唇膏和面霜,还大臣们婴儿般的好肌肤;宋朝则喜欢送花,官越大,花戴得越多;清朝年终人手一个“岁岁平安”荷包,里面可能是金银财宝,也可能是土特产。
年终福利拿不出手?没关系,这个朝代的基层公务员自给自足,直接化身万恶的资本家,靠放高利贷赚钱,年底给自己发个大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