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人设完美的汉文帝,很难不塌房
-
都知道,皇帝这个岗位,道德败坏的概率很高的。干这行的,作风很难不腐化,三观很难不扭曲。但今天要出场的这位皇帝,简直是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他就是汉文帝,业界有名的道德楷模。
国际惯例,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位感动中国皇帝的基本信息。文帝名叫刘恒,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本来是个在山西躺平的小诸侯王,按正常流程,这辈子也就告别皇帝岗位了。
但政治这档事,哪有正常这一说?当时的政坛,那叫一个波谲云诡,周勃陈平这些开国元勋,跟吕后家族势力斗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灭了吕家一伙,寻思着自己这把老骨头也经不起折腾了,找个老实人当皇帝吧!
就这样,窝在山西啃馒头的代王刘恒,莫名其妙地坐上了龙椅。一当上皇帝,刘恒就开始为人民服务。他治国的思路很简单,一句话,“无为而治”,少折腾比什么都强!
所以他轻徭薄赋、废除苛法,让老百姓欢欣鼓舞搞生产;还大搞改革开放,对私人铸钱和自然资源开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间诞生了无数人民富豪。
这样一来,“文景之治”前半段的梦幻开局就成了。政绩已经如此辉煌,该搞点享乐了。
但这文帝还是个道德标兵,最大的美德就是节俭,在位二十三年,号称“其宫室院囿狗马服饰等无所增益”,出行不开宝马,穿衣只求平价,死后埋在霸陵那旮旯,盗墓贼都觉得这哥们穷得可怕,skr~
第二个美德是孝顺,文帝的老妈是薄太后,薄太后卧病,他从不懈怠,为太后站岗三年;薄太后喝药,他先尝一口冷热苦甜,因此荣登古代亲子教育节目“二十四孝”常驻男嘉宾。
于是,文帝当然成了好皇帝的模板。咱都知道,太史公司马迁品评帝王,那向来是高标准严要求,但对文帝这人,迁哥也是高呼“德至盛也”、“岂不仁哉!”,认为汉文帝可以跟尧舜禹和周文王那样的圣王肩并肩。
宋代的大儒朱熹也说了,“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说这尧舜禹的时代过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只有文帝温暖纯真,道德水准杠杠滴。
总之,汉文帝节制,孝顺、仁义,修身齐家治国样样在行,这人设简直完美。但众所周知,咱是资深抬杠专业户,就爱骨头里挑鸡蛋。在汉代人看来,文帝就未必是如此完美无缺的。
东汉末年有位学者,叫应劭,写了本《风俗通义》,里头写了汉成帝和刘向讨论汉文帝的一段对话,非常有意思。说是这西汉末年的皇帝汉成帝,打电话给大学者刘向:“我听民间传闻,说文帝他老人家非常完美,温和节俭,还是勤政劳模,把天下治理得四海升平,真有这回事儿吗?”
诶,这就是咱们对文帝的传统印象嘛,没毛病啊!可博古通今的刘向是怎么说的?
他说:“皆不然!”你说的都不对!你说文帝勤劳节俭,可未央宫的前殿极尽豪奢;你说他重视民生,但那会儿百姓生活连温饱都够不上;而且文帝治国二十三年,什么日食、地震、洪水、冰雹一个不落,甚至还有狗、马、人头上长角的灵异事件。
咱先不管这段对话是不是无良营销号编出来的,这至少反映了一件事:汉文帝的完美人设,是早就有人质疑过的。
而且,咱们也知道:你当了皇帝,玩帝王心术、搞权力斗争那就是家常便饭。这汉文帝跟个纯真无暇小绵羊似的,又怎么能在步步惊心的朝堂干出名堂呢?
所以,今天咱就对文帝的完美人设开刀。来看看这位传说中的千古圣君,究竟是个清新脱俗的道德idol,还是隐藏很深的腹黑boss?
-
- 2.“皇帝练习生”刘恒,如何扳倒政坛老司机?
- 3.文帝的驭民之道:是“与民休息”?还是“与民折腾”?
- 4.文帝是如何成为千古圣君代名词的?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作为帝王,他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废除肉刑,开创了文景之治,为汉朝的兴盛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个人,他孝顺清明,为母亲薄氏亲尝汤药,堪称孝子典范。
然而,他单单只是靠着仁孝就治理了天下吗?在他贤明仁善的背后为何流传着阴暗的传说?历史上完美帝王汉文帝到底还有怎样一副面孔,本期节目为你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