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校园凶杀案:昔日同窗反目成仇
-
“听说了吗,崔一平被安然杀了,被捅了几十刀呢!”
“可不是嘛,就在四楼楼梯口。他俩关系不是很好吗,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太可怕了。”
微风吹过校园,树上的枝叶发出沙沙声,六月的天略微有点燥热,几个同学走在路上,神情沉重地议论着最近发生在学校的一起凶杀案,在单纯的象牙塔里发生如此残忍的命案,让人震惊之余也感到一丝害怕。
案件里的死者和凶手,同是北京某著名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2002级2班的学生,死者名叫崔一平,凶手叫安然,两人既是同班同学,也是室友。
在安然被警方抓获的时候,他没有抵抗,也没有否认犯罪事实,可是,对于作案过程他一直保持沉默。直到警方问到作案动机时,他突然抱头痛哭起来,不知是因为后悔还是愧疚。
到底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两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天之骄子走到了这般地步?
安然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没有再婚,独自一人艰难地把他抚养长大。母亲之所以给他取这名字,就是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安然无恙”。尽管一个人养育孩子很辛苦,但母亲对安然宠爱有加、寄予厚望,总是尽自己所能给他最好的一切。
而安然呢,也非常争气,骨子里透着一股倔强,不到5岁便开始练书法、学钢琴,每次都要坚持练习一两个小时才肯停下。他功课也没有落下,非常用功读书,小学毕业时成绩名列全校第二,还得过北京市“迎春杯”数学竞赛奖,初中、高中一路直升名校。
安然的学习,基本没让母亲操过心,不过,比起同龄孩子,安然的性格敏感、偏执,情绪控制能力很差。遇事特别喜欢钻牛角尖,一旦和母亲发生争执,便闹个不停,甚至会摔东西砸墙,一度闹到有邻居无法忍受搬家了。上了高中后,情况更加严重,和同学相处,不仅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还时不时地和同学打架,为此,老师曾建议他母亲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1999年,在母亲的陪伴下,安然开始在北医六院接受心理治疗,这一治就是两年,直到快要高考才不得不中断。2002年,安然实现了自己从小的梦想,凭着超高的高考分数,考入了北京某著名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
在这里,安然认识了来自河南的同班同学兼室友,崔一平。
崔一平虽然也来自单亲家庭,却和安然完全不一样。他出身穷苦,父亲在他7个月大的时候便去世了,母亲为了生活,只能带着他改嫁。
5岁的时候,崔一平便跟着母亲下地干农活,用小手捧着上土。上初中时,他就能独自干完全部家务活,做饭、种地、上肥料,干起活来任劳任怨。崔一平不仅懂事,性格也好,和继父以及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妹感情都很深。一家人吃饭,他都是拣弟弟妹妹不爱吃的菜吃。
从小,崔一平便明白一个道理:穷人孩子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因此,他一直努力学习,想着只要自己考上清华北大,拿到奖金,就能给家里买很多东西了。
2002年,这个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家乡第一个考上北京某著名大学的人,成为了当地耀眼的一颗明星。9月,他来到了该校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原以为这是改变命运的起点,谁知却是厄运的开始。
-
- 2.宿舍矛盾,友情生了嫌隙
- 3.情感纠纷,两人再起风波
- 4.一时冲动,酿成两个家庭的悲剧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月芽,斜杠硕士,爱文字和阳光,也爱悬疑和星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2005年6月25日,北京某著名大学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血案,医学部预防医学2002级学生安然向同班同学崔一平砍下数十刀,两个家庭从此再也无法安然。
据了解,两个少年都是自幼丧父,平日里惺惺相惜。本是关系最要好的两个同班同学,为何矛盾会愈演愈烈,酿成惨烈命案?一位女生的出现,为什么成了压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路上读书,为你讲述《大案纪实》之《血溅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