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颜值即正义,孔夫子带头以貌取人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还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个“好看”的话题,众所周知,不少人为了让自己更好看,那是殚精竭虑苦修亚洲三大邪术:变形、整容、化妆!为啥在这件事上,大家都这么拼呢?没办法,这是个看脸的世界!
回忆一下,读书的时候,颜值就决定了我们的择偶权——“长得好看的人才拥有青春”。那些高颜值的友仔友女们,整天吃着爱情的苦;而良辰我,啊不,我的一个朋友,青春就是闷头刷题和青春痘,越闷头刷题就爆出越多青春痘,一路寡王。
后来咱们上了大学毕了业,一头扎进社会的大染缸,以为这下总不看颜值看才华了吧!可抖音上的帅哥美女们随便擦个边,卖个笑,商业推广就飘然而至,大把粉丝大把money滚滚而来。哎,颜值才是第一生产力啊。
你甩一甩额前退化的发际线,说“人类太肤浅,看人只看脸!”,转身就去撸猫逗狗,感受动物世界的温暖纯真,却发现,娇小可爱的喵星人,才有小姐姐合影打卡、倾情投喂,盘靓条顺的呆萌小狗,才能被人认领回家,穿上漂亮衣服。
那些颜值有限的,比如中华田园犬,只能孤身走暗巷,身披破衣衫,寂寞浅唱:“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
虽然良辰我貌比梁朝伟,帅压吴彦祖,但是,我还是要对这种“外貌协会”的歪风邪气发出谴责:庸俗!肤浅!搞得世人只知道我有俊美的容颜,却忽略了我高贵的灵魂。
咳咳,大家不要扔板砖了。咱们言归正传,说回今日的话题——为啥我们都这么看重颜值捏?不是说好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吗?怎么就千篇一律地追求好看的皮囊了?
要我说啊,这还真不是今天的时髦病,实在是祖传的bug,自打有人类以来,人,它就好这一口,就喜欢漂亮的,好看的,而且,咱们老祖宗们看脸的程度,比我们现在要疯狂多了。别不信,良辰今天就带你们领教一下古代颜狗们的疯狂。
1.颜值即正义,孔夫子带头以貌取人
众所周知,孔老夫子是至圣先师,是新东方之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祖师爷爷。孔夫子这个金牌讲师,号称门下弟子三千人,贤人七十二。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所以呢,孔子就想着多发展几个下线,啊不,是找几个骨骼精奇、万里挑一的少年来教育一下。
有徒弟说,在鲁国武城那旮旯,还真有这么个好苗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这人品德很高尚,而且也想拜入孔老师门下。孔子一听,澹台灭明,这名字一听就是个风度翩翩、仪态万千的君子呀,来来来,安排一下,我要亲自面试一下。
可这场入学面试,着实有点尴尬。澹台灭明的政治品德分吧,接近满分,可那个印象分,那个长相,不及格。《韩非子》中说他“额低口窄,鼻梁低矮”:额头低,嘴巴窄,还是个塌鼻子。《史记》就更不留情了,直接说他“状貌甚恶”,不是有点丑,是非常丑。
孔老师呢,心里很别扭,私人情绪上很想把他从录取名单上划掉,可是吧,理性告诉他,招生宣传单上写着“有教无类”,这要划掉了,不是自己打自己脸、自己砸孔家班招牌?明早集团股价还不一字跌停?罢了罢了,委屈自己的眼睛权且收下吧。
不过吧,收是收了,孔老师这实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一看澹台灭明那张脸,内心就暗戳戳打了负分差评,天然地就认为他资质低下,上课几乎都不点人回答问题,任由他在课堂上自力更生。
哎,孔老师这培训讲师太不职业了,搁别的学生,早要他退还学费了。不过,后来事实证明,当颜狗是要付出代价的。后来澹台灭明南下楚国,跟孔老师一样,开班讲学,办了个培训机构,培养了三百多个弟子,混得风生水起,孔老师听说遥远的南方,出现了这么一个竞争对手,还是自己的学生,心里大惊:哎呀呀,“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哎,我呀,以貌取人,把澹台灭明这棵好苗子看走眼了啊。可惜可惜!
可是,虽然孔子收获了这个心痛的经验教训,却也没能阻止儒家后学在颜控的道路上撒丫子狂奔。亚圣孟子,讲起大道理来,是一套又一套,但他在高颜值面前,糊涂的也是一样一样的。
话说在春秋时期有个著名帅哥,叫公孙子都。跟吴彦祖一样,帅成了一个形容词,加上武艺高超,是当时的顶流男人。《诗经》里有首姑娘跟情郎打情骂俏开玩笑的诗,说“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翻译过来就是:山上扶苏叶最茂,池中芙蕖花最俏。男神子都见不着,只能把你死鬼找。不用说,当时姑娘就是拿“子都”代指顶级帅哥。
咱们的亚圣孟子,虽然生活在几百年后的战国,但也是子都的颜值粉。孟子擅长辩论,跟人battle起来,那叫一个气壮山河,恨不能与对手到八角笼中较量一番。捍卫自己的idol时,也是相当炸裂——“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翻译过来,就是“天下谁人不知子都之英俊帅气,无视我们子都哥哥之帅气的人,那简直就是眼瞎了。”
孟子这样的圣人,都这么毫无理性不讲原则地喜欢帅哥,可见战国时期,以貌取人的现象有多严重。史料记载,著名思想家墨子有次很生气,愤愤不平地说,有些个王公贵族,不知道选贤任能,却专门任用一帮长得好看的。这些人他有智慧去治国安邦吗?没这个能力你晓得伐!
为什么墨子会这么说呢?可见,战国时期的君主在选官时,喜欢都看颜值,把一些长得顺眼的弄到身边听候差遣。这也可以理解,国事已如此操劳,抬眼看到几个靓仔,总比跟一帮歪瓜裂枣大眼瞪小眼舒坦吧!
说到这儿,我仿佛感受到了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婴的叹息——得亏早生了几百年,这要是落在了战国时期,就我这侏儒身高、贼眉鼠眼,只怕在战国是找不到工作咯。
可是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春秋用人不看脸,战国时期颜狗当道呢?嗐,时代不一样嘛,春秋沿袭周朝旧制,各诸侯国的官位,基本还是贵族世袭,君主哪里能任性地选官呢?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大搞变法,旧秩序被砸得稀巴烂,君主的权力比过去大得多了,他们不再需要看国内贵族的脸色,铁拳砸下去,打翻了贵族子弟世代承袭的铁饭碗,人才,自然也是满世界挑选,有才有本事的统统海选进来,有才有本事还高颜值的进决赛,就这样,颜狗们吃到了时代红利,靠一张帅脸跑步进入了体制内。
2.汉朝:靠脸吃饭不是梦
到了汉代,君主的权力比战国时期增强了许多,而皇宫贵族又成了时尚界引领者。皇帝喜欢帅哥,上行下效,从官场到民间,以貌取人愈演愈烈。靠脸吃饭,在当时也不再是个笑话。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在大汉人民眼里算好看呢?
汉朝尚武,崇尚阳刚之气。要想成为汉朝人眼中的吴彦祖,首先你得高,身长八尺是基本线。比如东汉末年群雄之一,荆州老大刘表,就是当时公认的大帅哥。《三国志》说他“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相当于今天的1米84。
其次,你得皮肤白皙,长着一把恰到好处的胡须。著名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美女秦罗敷高调炫夫,就说自家老公“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这两样都是汉代帅哥硬性标准。
除此之外,你还需要“仪状端正”,也就是五官端正。加分项是会走一套狂拽酷炫的“公府步”,出处同样是《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迈着一种厅局级干部特有的步伐,象征着权力和威严,用今天流行的话说就是,局里局气,厅里厅气。
为了达到这些硬性指标,不少汉朝男子苦啊,想方设法折腾自己:有人身高不够,皮肤蜡黄,就拿化妆品把自己涂得白白的。
是汉朝男人太爱臭美吗?No,no,no,完全是因为,在汉代,颜值,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汉武帝时期,有个小人物叫江充,仅仅就因为长得高大帅气,外加很会穿搭,有一天,被汉武帝远远一眼那么瞧见了,非常喜欢,直接就让他当了官。这个晋级路线,简直不要太传奇了,啥也不说了,面膜买起、口红买起!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汉朝还有一个专门的职业,纯靠颜值上岗,而且还是正儿八经的体制内,铁饭碗。这个岗位叫谒者。谒者干些什么活呢?根据《后汉书》记载,平时呢,就在宫里通报消息、接待宾客;有礼仪活动,上台主持;中低级别的官员去世,主持葬礼。
不用说,都是些抛头露面的工作,所以组织上就得考验你的颜值了,要求你具备“威容严恪”“仪容端正”和“美须眉”等一系列条件,一个典型的靠脸吃饭的工作。
说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起一个人?啥?没想起来?哎,我在大内密探那个系列里讲古代骂人,特地来了一段即兴rap,讲祢衡骂曹操,骂到著名谋士荀彧时,怎么说的?他骂荀彧就是个“借面吊丧”的,意思是荀彧没什么本事,只能靠脸吃饭去做个谒者,给人主持丧礼。
咳咳,回来回来,别慌着找我的rap。在汉朝,颜值高的出路好,那要是颜值不好的会怎样呢?会吃亏。
东汉时有个外戚叫梁胤,依仗家里的权势,十六岁就当上了河南尹,妥妥的省部级高官。他很得意,便穿着官服,大摇大摆地上街招摇。然而群众们不仅没人拉横幅、送鲜花,还疯狂地嘲笑他。
为什么呢?史书上说是因为梁胤“容貌甚陋,不胜冠带”,长得丑就算了,还穿一身名牌,简直就是沐猴而冠,拉低了一条街的市容。
有钱有权,看来是补不起颜值洼地,同样,有才华,也填不平颜值这个深坑。
汉朝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汉赋,西汉时期的汉赋代表人物,一个是著名的司马相如,一个是扬雄。扬雄的才华,可以说冠绝天下,可谁能想的,作品问世多年,依旧是备受冷遇,为啥呢?《汉书》说,因为世人认为扬雄的容貌“不能动人”,长得不咋地,所以文章也跟着被轻视。后来他仕途不顺,还穷,晚年只能借酒消愁。
相比之下,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人也长得帅,出名早,名气大,还有富家小姐卓文君一见倾心,主动倒贴,跟他私奔,上演了凤求凰的佳话。后来司马相如做官也很顺利,还颇得汉武帝欢心——这样的人生落差,简直不要太残忍好不好。
3.魏晋南朝:“小鲜肉”的美好时代
到了魏晋、南朝时代,“外貌协会”更加发展壮大。当时的名士们特别爱品评人物,但他们可不是村头情报组织那样的野路子,而是搞出了一套系统的人物评价理论,其中颜值就是给人打分的一项重要标准。
那么,在口味刁钻的名士眼里,怎样的人才叫高颜值呢?
当时对帅的定义,跟汉朝大不相同,却又藕断丝连。这是因为,魏晋、南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气,受到东汉后期社会政治的影响,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又发展出了自有的一套体系。这样的变化,也就体现在审美上。
魏晋南朝是士大夫和门阀贵族的黄金年代,玄学、清谈成为社会潮流,所以那会儿不再走尚武路线,而是文人审美。加上士大夫们崇尚老庄,空谈玄理,最后便得到了一个奇特的结果。
我们先来说一下,魏晋南朝的审美,继承了哪些汉朝的标准。首先一点是皮肤要白。魏国有个知名帅哥何晏,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当时的顶流男神。他当然很帅,但最大的特点,是白。
何晏有多白?白的就像把粉底、隔离、防晒、遮瑕都整齐活儿了。有一回魏明帝怀疑他是不是整天全妆出门,就在大夏天给他灌了碗滚烫的汤,热得何晏满头大汗。但是他不仅没有变成大花脸,反而因为出了汗,皮肤更加洁白透亮,在这场雄竞当中卷赢了所有人。
这位美男子也很擅长化妆,在化妆那一期咱讲过的,大家还有印象不?后来他也帅成了形容词,有个成语叫“傅粉何郎”,就是形容人白净漂亮。
第二点呢?就是魏晋时期的人,还是喜欢个子高的人。魏国大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因为高大挺拔,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史书说嵇康身高“七尺八寸”,相当于今天1米84,站在那里有种“岩岩若孤松之独立”的feel,非常迷人。
除了皮肤白皙、身材高大,魏晋人士对美男子的标准还有一条,那就是气质要看起来柔美。也就是说,汉朝时候走红的那些五大三粗的威武猛男,不流行了。
据说,晋朝名士周伯仁,有段时间暴瘦,有人就纳闷,你咋这么能燃脂呢?伯仁啊,你这不比博人传要燃?周伯仁很傲娇地答道:“我这是去掉了污秽肮脏之气,进入了清虚高洁之境!”这,这,简直是对胖子的最深沉的伤害好不好,我凭本事吃出来的肉肉,你凭啥说这是污秽之气呢?
那么他们喜欢啥呢?喜欢纤细瘦削的身材,喜欢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小鲜肉idol。如果你正好是这一款的,你就会成为全民偶像。比如,西晋著名的美男子潘安。
传说中,潘安面如美玉,唇红齿白,有一种柔美感,帅成了形容词。年少时,潘安手持弹弓,乘车外出晃悠,街上的妹妹遇到他,立刻摇来一帮迷妹,手拉着手,把他的车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还像围观假山猴子一样,把手头的果子投给他。最后潘安的车就满载着水果而归,跟草船借箭似的。
可见,魏晋人民看脸真够疯狂,追起帅哥明星来,个个跟私生饭一样。你可能寻思,是不是因为潘安不靠颜值、而是靠才华吸引了这些迷妹呢?跟潘安同时代的大文豪左思也跟你有同样的想法。
左思到底多有才华?他写的《三都赋》,畅销得一塌糊涂,人人争相抄写,造成洛阳白纸的价格直线上升,这就是著名成语“洛阳纸贵”的由来。左思出名后,就很想抛头露面,在他看来,自己的才华,比潘安这靠脸吃饭的小鲜肉不知道要高哪里去了,一上街,准比潘安的风头更足!
结果他效仿潘安上街,遇到“群妪齐共乱唾之”。他立刻被女性同胞们包围起来,不过不是妙龄少女,而是一群老太。而且左思也没有好果子吃,迎接他的只有老太们的唾沫攻击,左思吓得转身跑路。
这样的审美,后来走向了一种极端,因为士人们喜欢钻研养生,修炼长生,饭吃得少,又服富含重金属的丹药,哪个身体不是虚的很。据记载,不少名士体质非常虚弱,身体纤细消瘦,面色苍白,手无缚鸡之力,甚至需要人搀扶才能行走。这样的风格也影响到了审美,大家开始强调娇弱感和病态美。
晋人卫玠是“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他长得很帅。有一次外出,他被众人疯狂围观,导致他生了病,不治身亡。仅仅被围观受惊,就会生病丧命,可见卫玠的身体是很差的。
可能有些听众朋友觉得,小鲜肉这种,就不是我的菜啊,我们还是喜欢史泰龙、施瓦辛格、良辰周这一类的。那么魏晋之后呢,到了唐宋、特别是唐朝,那时候盛产怎样的颜狗呢?
4.唐宋:硬汉帅哥回归主流
您还别说,到了唐代,整个社会风气回归阳刚,审美也随之转变——硬汉帅哥又回归了主流。
隋唐时代受北朝的影响很深,北朝跟南朝截然不同,他们很多人出身鲜卑这样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又推崇那些武艺高强、体貌魁伟的猛男。这样的审美,自然就延续到了隋唐。比如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据说就是身材魁梧的肌肉型男,因此受到了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的喜爱,淫乱后宫,名声极坏。
但不管如何,瘦小的同志在唐朝还是会很吃亏。比如隋唐时期的大书法家欧阳询,字写得气势磅礴,唐高祖李渊曾经点评他:“我看欧阳询的字迹,还以为他是个魁梧大汉呢!”言下之意,就是说欧阳询其实长相瘦小干枯。
这长相就成了欧阳询的弱点。有一回,欧阳询跟名臣长孙无忌互相写诗battle,这朝廷大员打起嘴仗来,也跟搞说唱的没差,专门找人家生理缺陷来嘲讽。长孙无忌就diss欧阳询说:“耸肩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说你欧阳询跟个瘦猴似的,哪有咱大唐男儿的威武雄壮之气呢?
相貌不好,不仅会在打嘴仗的时候吃亏,而且甚至会让一个大诗人掉粉。比如晚唐的大才子罗隐。
他比起李白杜甫这些顶流诗人来说,有点冷门。但其实他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是潇洒不羁的;还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是世事洞明的;还有借蜜蜂感慨百姓辛苦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水平都相当不错,所以呢,当时他也有不少粉丝。
其中,宰相郑畋的女儿是他的死忠粉,对罗隐的诗卷是反复诵读,甚至对偶像诗人产生了思慕之意。他老爸是宰相,帮女儿追个星,还不是有手就行?郑畋就把罗隐约到府上,他家闺女就“垂帘窥之”——躲在帘子后头,想一睹偶像的风采。
可罗隐虽然诗写得很漂亮,长得却有点见光死了,看得郑小姐那是花容失色,立刻表示自己对罗隐脱粉。而且她生动演绎了什么叫脱坑回踩,立刻把罗隐的诗文全部烧掉,发誓再也不吟诵罗隐的诗句。就因为长相不佳,大才子罗隐痛失迷妹甚至老婆一枚,可见颜控不是病,一发作真要命。
宋代的主流审美也跟唐代差不多,相貌端庄、气质雄伟的男性会备受青睐。南宋理学大师、名臣真德秀,就因为“长身广额,容貌如玉”,一出道就被认为是当宰相的料,从此官运亨通。
而容貌不佳的北宋名士袁应中,就没有这般好待遇了。他有才华,很博学,又是那年如假包换的新科状元,由当朝宰相蔡卞举荐面圣,本来是信心满满地去见宋哲宗,准备成为光荣的“天子门生”。
但此人形象实在不佳,高低肩,尖下巴,一张尖嘴猴腮的脸,还加上一脸麻子如墨洒,一张口还“声嘎而吴音”:一副二十年烟龄起步的烟嗓,还说着地狱级难度的江浙方言。宋哲宗见了他,当场“连称大陋”,哎呀妈呀太丑了!没聊几句话,就把皇帝吓成这样,袁应中给自己都整不会了,只好错愕地转身离开,后来也没混出太大名堂。
5.明清:“老干部风”成主流,以貌取人的巅峰
到了明清时期,皇权极端专制,官僚体制烂熟,你要是天生一副官相,在这个社会自然是香饽饽,所以说这是“老干部”风格男性的黄金时代。你的气质越像老干部,就越受欢迎——这审美的品味越来越差了嘛!
在这个时代,以貌取人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从潜规则变成了明面上的制度。明代有官员考课制度,有六项考课内容,用来考核官员的综合素质和kpi,容貌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你当官当得怎么样,不光看你的政绩,还得看你的长相。
而且,在明代以容貌定状元更是成为常态。明太祖朱元璋,就经常对新科状元的颜值挑三拣四。如果他真的像传说中那样,长得一张鞋拔子脸,外加满脸麻子,也不知道他怎么好意思。这现场气氛,估计叫人很是绷不住。
清代有个“大挑”制度,那更是24k纯看颜值的选官制度。这是乾隆爷的新朝雅政,当时很多举人没有补官,堆积很多,会造成社会问题,乾隆爷一拍脑门就想了个办法,他对那些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说,你们不用怕没官做了,咱们再来一轮复活赛,挑出三个一等人才当知县,九个二等人才任教职。
想法的出发点是不错的,就是选人的标准有些奇特。怎么挑选一等和二等人才呢?一是应对能力,二是看你长得够不够顺眼了。如果你面方体正、举止端庄、身体修长、骨骼精干,很好,你是个当官老爷的好材料;如果你生得奇形怪状的,那就哪里来的哪里去吧。
可以说,在明清时代,外貌协会已经合法合规,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虽然“大挑”选举的是基层官员,但基础官员也关乎国家命运。人才选拔本应严肃,统治者却这样任性地以貌取人,谁看了不说一句大清吃枣药丸?
所以说,爱美之心,人人都有,外貌协会,不必苛责。但咱们也不能太浅薄,不为颜值遮望眼,透过表象看本质才是坠吼滴!不然,你怎么能透过我英俊的外表,看到我高贵的灵魂呢?今天就聊到这里,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次再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读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在这看脸的世界,就连圣人也不能免俗,以貌取人一词还是孔老夫子发明的呢。
有时候,颜值真的可以决定命运。汉代“西道孔子”大文豪扬雄,因容貌不佳,作品一度饱受冷遇;但同时期的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长得又帅,有富家小姐卓文君一见倾心,爱情事业双丰收;北宋名士袁应中,有才博学但仕途不顺,只因形象不佳,宋哲宗见了他“连称大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