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变法大师还是大魔头?
-
提到商鞅,想必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那个大变法家呀。”是的,提到变法,咱们中国人就会想到商鞅,提到商鞅咱们就会想到变法。
毕竟,咱们中小学历史课本上,就经常见到商鞅的名字,说的是在商鞅变法的积极推动下,原本地处西北边陲的秦,很快强大起来,进而在纷乱的战国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消灭六国,首次,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秦厉害不厉害?厉害!这一切怎么来的?因为有个厉害的商鞅。
加上电视剧《大秦帝国》的广泛传播,一个坚毅果敢、善于审时度势、为实现变法目标放弃个人私利、废寝忘食、不惜一切代价的商鞅形象,更是给咱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和广泛的国民度。
可以中肯地说,没有商鞅变法,就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唱得再亮再响,就算饱经风霜的老秦人们是多么骁勇善战,秦国的结局只会是臣服在中原国家的铁骑之下,变成一个历史的符号,最终泯然于众国。所以,历朝历代的专家学者,基本上都对商鞅变法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远至韩非子,评论其“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近至梁启超,甚至评价商鞅为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大家耳熟能详的王安石、张居正等相提并论。
至于我们,更不用说,对秦国或许没啥好印象,但对商鞅的变法,一直以来都是天然的好评。为什么,因为我们就是在改革的春风下长大的一代啊,正是因为40多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才有我们千千万万人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因为,当我们提起变法,提起改革,自然而然就会觉得这是个好词儿。在潜意识中,说起变法改革,就会想到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往往又意味着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又直接与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挂钩。
只是,您有没有想过,一切变法,一切改革,都像咱们总设计师这样,给老百姓切切实实带来了实打实地长长久久的福利?恐怕不一定。
太史公谈及商鞅变法,曾说:“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意思是商鞅变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非常高兴。秦国不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因为私事跟人争斗了,治安环境特别好。
听起来,这完全是太史公对商鞅变法的大大赞美,可是,您细细揣摩一下这话,什么叫“怯于私斗”?怯,胆怯的怯。一个国家,老百姓们连跟人打个架都不敢,那说明什么?说明一件事:法律太严苛了!
再说了,如果司马迁真的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那为什么在综合评价商鞅这个人时,要说让他“刻薄寡恩”呢?更何况,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司马迁特地写了一段劝说商鞅的话:“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意思是,你商鞅身为秦国国相,不为百姓造福而大规模地营建宫阙,这就说不上为国家建立功业了。惩治太子的师傅,用严刑酷法残害百姓,这是积累怨恨、聚积祸患啊。
汉朝刘向还记载了一件更可怕的事。“今卫鞅内刻刀锯之刑,外深斧钺之诛,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一日临渭而论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意思是商鞅制定了极其繁复且严苛的法律。他曾经在渭河边集中杀掉了七百多个触犯法律的人,整条渭河都被鲜血染红了。所谓的法不责众在商鞅这儿根本就是一个笑话。人民对此怀恨在心,但却苦不堪言,仇恨的种子就这样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了。
如此种种,一个可怕的商鞅形象,是不是浮现在您眼前?其实,要我说,商鞅变法固然推动了秦国的快速发展,但并未给秦国百姓带来幸福愉悦的生活。毋庸置疑,商鞅是一个合格且出色的变法改革家,但他绝非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人民救星。
那么,我这么说是信口开河,还是口说有凭呢?您千万别走开。
-
- 2.秦国当自强,商鞅的顶层设计
- 3.把百姓变成只会工作不会思考的机器
- 4.作法自毙,被嫌弃的商鞅的一生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王禹,吉林大学历史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在我们印象里的商鞅,是变法的天才,时代的开创者,一个新纪元的拓荒人,在史书大放异彩。
然而,商鞅的伟大成就,却也是两千年封建专制的根源,他打开了变法的魔盒,放出了专制的恶魔。真正的商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本期节目将为您揭晓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