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优步进入中国,刚来就面临水土不服
-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但战争还有结束的一天,商场却是永无和平可言。欢迎走进今天的《商战风云》。
之前的节目里,咱们介绍了中国出行市场的纷争,战斗以2015年滴滴、快的两大巨头的合并而告终。然而,出行市场的硝烟却没有因此而平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重生版滴滴,合并后的滴滴2.0,还要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Uber,中文译名,优步。为了尊重咱中国人的发音习惯,今天咱们就都说优步。
优步,一家移动出行界的世界霸主,在全球市场高歌猛进,不用说,它当然希望乘胜追击、攻克中国这个全球数一数二的巨大市场。然而,要想拿下中国市场,就不得不正视一个“魔咒”。那位说,啥魔咒啊?这个魔咒就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从谷歌到雅虎,从Airbnb到kindle,从领英到MSN,没有任何一家跨国互联网公司能在中国成功。
面对重生版滴滴的猛烈反抗、面对极其特殊的中国市场,优步,能打破魔咒、闯关成功吗?而滴滴又能否强势反击、捍卫自己的本土地位?本期节目,就为大家讲一讲滴滴与优步的“中国市场争夺战”。
优步的发家很早。
2008年底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因为开完会打不到车,两位年轻的创业者——卡兰尼克和坎普——商量出了一套移动出行方案。2009年3月,优步诞生,叫板传统出租车行业,凭借独特的运营风格,一路攻城略地,在四年时间里拿下了美国、欧洲、亚洲的1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200多次成功,给了优步巨大的信心,让它看向了中国市场。中国地广人多、市场丰富,全球互联网公司都虎视眈眈,优步也不例外。然而,优步之前进攻的对象,要么是美国、欧洲那些文化背景相似的城市,要么就是东南亚这种本土产业极弱、毫无还手之力的城市。像中国这种文化背景完全不同、本土企业如狼似虎、政府监管又很严格的市场,优步也是第一次接触。
不过,优步自认为自己做足了准备、一点都不怵。它的信心来源,就是极其成熟的本土化战略——精英小分队。
说到这儿,就得介绍下优步的全球扩张方式,或者说制胜秘笈吧——它是以旧金山总部为“作战总指挥部”,往各个城市分散派遣“精英小分队”。总部除了提供钱和技术,其他的,大量放权,就是怎么部署怎么攻城略地,你们自己决定,无须跟总部请示更无须更总部报备。甚至有员工笑称,在优步工作,就像是“富二代创业”——爸爸给够钱,然后随便扔到什么地方,就开始自由生长了!就靠着这样一支支精锐尖兵小分队,优步在全球是看准一个拿下一个。
2013年11月,优步中国打入上海市场。咱们前面讲过,这个时间点,中国出行市场号称“南快的、北滴滴”,滴滴快的正在疯狂玩补贴大战,争夺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芳心。于是,优步的上海精英小分队,上来的第一步战略,就是搞差异化——你们玩平民的出租车,我就非要玩商务私家车!
于是,上海街头出现了这么一批堪比五星级酒店服务的车队——司机清一色地身着制服白手套,送乘客上下车时还不忘亲自开门,甚至连接送的车型都是奥迪、宝马、奔驰。这服务,这档次,瞬间就把同行衬托得土土的。
可是,漂亮归漂亮,关键害得看收益。优步很快就吃到了第一个水土不服——第一批客户,居然全是旅居上海的外国人,人数不多,使用频率也不高,赚钱?还是算了吧。
这又是为啥呢?原来,优步上海团队仔细学习了总部给的方法论,想出了这么个差异化竞争的点子,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的出租车市场,和美国不一样。美国的出租车是很贵的,所以优步在美国搞高端出行,能够和昂贵的出租车拼一拼。但是在中国,出租车走的就是物美价廉,而且吧,中国的有钱人,谁家还没台好车不是?有钱人还需要打车吗?优步这定位反而尴尬了。
不用说,优步精英小分队的上海初战没能打响。下一步怎么走呢?优步中国的答案是——“人民优步”。
-
- 2.“人民优步”的本土化破局
- 3.特别难吃的一顿饭
- 4.一边围魏救赵,一边内部瓦解
- 5.带着防备的牵手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Sue,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但战争还有结束的一天,商场却是永无和平可言。有时,它是和平友好的切磋互动;有时,它是暗流汹涌的阴谋诡计。
商战,看似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实则是息息相关。它是两个或者多个企业之间的较量和角力,但战利品却是你我的钱包或者注意力,而战败后,为飞流直下的股价牺牲的,也还是广大的投资人。
《商战风云》系列,为您讲述近几十年来,中外著名企业之间的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