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大外交家张仪,是励志典范?还是阴险小人?
-
今天要出场的这位人物,是与战国打工人天花板苏秦相爱相杀,一张嘴能顶千军万马的外交大咖,传说中屈原投江的罪魁祸首之一,秦国宰相张仪。
战国时期是人才大放异彩的时代,真可以说是“侠客猛将满地走,说客谋士多如狗”。而在这样一个群星内卷时代,张仪也绝对是最耀眼的那几颗之一。这位老哥的人生经历也如热血漫的男主一样,相当励志。
据说张仪好歹也是魏国贵族的后代,但混到他这代,家道已经中落,所以张仪决定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投身忽悠界教父鬼谷子门下,苦学“三句话,让君主为他升职加薪”的一百种技巧。
可是学成下山后,由于诸子百家毕业生太多,张仪还是成了就业困难户。眼看着同学苏秦事业有成,组建了气势恢宏的六国联盟,成为六国联盟的签约CEO,而自己还在遭受社会毒打。张仪痛定思痛,决定另辟蹊径,瞄准了超级大国秦国的痛点,提出了拆散六国联盟的一揽子计划,一下子就击中了秦王的心,拿到了秦国相印。
得到秦王青睐后,张仪火力全开,大挖六国君主墙脚,把六国联盟忽悠得四分五裂,秦国则大获全胜。张仪也就成为了新一代的国际政治明星。
“从小喽啰到大外交家”“开局一张嘴,赢得全天下”“以布衣之身,玩弄诸侯于股掌之间”.......张仪爽文开挂般的人生,真是狠狠地戳中了后世那些渴望青云直上的酸秀才。尤其是唐代诗人,他们感觉自己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逆天改命、取得阶层跃迁,于是一千多年前的张仪,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偶像。于是他们纷纷出手,把张仪塑造成一个凭借才华咸鱼翻身的正面典范。
唐代诗人特别喜欢张仪“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说的是张仪刚毕业后,去楚国推销自己,结果不仅失败,还被诬陷偷东西,然后遭到一顿痛打。他鼻青脸肿地回家,妻子哭着劝他别再折腾了,回家种地得了,张仪就张开嘴,指着自己的舌头,笑着说:“只要三寸不烂之舌还在,冇问题啦!”
年轻时期的诗仙李白还没有学会躺平,是个一心挤进体制内的有志青年,他就爱用这个故事给自己打鸡血。李白有两首诗《赠崔侍郎・其二》《赠范金卿二首・其一》都用了“张仪的舌头”的典故,说自己像张仪一样,只要三寸不烂之舌还在,就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杜甫一直命不好,年纪越大,混的越差,牙齿都掉光了,但他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时候,也拿张仪给自己鼓劲:“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表示自己舌头还在,绝不emo。大诗人白居易在自己的好CP元稹写诗打气时,也用了这个典故:“耳垂无伯乐,舌在有张仪。”鼓励友人逆风翻盘、东山再起。
总之,热情洋溢的唐人把张仪写成了励志楷模,这种看法也就基本成了民间认识张仪的主流观点。
但张仪在唐朝之前的形象可不是这样的。人们往往是揪住张仪的b面狠狠批斗,尤其是儒家学者,纷纷表示张仪虽然功成名就,但此人就是个阴险小人。战国末年的荀子,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说张仪这样的人,属于“态臣”,就是那种靠嘴皮子吃饭、对君主阿谀奉承、完全不为人民服务的臣子,如果君主用这种人,那国家迟早要完。
一个是励志典范,一个是人间之屑,那么,张仪到底干了些啥,以至于对他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他到底是个翻身的咸鱼,还是个阴险小人呢?
-
- 2.职场头号心机boy,坑死同事没商量
- 3.玩转战国“无间道”,脱坑反踩老前任
- 4.连哄带骗PUA,攻城略地全靠嘴
- 5.“坏事做尽”的张仪,真的是阴险小人吗?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历史上的张仪作为励志典范,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常常与苏秦并列,靠着一条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霸业添砖加瓦,成就了历史英名。
但在历史的另一面,这个战略家也是职场上的野心家,用尽心机,只为独占权力。国家外交中的诈骗王,应该被当作卑鄙小人吗?本期节目,为您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