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古人偏爱硬枕,他们的头难道是铁做的吗?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还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话说良辰有一个失眠症朋友(那个朋友真的不是我自己),打小就聪明,不说引领时尚,但总能发现并尝试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美其名曰“养生法宝”。前两天跟我疯狂安利一个“养生枕头”,打老远提溜过来,我定睛一看:嗬!这从哪儿卸下来一个“车座子”呦!
不得不说,现在市面上卖的枕头哟,那可真是千奇百态、五花八门,单从材质上说,硅胶枕、乳胶枕、海绵枕、荞麦枕、羽绒枕,等等,等等;从形状上看,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波浪形、U形、肥皂形,等等,又是等等;从功能上看,按摩枕、护颈枕、助眠枕,等等等等等等……
至于卖枕头的套路,那也是牛鬼蛇神齐出没,语不惊人死不休,在咱们“相亲相爱一家人”之类的家庭微信群,隔三差五有长辈扔一帖子:“震惊!枕头竟然还有这种功能”,再过几天,“震惊!用错枕头竟然这么可怕,赶快转发给你的亲朋好友”。说得是一个天花乱坠,良辰都忍不住打开了某橙色软件,还有某红色软件……
但不管那些营销号怎么吹,咱们用的枕头,有一个标准是一定不会变的,那就是“舒服”,你想想是不是?甭管你买的是硅胶、乳胶、海绵还是荞麦,咱们如今用的枕头,一定都是软软的,对最重要是软软的,还有QQ的、香香的……凑近它,仿佛还能进入昨晚的美梦,还能感受到昨晚做梦时留下的口水……呸呸呸,想偏了。
那么,问题来了,枕头一直都是这样的吗?一直都是这么软软的香香的吗?
答案是:NO!古代的枕头不仅不软,而且很硬,非常硬,硬到让你怀疑人生!如果你穿越到古代去,十有八九会被钢铁直枕弄得睡不着觉。同样的,一个古代人穿越到现代来,恐怕他要变成一个“十级失眠症患者”,看到现在的乳胶枕,那还不得从床上蹦起来:“这也叫枕头?”
好了,闲言少叙,咱们进入正题吧。
从字面上来解释,枕头就不是什么软乎乎的东西。你看“被褥”两个字都有衣字旁,说明它很柔软。可“枕”字却是木字旁,如果它是今天这种软乎乎的存在,那一定会是衣字旁。
事实上,枕这个字,就像床、椅、桌一样,既然带着木字旁,那说明一开始它就是用木头做的。
我这么猜测是胡说吗?当然不是,《说文解字》对枕字怎么说的?——“枕,卧所荐首者。从木。”可见,古代的枕头确实跟木头有关。的确,一直到汉代,枕头大多都是竹子,木头制成的。汉代之后,经济发达了,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枕头也花样多起来了,出现了铜枕、玉枕和漆枕。唐代以后,制瓷业兴起,陶瓷枕头大范围上市。
说到这儿,睡惯软枕的我就不是很理解,老祖宗们的枕头,用料都很“扎实”啊,没钱的,用石头、木头、竹子,有钱的,直接上硬货,什么玉石、金银,怎么贵怎么整。但是枕头这玩意儿贵有用吗?舒服才是王道吧!那这又是为啥?放着好好的棉麻丝缎不用,偏要整些膈脖子的硬家伙,何苦这么为难自己?
那位说,我知道我知道,一定是古人傻。我呸!要我说啊,这应该和古人的价值观有关。
咱们有一个成语和枕头有关,良辰敢打包票在座的大家伙儿都知道,《战国策》里冯谖对孟尝君说“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啥意思,就是说,你现在只有一条退路,还没有到枕着高高的枕头睡大觉的时候。没错,我要说的成语就是“高枕无忧”。在古人看来,能睡高枕是很巴适的,所以,枕头要高,要硬!
听到这儿,估计有听众朋友们就不服气了,“又硬又高的枕头,古人的头难道都是铁做的,不会落枕吗?”
落不落枕不太清楚,可是古人“头铁”估计是真的,咱有实物为证。比如在河南安阳曹操墓中,就出土了这位“头铁大佬”生前最爱的石枕,名曰“慰项石”。安慰的慰,项链的项,石头的石。看过《三国》的都知道,曹操有个头疼的毛病,专家推测啊,这个“慰项石”呢,是曹操用来治疗他的头疼病和颈椎病的。据说使用前要拿开水浇在上面加热,热乎乎的石枕,曹老板枕上去,舒筋活络,血液畅通,整个让他从头皮舒服到后颈椎。
要说呢,这倒还真不是瞎整。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写了石头的妙用:“理石,主治解烦毒,止消渴,及中风痿痹。空青,主治头风。矾石,主治除风去热,治中风。玄精石,主治止头痛。”说不同的石头有不同的功效,有治疗脖子疼、头疼、中风病的疗效。
除此之外,李老先生还给我们安利了瓷枕,“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长时间枕瓷枕,比珍视明滴眼液还好使,到老都不用戴眼镜。良辰总算是明白,那些“养生枕头”的推销词出处在哪了……“头不昏来眼不花,一个比一个顶呱呱。”
其实原理咱们不难理解,甭说弄个热石头,你枕个热水袋在后劲窝,那也舒服啊。曹老板弄这个神乎其神的宝贝石枕头,顶多也就是让他获得短暂的舒服,对头疼病,治标不治本。为啥呢?嗐,他那头疼根本就不是颈椎的问题。曹操墓被发现后,有专家根据他的遗骨分析,曹操生前有很严重的龋齿,一口烂牙,就没几个好的。关键是,这些龋齿深入牙床,伤及了他的三叉神经,所以,所以,他头疼啊,疼个没完没了,疼起来要他命——这可就不是“慰项石”能搞定的了。
这说明啥,说明曹操真正需要的,不是神医华佗,也不是什么破枕头,而是一个挥舞着钳子、凿子、锤子和电钻,下手又准又狠的——牙医。
现在我们看电视,各种古装剧大行其道,其中不乏精良的大制作,网友们大饱眼福的同时也不忘夸一句“这个导演够哥们,有服化道他真还原!”
良辰注意到一个细节,看演员们的床戏的时候……nonono,不要想歪啦,指的是演员睡觉的戏,比方说啊,一天清晨一位美丽的妙龄女子,从睡梦中醒来,她竟然带着精致的妆?What?带妆就算了,为什么连一根头发丝都没有乱?这让“睡前如貂蝉,睡醒赛林冲”的现代小姐姐们可怎么活?
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是林冲?因为人家外号“豹子头”,好冷的冷笑话……
有的观众可能会不太理解,觉得演员演得太假了。其实带妆睡觉确实是很假,但古代女子睡醒了还真就有可能头发一丝不乱,稳如泰山,难道说古代有定型发胶?当然不是。这都是硬枕头的功劳。
古代人对待头发不像现代人,说剪就剪,说烫就烫,说染就染,“头发待我如初恋,我待头发三十六变。”他们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可不能随意折腾头发,掉根头发丝儿都得心里忏悔三遍,脑袋里自责三遍,嘴巴里骂自己不孝三遍,没准再扇自己几个大嘴巴子。
不能随便剪发,那么麻烦来了,长长的头发既不好打理又不好保护,光睡觉就是个麻烦事儿。想象一下,夫妻两人都解开长长的头发,躺在床上,一会儿妻子大叫一声:“啊!你压我头发了!”然后一扭身,压住了丈夫的头发……按照这个剧情走下去,夫妻两人不是你“秃”就是我“秃”,谁能比谁好过!
这种时候硬枕就派上用场了,又硬又高的枕头,可以让他们把头发很好地归置,一般都是撩到脑袋后面。而且这种硬枕还有个大功能,对于盘头很耗时麻烦的女子,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古代女子的一些“华丽”的发髻,梳起来就很有难度,但是有了硬枕就完全不用怕麻烦,因为它可以几乎完美地保持发型!再说了,枕头那么高,你要随便翻一下,不滚落枕了?疼不疼?所以古人睡觉,不流行咱们如今这样四仰八叉乱翻乱滚。
不能乱翻乱滚,头发可不就乖乖保持睡前模样了?
在没有空调、电扇、清凉贴的古代,不能穿T恤、背心、凉拖的古人可怎么办呢?不怕,他们有“避暑神器”瓷枕!瓷枕啊,性凉,光滑细润,质坚清凉,古人晚上枕着它睡觉,想想都美滋滋。
有多美呢,宋代诗人张耒就曾写过一首诗来赞美他心爱的瓷枕。诗是这样说的:“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我朋友送我一个瓷枕消暑,我刚拿着它进房间就感到一阵凉风吹来,让我脑门儿发冷。你看,这哪儿是一枕头?这分明是一电扇嘛。
贴着瓷枕睡觉,本来就够凉快的了,再加上古代瓷枕还高,不仅高,还中空,这就造成了空气在脖子下面的流通,想象一下家人们,你在睡觉的时候,有凉风从你脖子下面吹过,不仅凉爽透气,还吹干了你脖子后面的汗液,极大地降低了脖子后出痱子、闷痘的风险!真乃神器也!
大名鼎鼎的李清照就曾作词写道“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李清照真是有钱人,枕着一个玉枕,睡到半夜竟然感觉凉透了,这是我们在空调房里能感受到的吗?羡慕两个字良辰已经说厌了。
当然,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瓷枕,可不单单只能在夏天用来纳凉,冬天也是可以用来保暖的!比如,古人在烧制瓷器的时候,会把瓷枕做成中空的,然后在上面留一些小孔,干啥呢?方便往里面注入热水保暖啦。高级点的,还往里面塞些中草药啥的,又助眠又保健,一个字:美!
古人不像咱们现代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葛优瘫,也造不出“躺平”“摆烂”这些词,他们从小就被要求“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特别是对于女子的仪态举止,要求更是严格,也创造出了许多“外物”来辅助培养。比如说衣裙上所挂的饰物“禁步”,看上去很漂亮的一个长串儿,其实是用来控制女子走路的姿态,不要步子迈得太大;还有女子头上佩戴的“步摇”,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看起来很美,其实是为了约束女子行走的速度不可过急。
古代的瓷枕也有这样的作用,因为材质过硬,不宜翻身频繁,也有助于控制睡姿,从而达到对人的约束作用。但其实吧,这种作用主要只体现在男子身上。
为什么这么说呐?众所周知,男子是要成家立业、考取功名的,就像现在的高中生一样,每天“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现在的孩子们有闹钟,到点儿提醒,虽然肯定有一些睡得比较死的孩子,但是好歹也有班主任每天耳提面命,催命似的提醒你学习。
古人可就没这么好命了,除了自己没有谁能喊你起床,那要是没有养成生物钟怎么办呢?闻鸡起舞吗?好像确实可以,可是万一鸡生病了呢?万一这只鸡就是任性,别的鸡6点打鸣,就它非得9点打鸣呢?万一这个人家里没鸡呢?
如此这样,这般那般,机智的古人总能想到激励自己的办法。“头悬梁,锥刺股”虽然有效,但不适合经常使用,毕竟比较费头发还费腿。还是瓷枕比较好使,挑灯夜读累了就趴在枕头上睡一会儿,一旦睡得太熟了的话可能会从瓷枕上滚落下来,一下子惊醒过来,不就可以打起精神继续读书了吗?所以这类瓷枕,它还有个颇具功能性的名字——警醒枕。
著名史学家砸缸先生司马光,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良。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为了珍惜光阴、避免久睡,司马光就把警醒枕做成了圆木状(实际上就是拿一根圆木当枕头),如果沉睡过去,枕头一滚,自己也就被惊醒了。正是有此般坚毅的意志,司马光最终才能完成《资治通鉴》这部流传后世的大作,但即便如此,他也花了19年的时间!
良辰在前面说到了,这瓷枕呐,大多都会做成空心的,除了保证冬暖夏凉之外,还有一个你绝对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藏书。
古代的读书人大多刻苦,每每读书到深夜才上床休息,即使是这个时间上床,他们也手不释卷,睡前还要再瞅一眼书本,等到看书看的犯困了,顺手就可以将书本放到中空的瓷枕中去,这样既免去了将书放到桌上的麻烦,又能避免压坏书本。倒不失为一个妙计啊!连床头柜都省了!
除了藏书之外,在一些电视剧里总是看到有一些杀手、刺客,或者是一些防备心很重的机要人员、商贾巨富,他们睡觉时很是谨慎。或许用“枕戈待旦”形容有点夸张,但“枕剑入眠”倒是常见,咱也不知道他们是得罪了多少人,不过把暗器藏于瓷枕之中,就有无可比拟的私密性。
除了放书、放武器之外,瓷枕还可以放一些珍贵物件,比如私房钱。在纸币出现之前,“银子”体积大,要是大家都把存款放家里,明摆着招贼嘛。所以人们往往把契证、零钱、记事本等物存入瓷枕内,一是方便储存,每天枕着家底入睡,踏实!做的都是发财的春秋大梦!二是便于携带,一旦发生火灾,那是抱起枕头就跑,这玩意儿可比我们现代人翻箱倒柜找存折强多了。
说了这么多硬枕,其实吧,古代应该也是有软枕的,而且很早就出现了。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一件绢枕,这就是软枕头。但那会儿的丝织品可是很稀罕的,普通人肯定是用不起的。但也能看出,权贵们其实是很喜欢软枕头的,像司马光先生那种自虐者,可不是大家追求的目标。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纺织业的兴起,丝织枕和布枕头的大量出现,走入民间。人们发现,其实还是软枕头香!比硬邦邦的陶瓷、木头乃至玉石都要舒服得多!
谁不喜欢舒适呢?很快地,大家就抛弃了用了两三千年的硬枕头,去拥抱软绵绵的枕头了,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好啦,这期良辰给大家分享了为什么古代的枕头大多是硬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换枕头的冲动呢?想要发奋学习的同学们,要不要像司马光大大那样,枕一段圆木睡觉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见啦!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奇遇,喜欢探求,喜欢想象的文科生。想把千门万户的奇遇写给你,想把天马行空的奇遇写给你,更想把内心细腻的奇遇写给你。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为什么古代流行又高又硬的枕头?原来高枕无忧的说法不无道理,毕竟硬枕的优点还不少。
它可以是养生好物,曹操生前最爱的石枕,名曰“慰项石”,就是用来治疗他的头疼病和颈椎病的;它可以是“避暑神器”,才女李清照晚上枕着一个玉枕,睡到半夜竟然感觉凉透了;它甚至还可以激励学习,司马光曾用过圆木状的警醒枕,枕头一滚便会惊醒,他凭借着坚毅的意志,终于写成了流传后世的大作《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