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4G来了,全世界都开始做出行
-
大家好,这里是路上读书,我是刘学。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但战争还有结束的一天,商场却是永无和平可言。欢迎走进今天的《商战风云》。
不知道还有多少听众朋友记得,曾经的我们想要打个出租有多难。当年,出门要打车,那可是比登天还难:大包小包背着,站在路边小手招着,等着司机看心情挑着。好不容易来个车,司机一问,你去的地方太近,懒得带,再等来一个,不顺路,要交班。更有甚者,一上车听到外地口音就开始绕路、宰客、漫天要价。
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改善的呢?大概就是在2013年前后,各种打车软件浮出江湖,你来我往,一步步取代了传统出租车的地位。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玩家,就是滴滴和快的。今天的《商战风云》,咱们就来唠唠滴滴、快的引领的“出行大战”。
在聊滴滴和快的之前,咱们得先介绍一个重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2010年前后,一股神秘的力量,让世界各地都做起了移动出行,什么美国的Uber、英国的Hailo,都是在这个时间点搞起来的。那位说,啥神秘力量啊?其实说神秘也不怎么神秘,说白了,就是4G技术的普及。
大家想想,在3G、2G甚至没有G的时代,打个车就前面咱们说的,不止咱们中国打车难,全世界打车都难,谁也不知道啥时候能来一个出租车,更不知道来的那个出租车是不是空的,司机会不会拒载,而出租车司机呢,空着车兜啊兜,半天也没遇到个打车的。可要是有个可视化平台,可以让乘客知道哪里有司机,让司机知道哪里有乘客,这个难题不就解决了?
而实现司机和乘客的一对一匹对的这个平台,就需要大量的数据传输,过去,咱们那个移动数据条件,压根不允许,直到2010年间,3G向4G技术的突破,才给移动出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机遇。
话说有一天,SK电讯的高管吕传伟来到英国,正想要站在路边拦出租呢,有人就告诉他:“别再傻等着啦,给你看个好东西,让你马上就能打着车。”就这么着,吕传伟接触到了Hailo。用了Hailo以后,再回去看传统出租车,他就看不上眼了。
这个吕传伟回来就开始动心思了:这么好的应用软件,市场前景和盈利前景绝对杠杠的,就是不知道咱们国内有没有呢?他简单地做了个市场调研,结果惊讶地发现,类似的打车软件,在国内竟然还一个没有!他简直高兴坏了。
就这么着,吕传伟花了几个月,做了扎扎实实的研究报告,打算搞移动出行创业。他兴奋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杭州阿米巴的李治国,希望他能投资。李治国做投资比较保守,看了商业计划书,没有贸然投资,而是牵线搭桥,把吕传伟介绍给了另一个创业家,陈伟星。
陈伟星来自杭州,从游戏行业发家,对移动互联网很是了解。巧的是,在吕传伟做市场调研的那几个月,他刚巧也注意到了国外正在兴起的打车软件,并在2012年7月上线了一个“快的打车”。这时候,他正在找一个人,什么人呢?一个合适的搭档,一起干,一起创业。
吕传伟,正好就是他想要的那个人。
盛邀之下,吕传伟加入了快的团队。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一个叫程维的人,也刚刚离职阿里、开始自己创业。
程维是个吃过苦的人,高考失利,专业也是当时很冷门的行政管理,干过保险销售、也当过足浴店经理,后来靠着社牛的属性,带着简历敲开了阿里的大门,甚至,还一口气做到了支付宝事业部副总经理。
那位说,他是不是傻啊,从阿里辞职。各位,2012年前,阿里还不是后来的阿里,它的上市前景还不太明朗,偏偏呢,移动互联网行业那叫一个机会遍地走。当时阿里内部不少中层高管,都纷纷离职出去单干,搞得程维也心痒痒,想创业了。
于是,他从高位离职,寻找商机,最后选择了打车软件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不过,这人啊太厉害,自己离职还不够,还把自己的领导王刚给拉下了水。两人一个出10万、一个投70万,80万凑出了一个小桔科技,也就是滴滴出行的前身。
一南一北,快的和滴滴已经集结完毕,即将开始在各自的地盘上吞并小将、大肆厮杀。
-
- 2.占山为王,不择手段的地推
- 3.上海争夺战
- 4.背后捅刀的大黄蜂
- 5.补贴大战
- 6.终局:强强联合的背后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Sue,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但战争还有结束的一天,商场却是永无和平可言。有时,它是和平友好的切磋互动;有时,它是暗流汹涌的阴谋诡计。
商战,看似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实则是息息相关。它是两个或者多个企业之间的较量和角力,但战利品却是你我的钱包或者注意力,而战败后,为飞流直下的股价牺牲的,也还是广大的投资人。
《商战风云》系列,为您讲述近几十年来,中外著名企业之间的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