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文官经商,朝廷收不上商业税
-
上一回咱们讲到,明朝初年,国库充盈,朝廷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财政自信。可惜,明朝的财政是典型的高开低走。前几代皇帝掌舵时,国库充足,挥霍起来也很有底气。可越到后面,财政状况就越差。明明这大明朝的人口在增加,经济在发展,可朝廷这税收啊,不管农业税还是商业税,那是跌跌不止,一点没涨,全在下跌。
就比如说吧,明朝第九任皇帝明孝宗当政时,那位说明孝宗是谁啊,这位明孝宗啊,姓朱名祐樘,史上第一混世魔王皇帝朱厚照他爹,也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贤明皇帝,只可惜命太短。明孝宗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当个好皇帝了,可怎么财政还是这么吃紧,他很困惑,就跟他最信任的大臣刘大夏探讨这个问题:“我听人说,天下财富,不在官则在民。想当年,太宗皇帝迁都城,修长城,打蒙古,征越南,还下了好几次西洋,从来没听说有财政困难。可如今,我什么花钱的事儿都没干,怎么朝廷也缺钱,百姓也缺钱?钱都跑哪儿去了?”
是啊,钱都去哪儿了呢?其实吧,明孝宗看到很多地方百姓穷困,就觉得民间是没有钱的。但是,民间可不止农民,民间还有工商业从业者,还有服务业从业者,事实上,大明朝穷困的只是农民,那些商人,一个个可富着呢,日子滋润的不要不要的。
明朝第一奇书《金瓶梅》,都听说过吧?都没读过吧?没读过的没关系,咱们给刘学老师打个广告,咱们路上读书出品、刘学老师激情播讲的《金瓶梅》,赶紧听,太精彩了。《金瓶梅》这书,有意思,它从水浒传潘金莲西门庆武松这一段说起,假托的是北宋末年的背景,可实际上呢,书里说的却是明朝的时事。具体的年代是嘉靖朝还是万历朝,学界有争议。但没有争议的是,主人公西门庆,凭着垄断经营、放高利贷和官商勾结,短短六年,就成为一方富商巨贾。
除了金瓶梅,另一本奇书《三言二拍》,里头两百多个短篇故事,大多数故事也和商人有关。主人公不是商人,就是在成为商人的路上。以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你猜怎么着,到了明朝中后期,整个社会都在渴望着财富,读书不再是人们出人头地的首选,经商也没有那么见不得人。
可见,明朝的商业有多繁荣,整个社会有多向钱看。
只是,民间商业如此繁荣,朝廷呢,却收不了多少商业税。有史料记载,万历初年,明朝的农业税和商业税收入超过2200万两。可其中,商业税收入却只有区区340万两。要知道,商业税里头,包括了营业税、通过税、市舶税、盐税、茶税等等。宋元两代,商业税的收入那都是绝对稳压农业税一头的,可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商业税收入只有财政收入的2%,这简直就是太少了!何况你明朝商业还如此繁荣。
一边是商业飞速发展,一边却是少得可怜的商业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官僚集团在阻挠。听过咱们路上读书出品的爆笑历史剧“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应该记得,明朝官员的工资很低,而且有一大部分工资是用大明宝钞发的,大明宝钞这东西,到后来越来越不值钱,官员的工资也越来越低,低到连基本门面也维持不了。当官的总得有钱花不是?钱从哪里来,捞。所以,明朝的贪污腐败特别严重。什么火耗归公啊、淋尖踢斛啊,各种各样的阴招、损招,层出不穷。
除了贪污腐败,很多官宦人家也开始借助手中的权力做起了生意。慢慢地,商人的利益和朝廷官僚集团的利益,就被绑定在了一块儿。特别是明英宗时期,皇帝御驾北征,却遭遇土木堡之变,连皇帝自个儿都被瓦剌人抓走了,武将勋贵大面积阵亡,结果是文官集团在朝廷里一枝独大。在这帮文人的影响下,明朝不但很难收上应得的商业税,甚至不得不搞起了降税减负。
比如,我们之前讲过,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商业税率是3.3%,已经够低了对不对?可到了神宗时期,在财政已经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商业税竟然还能再往下降,一直降到1.5%!而且还有一个规定,说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以下的小微企业,一律免税。
皇帝眼睁睁地看着国库空虚,边关却战火纷起,到处要钱花,想增加税收吧,又被文官集团百般阻挠,怎么办呢?没钱就得想办法搞钱。最后,皇帝就绕开朝上那些文官,靠身边的小太监们了。其中最受争议的,就是矿税。
-
- 2.太监采矿,被虐百姓暴力抗税
- 3.东林党祸,利己主义者的悲剧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梅,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士,北京大学法律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与税收不可避免。”但是,人的本性就是不信邪。在长久的历史上,总有人千方百计地追求长生,也总有人想要规避、甚至逃避税收。想知道你都交了哪些税吗?想知道法制咖们到底是怎么逃税的吗?想知道古今中外,“税收”二字酝酿出了多少趣事和丑闻吗?尽在路上读书《税收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