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非典型学霸:低分高能,才华横溢,有趣的灵魂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又是一年毕业季,高中毕业要高考,本科毕业要考研,研究生毕业要考博。听众朋友有上学的小伙伴吗?你们考试的结果怎么样?良辰在这先给各位大小同学群发一条祝福:预祝各位靓仔靓女鱼跃龙门、蟾宫折桂,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说到考试,不少人都深有体会:从妈妈肚子里就要听胎教,出生后要学识字卡,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各种特色课程,学跳舞,学画画,学钢琴,学英语,学数学;到了小学,学奥数,学编程,学书法,学篮球,学拉丁舞,学武术,学唱歌,学朗诵,学游泳,学下棋……我懒得念了,估计娃爸娃妈比我要清楚。但请记住以下鄙视链,排名分先后,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美式橄榄球>花滑>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
至于中学的,那就是各种辅导班,与双减逆流,高薪请家教。这么多项目,必须要烧钱。据统计,北京人的养娃成本高达276万元,上海是247万元,深圳则是216万元。
为啥要这样花式折腾?为什么要这样烧钱?目的只有一个:成为学霸。高级点的出国留学,目标QS世界前十,请听好了:麻省理工、剑桥、斯坦福、牛津、哈佛、加州理工、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芝加哥大学(2022年数据)。
有人说去不了前十,去第11也不错。对不起,第11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的大学,包括香港大学、东京大学、南洋理工、香港科大、京都大学等名校,人家统统看不上,要去就去欧美的。
国内呢,直取清华北大,至少985。别提211,会被鄙视的,太丢人了。这就是学霸们的境界,学霸们的目标。
说起来,“学霸”这个词的生命力是真顽强,网上的热词烂梗来来去去,只有它多年来屹立不倒。没办法,在咱这种传统考试大国,这头衔太有诱惑力了!感觉当你加冕为学霸时,全世界就会对你露出笑脸,好像什么财富、名声、权力,就会乌泱乌泱奔涌而来,未来的你走上巅峰,成为人生赢家,妥妥的没悬念。你问为什么没有说男神女神?拜托,那都是起步配置。
所以,为了这个头衔,海淀爸妈拼命鸡娃,广大学子挑灯夜战。早就名利双收的大明星,还要立人设、混学历、论文造假,只求过把学霸瘾。
既然人人都想修成学霸,那良辰我今天就助攻一下各位,采访一波咱们古代的学霸,跟他们取取经。不必感谢我,也不要爱上我,良辰我,只是一个路过的假面骑士罢了。
在盘点古代各路学霸之前,咱得先说个冷知识:“学霸”这个词古已有之,然而它并不是什么好词,指的是一些学界的恶棍。高级的是贪污腐败的教育局官员,中等的是秀才举人中的刁蛮无耻之徒,低级的则是读了点书的地痞无赖。加在一起,就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但咱们今天要盘点的,肯定不是这些社会败类,怎么说我也是正能量的化身嘛。咱们要聊的,是古代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翩翩俏郎君,也就是良辰我这样的人。
学霸的最直观表现,就是考试拿到好成绩。这样人很多,我们就不一一谈了,时间有限,要谈就只谈最牛的那个。那就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做题家pro、plus、max版本,黄观。
这哥们儿是明代人,货真价实的考神下凡。
过去要中进士,要进行六次考试。前三场是县试、府试、院试,从县城一直杀到省城,跟你同省的人才pk,拿到卷的资格;后三场才是关键:乡试、会试、殿试:全国精英的先在本省决一雌雄,再汇聚到京师,同台竞技,层层筛选,比今天的高考不知卷到哪里去了。
如果能在后三场考试中、一口气取得第一名,那叫“连中三元”,已经算是考试之王了。这样的人,从唐朝到清朝,把文状元和武状元加起来,也就21个。可如果这六场考试你都是第一名,那你就是万王之王。
历史上,只有两个人达到了这一成就。一位是清代苏州人钱棨,乾隆四十六年的状元。不过这位老兄虽然厉害,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很磕碰:光是考秀才,就多次落榜;接下来的乡试,他又挂了六次;到了第七次,他才一鼓作气,一下拿了仨第一。
所以我们要说的黄观先生,那才叫一个可怕。
黄观是安徽池州人,明朝洪武年间参加科举,每次都是一把上岸,从不二战,然后连中六元,27岁时捧得状元归。这才是万王之王的王中王,100%纯金的含金量,真正的考神。
可惜,这位考神虽然做题天下无敌,但人生却相当悲剧。他是朱元璋托孤时钦点的辅国良臣,本想好好辅佐建文帝;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来了场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得帝位,黄观也被打成了铁杆反动派。这位考神壮志未酬,带领家人投水自尽。
可见,知识改变命运不是空话,就是有可能把命都改没了。
黄观在科举上打遍天下无敌手,非要挑出点毛病的话,那就是只限于考试。而接下来要讲的这位学霸,是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朵奇葩(褒义的那种),堪称文理双修大神,人形百科全书,他就是宋代的大学者郑樵。
郑樵的老家,是福建科举圣地莆田,系大胡建滴靓仔啦,打小就有点特立独行。
当时的人们和今天差不多,万般皆下品,唯有编制高。大宋青年都狂卷科举,做梦都想当公务员。但郑樵同志对此毫无兴趣,连科举报名都没理会;后来多次被举荐,人家求着他去当官,他都摆摆手:“不好意思,没兴趣!”
不当官,那干啥呢?搞学术吗?不,在读书人都在钻研孔孟之道、诗赋政论的时候,郑樵偏爱看些天文地理、草木鱼虫之类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估计当时很多人都看不上,觉得都是些旁门左道,科举都不考,看它作甚?
郑樵的思维很超前,他认为只读诗词歌赋、写道德文章,实在没啥意思;把知识割裂开来、搞什么文理分科,简直low到不行;把天下之理、古今之道融会贯通,那才是王道。
所以,他做了一系列在当时很前卫的事情。
儒家老前辈董仲舒曾说过:“能说鸟兽之类者,非圣人所欲说也。”这喜欢鸟兽的人,他是正经人吗?可郑樵就喜欢钻进山野,搭个临时茅草屋,“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有荒野求生里贝爷的风范哈!他专门去研究鸟兽草木,写成了《昆虫草木略》。
同时代的理学家多认为:“博学多能”不是啥好事,知识不要学杂了。可郑樵就想把自己变成人形自走百科全书,亲自搞天文观测、地理考察,所有他认为有用的知识,他都绞尽脑汁去研究。
就这样,他修成了他梦想中的会通之作《通志》,成为了中国古代相当罕见的文理双修型学霸。
朱熹曾经拜访他老人家,郑樵就给他摆了四个盘——豆腐、白盐、白姜、荞头。这要搁乌鸦哥那,必定就掀桌砍人了,但朱熹就着这四盘菜,跟郑樵谈了三天三夜。
朱熹被郑老爷子的博学冲击得一愣一愣的,知识的芬芳让他对盘中餐都自带滤镜了,高兴地表示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齐全也!
郑老爷子不为腐儒遮望眼,坚持文理两手抓,这认知属实是超越时代了。看人家新高考都把文理分科取消了嘛,可见文理双修才是王道啊少年们!
无论是黄观还是郑樵,他们的经历都告诉我们,知识就是力量。除了他们,还有一些非典型的学霸。
咱们先来认识一位低分高能型学霸,那就是明末清初大才子、苏州狂士金圣叹。
金圣叹是文学批评的顶尖高手,最著名的学术成果,就是评点《水浒传》。后世的史学大家钱穆是这么说的:不读金批,《水浒》就跟没读一样!除此之外,他还评过《西厢记》,注释杜甫诗集,编过七卷本的唐诗选集《唐才子诗》,堪称明末清初的学术超男。
他的文采也非常之棒,能文善诗,写的文章顺治皇帝看了都说好;对科举需要的八股文,金圣叹其实也相当精通,甚至专门编写了一部八股文应试范本《制义才子书》,相当于当时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但是,这本教材估计当时会滞销。为啥?因为金圣叹虽然才高八斗,还能自己编教材,但轮到考试,他就是不过关,资深落榜生,知名零分作文大师。
这么一大才子,咋还考不过科举呢?只因这位老兄叛逆期太长,一上考场就忍不住要抽风。有一年科举,考的题目是“如此则动心否乎”。金圣叹熟读四书五经,知道这是《孟子》里的片段。有人问孟子:“让您老人家到齐国,当大官,让齐国称霸,您动心吗?”孟夫子很潇洒地表示:“否,我四十不动心。”
老夫我四十岁之后就不动心了,嗯,四十不惑,儒者风范!
金圣叹一眼看穿命题人的思路,顺着这思路写,分分钟就能捣鼓一篇范文来。他确实也写了,刷刷刷写完了,看着时间还多,反手就来了个神操作。
他把人家问孟子的问题改成:老孟啊,在荒郊野岭,给你黄金万两和美女一位,你还动心否?
那孟子是怎么回答的呢?金圣叹笔下的孟亚圣,成了个复读机:动动动动动……连说了三十九个“动”字方才打住。看得主考官密集恐惧症都犯了。
主考官便问他:孟子怎么结巴了?金圣叹潇洒地表示:“孟夫子四十岁之后不动心,那之前三十九年就是要动心嘛!我写三十九个动字,多么合理呀!”考官大怒,抬手就给他一个0分。
每次写作文,金圣叹都这么叛逆,自然是年年落榜。他认为:“以本人的才华,考上科举so easy,但我偏不考上,嘿!就是玩儿!”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吹牛,在第四次科举中,他认真了一把,直接拿下乡试第一名,获得了举人身份。大家都期盼他一路刷到进士时,他却宣布不考了:我就是告诉你们我很厉害,没兴趣走仕途当官。这就叫有才任性。
不过金圣叹这样的学霸,严重不建议广大有志青年模仿哦。
最后,还有一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学霸,他们才华横溢、智商爆表,还富有娱乐精神,善于整活耍宝。没错,说的就是抖音上那些摇花手、跳尬舞的清北大佬们。而在古代,整活型学霸的代表人物,非汉代名嘴东方朔莫属。
东方朔这人一般是个俳优形象,就一讲段子的,但其实这位段子手,也是个学霸。毕竟汉武帝把他招进来,本就是想找一批“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也就是一批德才兼备的学霸。
当时东方朔为了竞聘上岗,也是够拼的,自荐信就写了三千枚竹简,差不多写了篇论文来论证自己多牛。他初到长安时,就上书来了一波自夸:
“东方朔,无父母,跟着兄嫂一家住;十六岁,学诗书,文史典籍都背熟;学兵法,看孙吴,能摆奇兵八阵图;牙如贝,目如珠,身长九尺如玉树;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请君点赞加关注!”
就这样,武帝知道咱大汉还有这么一自恋狂,啊不,大学霸呀!结果呢,招过来之后,东方朔的任务就是讲笑话逗乐子,啥治国理政、战略规划都轮不到他上,属于面试造飞机、上班打螺丝。
比如,东方朔号称是钻研易经,学问精深,可他用来干啥?玩猜谜游戏。
话说这汉武帝平时工作压力大,得找点事消遣一下,他喜欢拉来一群乐子人。玩射覆游戏——就是把一小玩意儿藏到碗下面,让小弟们猜里头藏着啥。
有一回这猜谜难度太大,一帮人全都猜不中,这时东方朔跳了出来:“我懂周易,让我上!”
于是,他化身占卜大师,把占卜用的蓍草摆成了各种卦象,然后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此物是龙没有角是蛇没有足,脉脉蠕动而善于攀岩走壁,不是壁虎就是蜥蜴!听懂掌声!”
汉武帝大惊:给你小子猜对了!用易经来猜谜,属于古代版高射炮打蚊子,技术活呀,有赏!十匹丝帛的打赏立刻打到东方朔的账户中。
再比如,东方朔还曾用阴阳五行理论,给汉武帝劝酒。有一次,汉武帝挥泪斩女婿昭平君,心情emo到茶饭不思,身边人个个都大气不敢吭一声,东方朔却跳出来给皇帝敬酒祝寿,这马屁算是精准地拍到肱二头肌上去了。
武帝忍到晚上,才对他发难。谁知道东方朔立刻带上学霸面具,来了一波严肃冷静的分析:“陛下啊,根据老祖宗的阴阳五行理论,太快乐了,阳气会溢出;太忧愁了,阴气会亏损。阴阳不调和,您心气就异变,精神就涣散,邪气就上头啊。”
武帝脸色一变,心想你小子咒我是吧。东方朔接着说:“我就想着只有酒能消除忧愁,所以给您敬酒。我太笨了,只知道心疼陛下,却犯了忌讳,臣罪该万死啊!”
这一番话说得,兼具知识理论和真挚感情,把学术直男和妖艳绿茶结合得非常完美,让武帝立刻回心转意,东方朔这人行,能处!又赏了他一百匹丝帛。
可见,不要看不起整活型学霸,知识用来整活,照样也能整出生产力,读书无用论啥的在东方朔这里一败涂地!
这古代学霸大赏,咱们就赏到这了。接着,咱们来唠唠,这古代学霸,是如何炼成的呢?有没有什么秘籍,不用题海战术、砸钱补习,就能修成学霸金身呢?
首先,爆肝学习的学霸会告诉你,不要做梦了,玩命读书才是硬道理。
这类人的代表,咱只说两个,苏秦和李密。首先是战国的大纵横家苏秦,这哥们儿读书读不下去了,就抄起锥子自残,跟自己的大腿过不去,接着玩命研究怎么忽悠各国君主。
最后苏秦功成名就了,成为战国第一大忽悠。当年自残的傻事,也就成了成功学大师口中的成功密码,激励一代代年轻人挑灯夜读、越卷越勇,并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再比如隋朝的李密,他的故事也够经典的。据说这哥们儿在外头放牛的时候,在牛角上挂了本《汉书》,路上遇到政坛大佬杨素,大佬问他:“小伙子,读的什么书呀?”李密就老实巴交地交代:“读的是项羽传。”杨素就觉得,哎呀这个放牛娃这么爱学习,必成大器,必须提拔他做官!于是李密就一飞冲天了。
从此李密牛角挂书的典故,和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一起,组成古代学霸励志鸡汤组合。
但是,说到这我得解释一下,李密牛角挂书的真实历史要复杂得多。据《新唐书》的记载,李密并不是啥穷苦放牛娃,他家是当时的顶级豪门,根本不缺钱;所以他那不是放牛,而是骑牛出行,这是当时贵族阶层的一种出行方式。
杨素赏识李密,更不是因为他觉得这孩子勤奋刻苦。关键在他读的书,是《陈胜项籍列传》。陈胜项羽都是反秦急先锋,于是杨素知道此人和自己一样,都是反骨仔,因此才跟他结成政治同盟。
可见,这爆肝学习的鸡汤也不能多喝,喝多了容易犯迷糊。那咱们就来介绍另一种学霸修炼秘诀,那就是“话学”。没错,这词是我编的,总之就是纯靠聊天说话,你就学问贼大。
还有这等好事?没错,孔子就这么干的。孔子教学生,就讲究谈话教学法,你看论语里头,孔老师不就整天跟学生吹牛聊天嘛。
不过孔老夫子也不是瞎聊,人家是“看人下菜碟”,根据学生个性制定不同的谈话方案,聊着聊着就把你给教育了。而且他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堪称启发式教学的老祖宗。三言两语,就让学生茅塞顿开,灵魂都得到了升华。
靠这一套方法,孔子的门徒冒出了一大波学霸,号称是七十二贤人,可见这“话学”效果够给力。不过呢,良辰可不能昧着良心说瞎话,这种方法搁现在,绝对是不太靠谱的,大家听听就好了哈。
关于学霸养成,靠谱的不靠谱的方法都齐了,但要我说,在古代要想标准化生产出学霸,还得看清朝皇子的学霸训练营模式。
清朝的皇帝,有没业绩的,有保守的,有水平不够的,但没有一个不用功的、懒政的、怠政的。其秘诀,就来自他们从小就开始的学霸训练营。如果想穿越,千万别穿越成清朝的皇子,那真的会很痛苦的。
就拿康熙举例,他就曾受过严格的宫廷精英教育。根据《康熙起居注册》等文献记载,他寅时也就是凌晨三点起,就要开始在书房读书学习了。科比跟他约训练都要迟到一小时。
康熙这个学习,要到晚上七点左右才休息。连续16个小时哦!为什么要学这么久?因为他要上的课实在太多了。
除了必读的四书五经之外,还要学满、蒙、汉、藏文与维吾尔文五门语言;要学诗词歌赋、历史时政各种学问;还要修炼武德,骑马射箭;还要修身养性,琴棋书画样样都要精通。所以康熙的书法还不错,文化修养很高,力气很大,所使用的弓箭,一般弓箭手是根本拉不开的。
如果皇帝还有别的学习兴趣,像康熙本人,还要请外国传教士过来,教他数理化等西方前沿知识。其中,康熙特别爱数学,还组织人出版过一本数学专著《数理精蕴》。
这么看来,要想培养一个学霸,学生资质、自律精神、家庭财力、教育资源都缺一不可。
想要什么古老秘籍,毫不费劲地成为学霸,那都是天方夜谭。所以,广大青年人,学霸之路其修远兮,你得上下而求索!人生还有无数场考试,等你去考,也不必怕,关关难过关关过啦!
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次再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读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一提到学霸这个词,估计大家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一个刻苦钻研、学识丰富、成绩优异的形象。但其实还有一些非典型学霸,他们才华横溢、智商爆表,还富有娱乐精神,比如汉代名嘴东方朔,他化身占卜大师,却是为了玩猜谜游戏,再比如明末清初大才子金圣叹,明明有真才实学,却在科举考试当中整活耍宝,连写39个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