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宋代商业发展,商税首次超过农业税
-
宋朝,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朝代。为了把握住商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宋朝也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商税体系。在宋太宗,也就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北宋第二任皇帝,他刚刚设立商税制度的时候,宋朝一年的商税收入不过四百万贯。
在这咱们岔开聊点题外话,这个四百万贯到底是多少啊?电视剧《梦华录》里也提到了这个贯,说宋三娘杀了两年的猪才攒下一贯钱,给那个负心的渣男老公当本钱做生意。后来又说赵盼儿为了救引章妹子花了几百贯,又说周舍买一套宅子才几十贯。各位,北宋的一贯,就是指的一贯铜钱,一千个铜钱串成一挂,是为一贯钱。再看看剧中,男主顾千帆随手一掏,就把一块价值200贯的和田玉给女主拿去用。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币,怎么说也是大几百万。
好啦,扯远了,说回北宋的商业税,刚才说北宋初年一年的商税收入,不过四百万贯,随着商业的繁荣,到了北宋第四任皇帝仁宗时,每年能收商税两千两百多万贯。后来,商税在国家财政里的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形容,说“州郡财计,除民租外,全赖商税”。
宋代的商税主要有两种。一种叫“过税”,朝廷设置收税点,过往商贩经过收税点,要交2%的税。还有一种叫“住税”,固定的店铺和城镇摊贩,需要交3%的税。表面上看起来,过税的税率比较低,可是你想想看,你过一个点收2%,再过一个点又收2%,这一通走下来得交多少啊?所以实际上,“过税”的税负往往是比“住税”更重的。
这些商税,全都是有法可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阳光政务”。各地税务部门必须要把有关征税条例公之于众,哪些要征税,哪些不征税,都得一条条地抄在告示牌上,公开透明。要是有人巧立名目,私自加征,过往商人不但可以抗税不教,还可以向当地衙门提起行政诉讼。
但是,大家也知道的,现实生活里,立法是一个问题,执法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特别是市一级的商税收税员,在宋朝叫“拦头”,几乎是激起了民愤。
拦头拦头,阻拦的拦,头头的头。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宋代,在政府部门里面收“过税”的,叫做“专拦”,不是报纸电视台专栏那个栏,就是专门拦着商人来收税的拦。这些“专栏”,没有基本工资,收入全靠抽成,而且还是“两头吃”。收了税以后,他们从政府那里可以获得10%的抽成,同时呢,他们还会从客商那里再抽6%,作为小费。在一些交通枢纽的地方,“专拦”每年可以挣到七八千缗,一缗,也就是一千个铜钱,在北宋跟贯是一个意思,想想人家宋三娘杀两年猪才攒下一贯钱,一年挣个七八千贯,那得是多高薪的职业?
说完专门拦着商人收税的“专拦”,我们再来说“拦头”,拦头比专栏低一级,最早是商税院里打杂的,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岗位。“专拦”是在镇上收税,“拦头”呢?就下沉到“市”这个级别去收税,每年收入也能有几千。注意了,宋代的镇和市,跟咱们说的不一样,镇在宋代是重要军事区域,行政级别比市高。
大家知道,保险公司的销售员,工资收入全看绩效,那他们就会拼命地打骚扰电话。税收官,北宋这个专栏和拦头,也没有固定工资,收入也是全看绩效,这么一来,他们也会拼命地增加税收。这就导致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该收税的地方,他们拦着收税,在不该收税的地方,他们也拦着收税。甚至,客商们已经离开了税关好几里,还能被后面的专栏围追堵截,又交一次保护费,哦不,又交一次税款。
就连南宋时候的宰相杜范,有次都忍不住在奏折里头写道:“治理地方最紧迫的是处理政务;政务里头最紧迫的,是要解决‘专拦’的问题。”其实,在宋朝民间,早就流传着很多关于“拦头”奇葩传说。
-
- 2.收税员“拦头”,可怕程度堪比老虎
- 3.税务代理“揽户”,专门帮商人报税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梅,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士,北京大学法律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与税收不可避免。”但是,人的本性就是不信邪。在长久的历史上,总有人千方百计地追求长生,也总有人想要规避、甚至逃避税收。想知道你都交了哪些税吗?想知道法制咖们到底是怎么逃税的吗?想知道古今中外,“税收”二字酝酿出了多少趣事和丑闻吗?尽在路上读书《税收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