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宋代财政入不敷出,变法改革一波三折
-
2022年,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带我们重回北宋,掀起了一股“宋朝热”。这些年来,网络上也出现了一批野生宋粉,致力于给宋朝树立一个崭新的正面形象。
在我们一直以来的印象里,宋朝都是积贫积弱、被周边民族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有的宋粉呢就吹,说宋朝没我们想得那么弱!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得很,GDP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看看《清明上河图》,当时的汴梁多繁荣,人们生活多富足啊!甚至,宋朝给辽国送岁币这样丧权辱国的行为,在他们眼里也是大有深意:这是以小钱换国内的和平与发展,而且,这还把辽国拉进宋朝控制的货币圈,是发动了一场金融战啊!正所谓低级的战争夺取土地、中级的战争夺取资源,高级的战争控制经济和金融命脉,宋朝这是高级的战略玩家啊!
总之,在宋粉眼中,大宋那就是一个字:好。
那么,到底宋朝的经济情况如何呢,老百姓到底生活得怎么样?我们别看那些来源不明的数据,也别光看一线大城市的生活图景,不如实打实地来看看税收。要讲宋朝的税收,咱们呐,就绕不过中学语文里那个神奇的“北宋背诵默写天团”。
率先登场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以后周武将的身份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的,上位以后,就想把篡位这条路给封死。他在文官武将的设置上采取职权分散的原则,能分给三个人干的事儿,坚决不让一个人辛苦。就是只招一个公务员的岗位,他必须多招三五个;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蠢蠢欲动,国内农民偶尔暴动,北宋政府就大量地募兵养兵,如此一来,北宋那是祖传的官多、兵多,财政负担不堪重负。积重难返,范仲淹就提出,咱们要改革兵役制度,改革选拔机制,提高行政效率,这样这样,那样那样,一句话:减少财政支出!
可是,减少财政支出,革的是谁的命?是官僚们的命。改革选拔机制,提高行政效率,说得漂亮,可拿不就意味着有一批当官的要被优化掉嘛,让官员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砸自己金饭碗,那他们能同意吗?果然,朝中一片反对声,大老板宋仁宗没能顶住压力,果断卖队友,把范仲淹和其他改革派贬得远远的。
范仲淹出师未捷身先“死”,可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宋神宗年间,又一位强力的改革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王安石。吸取了范仲淹的失败经验,王安石变法的中心不是节约开支,缩减领工资的人数,而是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就是让国库富裕起来。
比如募役法。按规定,每个青壮年男子都得去服劳役,比如搞些基建工程啥的,那如果有不想去的怎么办呢?不用逃,到了春秋两季交税的时候,你出适当的免疫钱,这个劳役就免啦。那位说,那都这样了,谁去服徭役啊?路不修了?水库不建了?别急,朝廷拿钱出来雇人干活就是。这么一来,事儿也干了,百姓也高兴了,朝廷中间差价也赚了,可谓一举夺得。
再比如青苗法。当每年春夏之际,庄稼青黄不接,农民正是吃不饱肚子时,政府就出面,以较低的利息放贷给农民,买粮食也好,买种子种地也好,反正等秋天粮食熟了,农民再连本带息以税收的形式还给政府,这样一来,农民不用找富人借高利贷,政府呢,也增加了财政税收,一举两得。
再比如,均输法和市易法。根据京城所需要的贡品情况,除了品质特优的贡品需要运送京师以外,一般贡品就地卖掉,折成银子送国库。同时,政府拨款五百万贯,在丰收的年份低价收购物资,等到歉收的时候,再放出去、平抑物价。
多管齐下,多渠道创收。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大法。不用说,这样一番轰轰烈烈、涉及方方面面的变法运动,自然少不了反对派。反对派的领袖们,我们也很熟悉,就是“司马光砸缸”的那个司马光,还有咱们的文艺男神苏东坡。
两大德艺双修的大文豪,为啥要反对变法呢?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免役法让百姓从出力改成出钱,难道利益不是受损更大吗?遇到灾年,赋税可以免,可役钱却不能免。那么,实行免役钱不就相当于往百姓头上又加了一项重税吗?还有哦,在市易法下,官府亲自下场参加商品买卖,既会因为购买物资而加重财政负担,又会影响正常的商业活动,影响商税收入。国不强,民如何能富呢?
就这样,双方大斗几百回合,大boss宋神宗始终坚定地站在王安石一边。只可惜啊,好好的变法,也有皇帝坚定支持,最终就是流产了。为什么呢?因为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到了执行环节,下面的人又是层层加码,本来是好的政策,到了地方就变味了。像青苗法,本来是方便农民贷款,到了地方上,就变成了强买强卖。还有市易法,本来是为了平稳物价,结果让官府垄断了市场,国营企业和关系户大发其财。
最后,王安石变法还是失败了。宋朝冗兵、冗官和冗费的现象,仍然存在。不过,大宋朝廷穷,不一定就意味着百姓穷。宋朝的农业税,相比前朝来说,真的是大大地降低了。
-
- 2.轻徭薄赋藏富于民,还是苛捐杂税不断?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梅,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士,北京大学法律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与税收不可避免。”但是,人的本性就是不信邪。在长久的历史上,总有人千方百计地追求长生,也总有人想要规避、甚至逃避税收。想知道你都交了哪些税吗?想知道法制咖们到底是怎么逃税的吗?想知道古今中外,“税收”二字酝酿出了多少趣事和丑闻吗?尽在路上读书《税收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