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从防病毒卡到杀毒软件
-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但战争还有结束的一天,商场却是永无和平可言。欢迎走进今天的《商战风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个段子。说一个男人加班加到十一二点才回家,身心疲惫地进了家门,怕吵醒了老婆孩子,轻手轻脚摸到卧室门口,正要推门,嗯?隔着门听到里面传来一个男人的打鼾声!男人顿时感觉头上一片绿油油,伤心、难过、绝望,啥也没说,想着给彼此留点脸面吧,就默默地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离家出走了。这一走,就是三年,三年后男人意外地遇见妻子,奇怪,居然是孤身一人。聊着聊着,十分感伤,妻子就质问他:“三年前,你到底为了什么就一声不响地一走了之?”男人努力控制情绪,颤抖着说:“我听到你屋里的打鼾声了,不便打扰。”只听妻子惨然一笑,淡淡说道:“那是瑞星的小狮子……”
各位,听到这儿是不是会心一笑?但是您别笑,这不是一个忧桑的爱情故事,这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段子,它改编自一则真实的新闻,新闻中这只罪魁祸首“小狮子”,就是曾经风靡中国的杀毒软件——瑞星杀毒软件的标志之一。当年,如果你安装了瑞星,你的电脑桌面上就会有一只可爱的小狮子,一会儿打鼾、一会儿走来走去。这,也是很多80、90后最早的上网记忆。
只不过,时过境迁。瑞星也好、它的竞争对手也好,都已经渐渐消失在市场的更迭之中。今天,咱们就来回溯一下杀毒软件市场的兴衰。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不仅涉及到商业斗争、技术斗争,更牵扯出一场官商勾结的腐败大案。而这系列故事,还得从1991年说起。
1991年,个人电脑刚开始在中国冒头,“上网”也刚刚兴起。有了电脑和网络,自然而然就有了病毒。最早的病毒,没啥破坏性,主要是黑客们想炫耀一下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最多把别人的电脑弄卡一点儿、删几个文档。不过,虽说影响不太大,但总归影响体验不是?随着个人电脑越来越多,防止病毒入侵,肯定就成了一个庞大的需求口。
一位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员就这样发现了“防病毒”市场。这个人,就是王莘,也正是日后瑞星网络安全公司的创始人。王莘认为,计算机必将成为未来的生产力工具;一旦用电脑的规模大了,那病毒的破坏性就会变大,防病毒就会变得很重要。如果能开发出一款防病毒产品,岂不是能大赚一笔?
于是,王莘找到一个技术宅男——刘旭。这个刘旭也是科班出身,大学本科就是学计算机的,毕业留校教了五年书,又去中科院读了硕,学术能力相当扎实,放到如今,人们得管他叫“旭神”。
旭神果然没让王莘失望,业余的功夫,就开发出一款“瑞星I型防病毒卡”。当时的病毒种类不是很多,解码也比较简单,刘旭就破解了几种常见的病毒,把破解程序存在防病毒卡里,只要有这个卡,用户插到电脑上,电脑就能自动比对、去掉病毒,不占内存、便宜好用。
这款防病毒卡在1991年一面世就相当成功。随后,刘旭趁热打铁,到了1993年又研发出了二代产品,一口气把毛利率干到了20万元。各位,1993年的20万含金量有多高,不用我说了吧?形势一片大好,钱途大大地有,刘旭心动了,辞职了,不待中科院搞研究了,副业转正业,以总工程师的身份加入了瑞星公司。
防病毒卡是刘旭的大手笔,刚才说了,它不占内存便宜又好用,但也有两个劣势:第一,一台电脑只能配一张卡,这要是碰到学校、公司需要装配机房,一台电脑一张卡,一个单位有三十台电脑就得配三十张卡,才能同步运作,这成本得多高呀!第二,防病毒卡不能联网,可病毒是随时会更新的,那些黑客一高兴就整个新的病毒出来,有了新病毒用户就得把这防病毒卡拆下来,寄回瑞星总部,让刘旭的团队,修改一版新的防毒代码再给客户寄回去,一来二去,多耽误事儿呀!
这么一来,另一位技术宅,带着他的解决方案登场了:杀毒软件KV6号。这个技术宅,名叫王江民;他的公司不叫瑞星,叫江民科技,瑞星的第一个有力挑战者。
-
- 2.瑞星 vs 江民:技术之战
- 3.金山毒霸:低价搅浑一池水
- 4.“微点案”:屠龙者终成恶龙
- 5.瑞星的末路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Sue,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但战争还有结束的一天,商场却是永无和平可言。有时,它是和平友好的切磋互动;有时,它是暗流汹涌的阴谋诡计。
商战,看似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实则是息息相关。它是两个或者多个企业之间的较量和角力,但战利品却是你我的钱包或者注意力,而战败后,为飞流直下的股价牺牲的,也还是广大的投资人。
《商战风云》系列,为您讲述近几十年来,中外著名企业之间的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