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历史奇葩妆容大赏,惊艳还是惊吓?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还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之前良辰我在网上冲浪,看到一个很火爆的话题,叫“与素颜的自己和解”。很多网红主播纷纷响应,关掉美颜,卸掉妆容,直面素颜的自己。当然啦,素颜下的她们,很多还是美美滴!但也有乔碧萝出没,一想就觉得胆战心惊。
还有一些普通人士呢,过分高估了自己的颜值,兴致勃勃地打开手机,骂骂咧咧地退出原相机,啊呸——和解?这辈子都不可能和素颜和解了!
关于化妆还是素颜这件事,属于个人自由,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有“容貌焦虑”,OK?既然讲到化妆这件事了,那我们今天大内密探的主题就是“古代的妆容”。
听到这可能有人要问了:古代人也会化妆吗?当然了,难道你以为化妆只是现代才有的功夫吗?
事实上,爱美之心,人类早已有之。生活在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开始制作各种装饰品,用天然染料进行染色。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审美概念。
说起古代妆容,立刻就跳出了面若桃花、眉如翠羽、肌如白雪、樱桃小口,等等等等成语。今天,良辰我就客串当一回美妆博主,带大家盘点古代的各种妆容与特点。带你穿越回古代,看看美人们“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芜湖~起飞~
如果没有天生丽质的容颜,您也不必自卑,通过后天习得的化妆术,达到换头的效果,成为一位古典美人。经过各个朝代的发展和完善,良辰我贴心地帮大家总结出一套古代化妆流程,简单概括为:一洁面,二敷粉,三抹胭脂,四画黛眉,五点缀妆容,六涂唇脂。
首先咱们从洁面说起。古代没有各种洗面奶,那小姐姐们是怎样洗脸的呢?《礼记·内则》记载:“其间面垢,燂潘请靧”。这里的“潘”就是指淘米水了,对的,古代女子就是用淘米水洗脸,纯天然无添加,便宜又环保。
那为啥要用淘米水呢?洗蔬菜的水可以吗?对不起,只有淘米水有奇效,因为淘米水中含有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可以有效洗去脸上的油垢。超市里面确实有卖大米提炼物的洗面奶,但——用淘米水洗脸的,在座各位有谁做过的?
如果说淘米水相当于古代的洗面奶,那么澡豆就是古代的肥皂了。这个澡豆又是啥呢?它主要是由豌豆、绿豆磨成粉后加入猪胰、皂角等成分制作而成。你看加了这么多七七八八的东西,看上去很精致的样子,这玩意肯定是大人物们的专利。确实,澡豆一开始只是专供皇家使用的,别说普通老百姓,甚至连权贵们都不知道是啥玩意。
《世说新语》里就记载了一件趣事,西晋建立之初,驸马爷王敦娶了晋武帝的女儿舞阳公主。有次他上完厕所,婢女端来一盆水和澡豆洗手,这哥们因为不认识澡豆,竟把它给吃掉了,真是笑skr人了。要知道王敦也是士族出身,家庭条件很不错的,他居然都不知道这是啥玩意。这就是“澡豆为饭”的故事。
不过王敦也是傻,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谁会在你如厕后给你送东西吃呢?是不是?
不过呢,“澡豆为饭”这样的笑话是不会再有了。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澡豆不应该被皇室垄断,应该让更多平民百姓享用,于是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中公开了澡豆的秘方,澡豆才走进了千家万户。
洗干净脸后,我们就可以上妆了,第一步就是敷妆粉,相当于我们现在涂粉底液。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古代女子使用妆粉就是为了让脸变白,打造一个洁白无瑕的底妆。
最早的妆粉,主要原料就是人们日常食用的大米。把白米研磨成粉末,再加入香料,就成了香粉。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炼丹术的成熟,铅粉(原料是白铅)成了一种贵妇牌妆粉,它的美白效果比米粉更胜一筹,成了富家小姐们的首选。成语“洗尽铅华”里面说的“铅华”,就是铅粉打的底妆。
底妆弄好后,第二步就是抹胭脂,也就是今天的腮红。根据晋代崔豹《古今注》记载,祁连山一带产有一种名为“燕支”的植物,当地人用来染色,汉人管它叫红蓝花,用这种花做成的粉末就是胭脂,人们用它来涂脸化妆。
抹完胭脂,接下来就是画眉了。中国妆容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重眉妆不重眼妆,眼妆很少出教程,眉妆则千姿百态。因为古人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说它最传神,能使面部更加立体。所以画眉成为整个妆容最关键一步,容不得手抖。
据说在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古代女子会用烧焦的柳枝涂在眉毛上,听着有点火烧眉毛内味儿了。不过从文献记载来考证,最早的画眉材料就是黛。黛是什么东西呢?它其实是一种矿石,叫“画眉石”,学名石墨,也就是你铅笔里面的主要成分。
画眉石除了国货,也有不少舶来品,比如《甄嬛传》中的波斯螺子黛,价格非常昂贵,极少数人才能用得起,为了这限量版的眉笔,妃嫔们又来了一波宫斗。
当你完成敷粉抹胭脂画眉三步曲后,一个基础的妆容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点缀妆容,比如贴花钿、点面靥等。这是自选动作,可做可不做。
啥叫贴花钿呢?《木兰辞》里有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里的“贴花黄”就是贴花钿。花钿是一种装饰类化妆品,通常用金、银做成花的形状,贴在额头或者两颊上做装饰,让女子的妆容更加华丽。
点面靥又是怎么做呢?就是用胭脂在脸颊的酒窝处点个圆点。一开始,点面靥是宫中女子用来表示自己来月事的标记,如果女子月事来了不能侍奉帝王,小姐姐又不好意思开口,怎么办?简单,只要在脸上点个红点就可以了。
久而久之,点面靥不再局限于标记月事,开始被更多女子用来装扮妆容。这个面靥呢,也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圆点,慢慢地演化成各种花鸟鱼虫的图案,纹样的面积也变大了,有些甚至布满整个脸颊。五代词人欧阳炯的《女冠子》写道:“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
好了,说了这么多,终于到了化妆的最后一步,涂唇脂,即口红。女子涂唇脂不仅能修饰唇型,还能增添妆容色彩。就像今天的口红一样,唇脂有不同的“色号”:有红色的“朱唇”,浅红色的“檀口”,深红色的“绛唇”,以及涂乌膏的“黑唇”。
历代女子的唇妆多样,比如汉代的梯形唇妆,唐代的蝴蝶唇妆,宋代的椭圆唇妆,明代的内阔唇妆,清代的花瓣唇妆,等等。
对于化妆这件事,《战国策》里有一句经典的描述,叫“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说女子为了喜欢、欣赏自己的人装扮,这样一听确实没毛病。不过,良辰我认为呢,古代的小姐姐们化妆并不只是为了取悦别人这么简单,它还反映了背后的社会思想风貌和审美变迁。
先秦时期,古人追求清新自然的妆容,讲究“大朴不雕”。《楚辞·大招》这样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由此可见,先秦妆容的特色就是“粉白黛黑”,女子用白粉敷面,用黛画眉,这样一个“清水出芙蓉”的妆容就完成了,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裸妆”。
先秦由于观念的原因,再加上化妆品制作技术的局限,彩妆并不流行。那彩妆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有人经考证认为是秦朝。
宋代的高承在《事物纪原》记载说:“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这里的“红妆翠眉”,就是指用胭脂涂脸,用黛石画翠眉,从此古人开启一个多姿多彩的彩妆时代。
汉代则被学者认为是中国妆容审美规范的成型时期,妆容最大的特点是素雅。
胭脂引进后,汉代开始流行红妆,并出现一种“慵来妆”,由汉成帝的妃子赵合德设计的。赵合德是赵飞燕的妹妹,当时一等一的大美女,化妆术当然也是一流的。
《飞燕外传》这样描写:“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说赵合德刚刚洗完澡,脸上略施粉黛,浅画双眉,髻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一种慵懒美人的氛围感,像不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纯欲妆”,又纯又欲?
敲黑板了,这里赵合德画的眉妆,就是典籍中记载的有名的“远山眉”。远山眉的特点是保留眉峰,然后画出山峦的层次,这样画出来的眉毛,如远山那般飘渺如烟,又不失棱角,呈现出一种天然的妆容美。手残的小姐姐可不要轻易尝试喔~
从西汉过渡到东汉,女子妆容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从“淡雅风”逐渐转为“病娇风”,当时的女性就流行化一种“愁眉啼妆”。
“愁眉啼妆”的愁眉,类似八字眉,眉头高、眉尾低;啼妆就是用油膏擦在眼睛下,好像脸上挂着一道泪痕,营造美人啼哭的楚楚可怜状。
为了搭配这个妆容,当时的女子还喜欢梳一种很松散的发髻,叫堕马髻,顾名思义,就像刚刚从马上摔下来一样,怎么样,够不够楚楚可怜?除了发型,走路的仪态也有硬性要求,不是让你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而是含胸弓背的“折腰步”,让自己显得病恹恹的,笑的时候也不能哈哈大笑,而是像牙疼一样捧着嘴笑。
大家有没有觉得很奇怪,这种病态美为什么会流行呢?
因为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正统和主流思想,确立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地位,提出了“三纲五常”“阳尊阴卑”等学说。东汉班昭写的《女诫》,更是强调了女子以弱为美,不仅内心要顺从屈卑,外表也要柔弱无力,弱小到连瓶盖都拧不开,所以病容妆才会流行开来,风靡一时。
来到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发,各个民族之间发生文化大融合,所以当时的审美也变得多元大胆,出现各种新奇的妆容,比如徐妃“半面妆”、薛夜来的“晓霞妆”、黄眉墨妆、梅花妆等等等等。咱们一个一个来讲解哈。
现在大家形容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都喜欢用“半老徐娘”这个词,可你们知道“徐娘”是谁吗?她是南朝梁元帝的妃子徐妃。这位徐妃呢,她与梁元帝的感情不太好,因为梁元帝瞎了一只眼睛,所以为了羞辱梁元帝,每次去见他的时候徐妃都故意只化了半边脸的妆,所以叫“半面妆”,是不是还挺有个性的?
至于薛夜来的“晓霞妆”,唐代张泌在《妆楼记》中记载了它的来历。说是某天夜里,魏文帝在灯下读书,宫女薛夜来去给皇帝端茶倒水的时候,不小心撞到水晶屏风上,脸颊顿时撞伤了。那伤痕仿若晓霞将散,魏文帝见了,书都不想读了,更加怜爱她。
其他宫女一看薛夜来得宠,纷纷跟风模仿,用胭脂在脸颊上画上血痕,取名“晓霞妆”,良辰我愿称它为“伤痕美”。
“梅花妆”也叫“寿阳妆”。传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有一日躺在含章殿的檐下歇息,殿前有一棵梅树,风一吹,一朵梅花不偏不倚落在她的额头上,花瓣被汗水浸湿后留下一个浅浅的梅花印,宫中女子见公主额头上的梅花印十分好看,又get到了化妆小技巧——描花钿。
除了以上这几种妆容,南北朝时期还有一种“黄眉墨妆”,把眉毛涂成黄色,额头上用碳粉修饰。良辰脑补了一下这种奇葩的妆容,嗯,挺好看的,就是有点丑,画得挺好的,下次别画了。
黄眉墨妆是如何兴起的呢?原来当时佛教流行,除了影响文学、音乐、雕塑等领域,也影响了当时的妆容。因为佛陀的脸是金黄色,所以女子开始在脸上饰黄,比如把眉毛染成黄色的、把额头涂成黄色的,出现了“黄眉墨妆”“额黄妆”等妆容。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一下前几年刘亦菲参演的电影《花木兰》,里面的扮相就是经典的“额黄妆”。那造型一出来,网络上吐槽声一片,这是什么天仙也hold不住的魔鬼妆容啊!
额黄妆在辽朝也很流行,而且画得更加夸张,女子直接将整个面部都涂黄,这种小脸通黄的妆容又被称为“佛妆”,看来辽朝的小姐姐才是最早的“佛媛”啊。
众所周知,唐代是古代文明与经济发展的鼎盛时代,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教昌盛,而且儒佛道三教并盛。这时期的女性,开始挣脱礼教束缚,特别是武则天执政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所谓“云想衣裳花想容”,女子的妆容一片百花齐放,变得繁复绚烂、华丽浓艳。
当时的面妆流行浓艳的红妆,也就是大面积地涂抹胭脂,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女子妆容,很传神地还原了唐代女子的“大红妆”。
浅一点的红妆叫“桃花妆”,面颊粉扑扑的,就像三月的桃花;最浓艳的红妆是杨贵妃时代的“酒晕妆”,不止脸颊,包括眼睑,还有耳朵,都涂上厚重的胭脂,看起来就像喝醉酒一样,叫“酒晕妆”。
值得一说的是中唐时期还流行过一种妆,叫“时世险妆”,特点有八字啼眉、乌膏注唇、面涂赭色、血晕横道等等,可以登上阴间妆容大赏了。
白居易专门写了一首诗《时世妆》,描写当时女子的妆容:画八字啼眉,嘴唇涂成黑色,脸上不施白粉胭脂,而是涂赭粉。赭色,就是红褐色。
这种面涂赭粉是当时吐蕃的妆容特色,吐蕃也就是现在的西藏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当地人脸上容易起高原红,于是人们用牦牛奶提炼出一种褐色的油膏,把它涂在脸上防晒,由此形成吐蕃特色的“赭面妆”。安史之乱后,吐蕃军队进攻长安,也带来了这种妆容。
“赭面妆”冲击了汉族的传统妆容审美,白居易说这种妆容“似含悲啼”,是“乱世之相”。
经过晚唐“末世狂花”的疯癫期后,到了宋代,女子的妆容发生180度大转变,从浓妆艳抹转向轻描淡写,回归素朴淡雅之风。
这又是为啥呢?因为宋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它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强调“存天理灭欲”,当时的古人思想偏向保守含蓄,崇尚理性之美,所以宋代的服装比唐朝要保守的多,妆容也追求清新秀丽、质朴典雅。
不同唐代浓妆艳抹的大红妆,宋代女子化的是“薄妆”“淡妆”,接近我们现代的“日常妆”。最受女子欢迎的一种面妆叫“檀晕妆”,首先用铅粉打底,再敷檀粉晕染。檀粉可以理解为一种胭脂,浅粉色,涂在脸上有白里透红的伪素颜奇效,整个妆容看起来素雅清新。可以说是简单上手,5分钟可以搞定。
宋代的主流眉型是蛾眉妆,化出来的眉毛像蚕蛾触须那样细长而弯曲。用“檀晕妆”打底,搭配复古的蛾眉妆,浅涂口脂,古诗云“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一个温婉端庄的宋代妆容就完成了。
大家不妨看看电视剧《梦华录》,神仙姐姐和其他几位女演员的装扮,妆容清新又不失秀丽,服饰朴素淡雅,很好展现了宋代女子之美。
宋代对女性的约束除了妆容变淡,也体现在对身体的束缚,比如缠足、戴耳环。没错,宋代以前,女子是很少戴耳环的,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宋代皇后的画像,可以发现她们的耳朵往往会戴着长长的珍珠串耳环,学名叫“珠排环”。
这都是为了控制女性的走路仪态,那些戴过长耳环的小姐姐就知道,如果你戴这种耳环,就不能大幅度运动。不信你去跑个八百米试试,感受一下被耳环啪啪打脸的滋味。
接下来的明清两代,妆容总体上继承了宋代的素雅简洁,脸上略施一点胭脂,眉型发生了变化,多画柳叶细眉。
比如为了提亮面部,明代女子会在额头、鼻头、下颚的地方打上夸张的白粉,叫“三白法”,相当于现代的“打高光”,让五官更立体,这种手法也是借鉴了宋朝的淡妆。
当然了,明清时期的女子妆容也有创新,就拿唇妆来说,清朝女子流行画“绛唇妆”,也就是上唇不涂、只涂下唇,或者只涂下唇中间部分。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满汉合流后,受到汉族“樱桃小口”的审美影响。
扒拉完历朝历代的妆容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审美变迁,还能一窥社会思想风貌在女子妆容上留下的时代烙印。不过良辰还有个疑问,在现代,男生化妆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友好的评价,比如说没有阳刚之气。那么在古代,男性会化妆吗?
好学的我当然是去查阅了资料,结果发现,谁说男的不能化妆了,古代的美男子们早就实现了化妆自由!而且化的特别起劲!
早在汉代,就有男子敷粉的现象。根据《汉书·佞幸传》的记载,“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鵕鸃、贝带、傅脂粉”,汉惠帝时期,郎官和侍中这类随从皇帝的官员,都要戴装饰了鲜艳羽毛的帽子,系着装饰贝壳的衣带,还要在脸上涂抹脂粉。
瞧瞧,男性不仅会化妆,还要带妆上班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男人们化妆的高峰期。比如七步成诗的曹植,人们只知道他的文学成就,却很少有人发现他竟然是一位化妆高手。他有多热衷于化妆呢?估计已经到了粉不离面的程度。
有一次,建安时期的著名文人邯郸淳去拜访曹植。曹植十分高兴,赶紧安排这位客人入座,可却没有立刻与之交谈。那曹植去干嘛了?原来当时天气炎热,为了以最好的状态去会客,曹植特意命人去准备洗澡水,先进行了一番梳洗。沐浴更衣后,他又觉得自己气色不够好,还得化个妆。
在当时的条件下,洗澡又敷粉肯定很费时间,估计跟等女朋友出门的时间差不多吧,还好邯郸淳并不介意,一番交谈过后他对曹植的印象非常好,回去后还在自己的朋友面前夸赞他。
除了曹植,同时期的魏国,还出了一位“美妆博主”——何晏。何晏是东汉将军何进的孙子,乱世之中,他的爷爷和父亲都去世了,只剩下孤儿寡母。不过幸运的是,曹操看上了何晏的母亲尹氏,一并认何晏为义子,后来还把女儿金乡公主嫁给了他。
曹操是很欣赏这个养子的,至于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他才能出众,也可能是因为他好看。何晏非常喜欢打扮,不化妆不出门,因此得到了“傅粉何郎”的雅号。《三国志》中记载他:“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人家出门要先化妆,还要随时补妆,好一个精致boy,在这一方面,良辰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虽然经常化妆,可这不代表何晏长得不行,需要敷粉来修饰啊,他其实是天生丽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魏明帝曹叡看见何晏皮肤白净,羡慕嫉妒恨,觉得他一定是敷粉过度了。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位老哥故意在大夏天的时候赐何晏吃热汤,我倒要看看你脱妆后的真面目!结果,何晏吃完热汤,满头大汗却越擦汗越白,想不到吧,老子天生就是这么白!
接下来曹叡是什么反应,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这段故事中,咱们可以看出,当时男子敷粉化妆是存在的,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或许与古代女子多变的妆容比起来,古代美男子的妆面就比较单一了,不过无论如何,他们对美的追求是一样的。化妆从来都不是女性的专利,男同胞们也不必为化妆感到羞耻,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
本期节目就到此为止,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阿肆,新媒体编辑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古人在爱美这件事上,不输咱们现代人,只是有些妆容不符合现在的审美。比如西汉时期曾流行一种愁眉啼妆,营造美人啼哭的楚楚可怜状;唐朝晓霞妆,以脸上带伤痕为美;还有一种“时世险妆”,八字啼眉、乌膏注唇、面涂赭色、血晕横道,可以登上阴间妆容大赏了。
当然,化妆并不是女性的专利,古代美男子早就实现了化妆自由。七步成诗的曹植,会客前要沐浴更衣加敷粉;曹操养子何晏更精致,不化妆不出门,还要随时补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