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史上最著名的医闹事件:曹操怒杀神医华佗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还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虽说阳光明媚万物生,但有万恶的疫情在,咱也没法出门策马奔腾。曾经的我,仰望星空,心怀天下,为人类未来忧虑到脱发;如今的我,很是拉跨,整天就琢磨几点去做核酸,能少排个两分钟。
说到做核酸,最近有个怪现象,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那就是前阵子很火的核酸尬舞现象。
想象一下,咱们的医护人员闷在防护服里,捅了一天别人的喉咙,只想核酸队伍畅通无阻,多为几个居民服务,早一点时间下班。突然,一首新时代洗脑金曲响彻天际:“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
伴着温暖纯真的bgm,必然有人突发恶疾,症状人群上到大学生,下到刚会走,少则单人solo,多则群体献丑,对着医护人员就是一通尬舞。
但问题是,医护人员看得一头雾水,尬得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但还得被迫营业去欣赏尬舞,打着节拍,以免浇灭对方的热情——人家根本就不想看什么尬舞。
说起来,这套尬舞的初心是没毛病的,是想表达对咱们广大医护人员的感谢。但现在全国铺天盖地的“听我说谢谢你”,显然是把这个当成流量密码了。这些尬舞的人是否考虑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耽误医护人员的工作?让医护人员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又多闷上了几分钟?会不会增加别人的负担?
这种跟风尬舞,从大的角度来说,叫没有共情能力。从小的方面讲,那就是医患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医生和患者按理说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但两者的思维根本不在同一频道,很难相互理解。于是就有了医患矛盾。
有了医患矛盾,就有了医闹,上演“全武行”的,动刀子伤人甚至致死的,这些年是一点都不少,每次都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什么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屡禁不绝?为什么当初的批判者,会转变为后来的行凶者?为什么会有人说,医患矛盾才是最大的疑难杂症呢?
除了缺乏共情力之外,说句不恰当的话,医闹也是一种传统艺能。在中国古代,医患之间就经常擦枪走火。咱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古代医患矛盾的那些事儿!
其实在我们中学语文课上,就学过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医生和病人不对付的经典案例,那就是大神韩非子讲的著名故事《扁鹊见蔡桓公》。《史记》对此略有出入,说扁鹊见的是战国时期的齐桓公田午。具体哪位不重要,反正过程是差不多的,道理是一样的。
估计有不少听众朋友把这个故事给忘了,咱复习一下:扁鹊是包治百病的神医,给蔡桓公面诊的时候,他一下子就看出了毛病所在,说您肌肤纹理间有点小病,现在是小问题,但不治的话就会变严重。
一般人都会乖乖地照做,可蔡桓公这人很警惕,绝对是那种电信诈骗攻不下的堡垒,他就觉着:“这些个医生,专门坑蒙拐骗,俺这体格,字典里就没有生病俩字!吃药纯粹是交智商税!”
结果蔡桓公的病,从皮肤的纹理,一路发展到肌肉、肠胃,最后是骨髓,大概就是硬生生把感冒拖成了不治之症,扁鹊看了都不敢治,连夜提桶跑路去秦国了。蔡桓公便一命呜呼。
这个故事咱都很熟悉,就浅聊一下,主要想说明一点:在先秦时期的医患关系就相当紧张了,即使你是扁鹊那样的老字号神医,照样会碰到头铁的患者。而这里面透露出的,就是患者对医生的极度不信任。
《吕氏春秋》里记录的一起医患冲突,比扁鹊和蔡桓公这一part更加奇葩,说的是位齐王的故事。
话说这位齐王长了个毒疮,怎么治也没辙。他倒是比较怕死,积极治疗,跟齐桓公不一样。听说宋国有个神医,叫文挚,他就立刻把人家请来。管你文治武治,先来给爷治治。
文神医一看,立刻呜呼哀哉,对太子说:“齐侯这病倒是能治,只不过治了之后我可能就没命了!”太子很纳闷,文神医这是唱的哪一出呢?
文挚解释说:“这个病呐,要靠发怒,怒气值越高,好得越快。”这就可以理解文医生的担心了,人齐王越生气,医生不也死得越快嘛,这病确实够奇葩的,不好办。
尽管如此,太子还是想治好父亲,他满地撒泼打滚,求文神医答应给父亲治病。文医生这人能处,有病他是真敢治,还是答应了下来。
接下来文医生就使出毕生所学,来花式气齐王。首先,连放齐王三次鸽子,每次约好看诊,都让齐王搁那“有约不来过夜半,磨刀霍霍向鸽王”,憋了一肚子气。
后来文医生终于来看病了,齐王躺在床上,正想质问他前几次为啥爽约呢。只见文医生鞋也不脱,直接蹦上床来,把齐王的衣服踩在脚下,居高临下地看着齐王:“恁有啥毛病?”
这一波叫人心肌梗塞的操作,直接把齐王给整无语了,他可能在反思自己咋就请来这么一个疯狂原始人当大夫。
眼看齐王没什么反应,文医生心想:不是吧哥们儿,这你都能忍?俺得再给你整点狠活儿。于是文哥开始操着一口地道的河南方言(文挚是宋国医生,在今天河南这块)狂喷垃圾话,来刺激齐王。
至于喷了什么?大家自行脑补。我只知道齐王气得产生了返祖现象,狂叫不止,身体直接克服地心引力,从床上弹了起来。怒气勃发,贯通全身,多年老毒疮很快就开始痊愈了。
可别以为病好了,医患矛盾就能跟着消除了。怒气值max的齐王宣布,立刻把这个欠揍的医生丢到大鼎里,今晚上的菜就是铁锅炖医生了。
这文医生也是钢筋铁骨嗷,连煮三天三夜,面不改色,还非常敬业地继续刺激齐王:“哎呀,你真想弄死我咋滴?”“就这水温,给我冲凉呢?要不把锅盖上,把我煮熟呗!”齐王一开始只是想教训一下这位医生,没真的想要他的命,现在好了,既然这位文神医活腻了,不如就让他如愿以偿吧。
可见这医患矛盾也挺复杂,即使你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在给这些权力巅峰的人治病的时候,也是特别容易踩雷。而且就算治好了,也够医生喝一壶的了。
再往后,著名的医患矛盾,那就是曹操砍华佗。根据《三国演义》,华佗被杀,起因是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这技术过于超前,那个时代的地球人接受不了,曹老板认为华佗是要杀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给华佗来了个脑袋搬家手术。
而《三国志》记载的真实历史,跟开颅手术一点关系都没有。
话说华佗这人,求学时学的是正儿八经的儒家经典,也被推荐做官,但他不喜欢官场名利,又善于行医治病,被迫走上了悬壶济世的道路。我们都觉得华佗救死扶伤,受人尊敬,事实上当时的人并不太尊重医生,觉得这是旁门左道。所以咱们傲娇的神医华佗,也不太喜欢自己的职业。
再说到曹操这边,《三国演义》有一点是真的:曹老板常年007爆肝工作,脑壳痛得遭不住,听说这华佗治病有一手,就征召他来给自己看病。
华佗一诊断,就说这毛病不是一下子就能根治的,还会复发。于是曹老板想让华佗留下来,给自己当私人医生。华佗心里其实并不大乐意,他散漫惯了,没什么拘束,给曹老板当私人医生,那就没有自由了。更何况伴君如伴虎,那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儿。加上他怀念故乡,打算回家养老,于是便对曹老板说,家里来了信,他先回去看看。
他这一回家,就不回来了。曹操再找他治病,他就说“哎呀,老婆生病了得先照顾着”,至于给曹老板治病的事,下次一定!然后这样的情节,重复了许多次。
可曹操对医生的要求是什么?二十四字真言:不用挂号,随叫随到;眼如x光,耳如b超;伺候不好,立刻发飙!曹操一次可以忍,N多次他就忍不住了。于是曹老板发飙了,派了个手下去敲华佗家的门。曹老板告诉那个手下:如果华佗的老婆真的生病,就给他送慰问品;但华佗要是在犯拖延症,立刻逮捕。
华佗的老婆没有生病,所以他毫无悬念地被丢进了大牢。曹操为了出胸中恶气,非要将他置于死地,一旁的荀彧劝他:“主公啊,这人是真有本事啊,还是留他一条命吧!”
谁知道曹操很不屑:“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不用担心,天底下这样的大夫还不是一抓一大把吗?杀了就杀了!
就这样,华医生因为服务态度不周,惨遭杀害。而曹操发现,华佗死后,还真找不出更牛的医生了。他被头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还能死鸭子嘴硬一会儿;可当他的孩子因病去世时,曹操才痛苦地表示:“吾悔杀华佗!”
不仅是大领导难伺候,哪怕是给普通病人治病,也经常一不小心闹出事端。像著名的中国古代笑话大全《笑林广记》,就记载了不少平民医闹故事。
有个故事很有意思。说是有个庸医,给人家儿子看病,奈何水平太差,给人家小孩治得英年早逝了。病人家属当然不干了,抄上家伙就跟他拼命。没办法,医生只好表示:我家也有个儿子,过继到你那边,作为补偿好不啦!
儿子送出去之后,还是要恰饭的嘛,这庸医老哥就接着接活儿。哥们儿依然稳定发力,又成功地治死了别人家的仆人。人家当然又得来闹咯,于是庸医老哥故技重施,把自家的仆人给抵出去偿命。
按理说这兄台也该臭名远扬了,可还是有冤大头给他送业务。这回是人家老婆生了病,找他来治。庸医老哥这下傻眼了,那是死活不肯接单,人家问他为啥,他仰天长啸:“这哪是找我治病呐?这怕是看上我老婆了!”
说到底,在古代,医患矛盾也是常有的事,而且比今天要生猛得多。医生这职业也是名副其实的高风险职业,庸医有保不住自家老婆的风险,名医有保不住自己脑袋的风险。
那么,咱们来严肃分析一波,为啥古代会有这么多医患矛盾捏?
首先,咱不得不说,古代医疗水平是真滴低。古代不像咱今天有严格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医生都是自学成才,队伍里混进了许多牛鬼蛇神。某些医生行医治病的水平,谁看谁上火,专治低血压。
像清代医书《冷庐医话》记载的一个庸医,你碰上也得跟他闹。
话说当时的苏州城有个网红医生,姓曹,水平不高,名声却不小。当地一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家里待字闺中的女儿生了病,于是派仆人找上曹医生。
这仆人听说过,这个老曹,营销得倒是不错,可水平不咋样,于是就想试探一下他。他故意给曹医生耍了个把戏,说自家生病的小姐已经怀孕几个月了,请您来做个体检。
这网红曹医生到了小姐床前,又是望气看相,又是悬丝诊脉,一顿诊断猛如虎,开口就是一句“恭喜小姐,喜脉啊!”这话一出口,就把人家黄花大闺女弄得掩面痛哭,老先生也差点气得当场心梗发作。
但老先生心眼儿多,觉得不可能,这曹神医到底是看走眼了,还是尽胡说八道?他想了个法子,让自家儿子躲到帷幕后面,冒充女儿,让曹医生再来看看。
曹医生又是一番装模作样地诊断,最后斩钉截铁地表示:“有喜了!”这时,帷幕后面那儿子跳了出来:“我一钢铁直男还能有喜了不成?你可以侮辱我,不可以侮辱我妹,更不能侮辱生物学!”
于是他对着老曹就是一套组合拳,把他胡子剃光,画个花脸,一脚踢出了门外。从此曹医生就社会性死亡了。
可见,古代医闹也不能怪患者不讲理,实在是有些医生水平过于离谱,还不讲医德,才导致了病人对医生普遍不信任。
有些病人去看病,为了考验医生水平,就故意不把自己病情说出来。那是个啥场面?就好比医生问你:“哪儿不舒服?”你就搁那一脸神秘,眼波流转,缓缓吐出俩字:“你猜?”
苏东坡就曾谈到读书人去看病时的情况,“士大夫多秘所患,以验医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这些个士大夫鬼精鬼精的,生怕在医生这吃亏上当,所以看病时你瞒我瞒,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了,这就很难把病给治好,医患矛盾自然就产生了。
医患矛盾产生有时候也跟钱挂钩。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头不有句经典台词嘛,世上只有一种病,叫穷病。这话说得又残酷,又真实。古代很多医患矛盾,都是因穷病而起。
在中国古代,虽说医学被看作是旁门左道,医生社会地位不高,但是收费还是挺高的。唐朝诗人张籍有首诗——《赠任道人》就说:“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他吐槽大城市里治病贵、收费高,和今天咱们看病难的困境还有点相似。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可气的是,还有些无良医生专门借治病坐地起价,肆意敛财。名医孙思邈就曾在《大医精诚》中对某些同行开火,警告那些恃己所长,专心搞钱的医生,不要不讲医德,好自为之!
当然,医生堂堂正正凭本事赚钱,配爱马仕的皮带,带劳力士的金表,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如果昧着良心赚取不义之财,病人重拳出击也是可以理解。
医患矛盾如此尖锐,专职救命的医生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了,这样下去谁还敢从医呢?所以,医生也得开始寻求自救了。
咱中国人厚道,遇上问题了不甩锅,先想着反求诸己。像医生为了求生,也先从改变自己入手,报个医德培训班进修一下思想品德。
自古以来中国的医生就不只是个技术性工种,人们对这个群体一直都有道德上的要求。孟子就强调,医术是仁术,要有仁爱、讲道德。所以呢,古往今来的名医在给刚入行的菜鸟上课时,都要强调医德自我修养。要求大多是以下几类:
首先,治病不分高低贵贱,上到玉皇大帝下到贩夫走卒,你都得提供五星级服务;
其次,治病开药讲诚信,赚钱不能昧着良心,把庸医营销成扁鹊再世,把感冒夸大成新冠肺炎,那些医生都是弟中之弟;
还有一点咱之前也聊过,当医生不能太贪财,救死扶伤请走此路,大发横财勿入斯门。
这医德培训,陶冶情操是可以的,但实际效果嘛,只能说就图一乐。也有些医生意识到,要真想防病人寄刀片,那就得想法子保护自己。
比如之前出场过的战国名医扁鹊,他就提出了“六不治”方针,就是说有六类病人,他是概不接待的。
第一,骄狂任性,不讲道理的人,扁鹊不治。确实,这种病人天王老子都不服,诸佛菩萨都难渡。
第二,轻贱自己身体,要钱不要命的不治。你跟他谈疗效,他跟你谈价钱,医患之间跨服聊天,这病估计也治不明白。
第三,生活习惯不好的病人他不治。这似乎有点苛刻了,谁还能没点抽烟喝酒烫头的小爱好呢?不过有一说一,谨遵医嘱还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阴阳错乱,五脏六腑已经衰竭者不治。比如蔡桓公,硬是把小病拖到了病入膏肓,神仙难救的程度,当时扁鹊远远看他一眼,就连夜扛着火车跑路了,没法呀,谁愿意背上治死人的黑锅呢?
第五,身体累弱,不能承受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者不治。这和上一点挺像的。
只信巫医鬼神,不信医学者不治。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健康理念都南辕北辙了,医患之间也很难配合融洽。
靠着这一套客户筛选机制,扁鹊也是过滤掉了许多麻烦的患者,四肢健全地度过了医学生涯。
但是,要是医生个个这么傲娇,立下六不治这种规矩,那这社会医疗体系也就崩溃了。所以,还得政府出面,来处理医患矛盾。
在唐代,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医患矛盾的立法。比如《唐律疏议》中,就把如何处理庸医说得明明白白。
行医搞欺诈的,从中谋取钱财的,就定为盗窃罪,要是没得手,打个五十大板也就完事了,要是成功欺诈,还得根据获得的钱财定罪,该坐牢坐牢,该流放流放;如果医生制药不按药方来,结果不小心把人治死的,有期徒刑两年半;要是故意不按药方治疗,致人死亡的,罪加一等,以故意杀人罪论处,死刑伺候。
当然,法律也不允许病人这边私自在街上就把医生给刀了,怎么处置,全走法律程序。
到了明清时代,法律就更加完善了。为解决医患纠纷,政府还引入了第三方机构从中仲裁,《大明律》规定,出现医患纠纷后应“责令别医辨验药饵、穴道,如无故害之情者,以过失杀人论。”《大清律例》中也有相关规定:“庸医杀人必其病本不致死,而死由误治显明确凿者,方可坐罪。”
除非通过鉴定,判定出患者是因为医生误诊而死,否则就不能对医生定死罪,不能滥用刑罚。医疗事故鉴定的出现,保护了那些正经良医,不会不明不白地就出师未捷身先死。
到今天,医患矛盾不像古代那么生猛,不会动不动就血溅五步,或者把人丢进大锅里煮,医生也越发受人尊重,堪称相亲市场的杀手锏职业。但不得不承认,医患关系依然紧张,病人抱怨看病难,医生感慨压力大。而良辰我认为,双方只有彼此谅解、相互配合,才能共建健康中国。
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次再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陈良超,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读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医患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因为医患矛盾,医生在古代甚至成了高危职业。比如战国名医文挚用“激怒疗法”成功地给齐王治好了病,过后却被怒气值爆表的齐王杀了;曹操征召神医华佗给自己治头痛,散漫的华佗只是因为找借口没有前去医治,竟然惨遭杀害。
行医如此危险,医生往往会寻求自保的方法,战国名医扁鹊就曾立下“六不治”方针,把有风险的患者都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