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几季节目中,我们依次讲述了魏国、齐国、楚国、赵国的故事,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这顺序,不就是战国七雄吗?不用说,接下来肯定是燕国、韩国和秦国了。
不过,恐怕未必。
如果战国是一部电影,那么这七个诸侯国都是主演,因为整个战国的历史主要就是围绕他们展开的。然而,正如今天的许多电视剧,打出的字幕上,主演可以有很多,但他们之间的戏份,差别却很大,战国这出历史大戏也是如此。
前面我们说的魏国、齐国、楚国、赵国,属于戏份比较多的大咖,在主演名单中排名比较靠前的。而韩国和燕国,对不起,这两个国家要么体量太小,要么实力着实太弱,掀不起多少水花。他们自己没什么亮点,而仅有的亮点,比如燕国伐齐,其实是跟其他国家捆绑在一起的,都已经说过了。非要再给他俩开专辑,听众们就要说良辰炒冷饭了。
因此,这两个国家的故事,我们就给并到其他系列中讲,就不专门叙述了。但咱们也不会因此缺了主角,相反,我们要说的,是战国这部历史大戏中、独一无二的领衔主演,那就是战国的终结者:秦国。搬好小板凳了吗?万众瞩目的大秦帝国就要来了!
说起战国时代的秦国,后人最熟悉的恐怕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豪横与霸气。在战国末年,秦国的确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更是威震八荒。
然而,如果把时间拨回到战国初年,我们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秦国。
听过《春秋》节目的听众朋友,应该还能想起春秋时期秦国的状况。秦国是春秋时期的老牌四强之一,虽然不及晋、楚两大超级强国,但跟齐国一起,位居第二档次。秦穆公任用贤良,励精图治,遂霸西戎,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让秦国走到了开国以来的最高峰。
但是,自打秦穆公去世后,秦国发展的势头就骤然停止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秦国统治者坚持传统旧俗,用活人殉葬。秦穆公就把辅佐自己的几位重要大臣都带到了坟里,虽然引起了民众们的普遍不满,但他的继任者们依旧不为所动。比如秦穆公之后一个世纪左右的秦景公,在他的墓中发现了186名殉葬者,可见这种歪风邪气不仅没有更正,反而愈演愈烈。
这下还有谁敢来?关东的人才就算有心想来秦国做大官、赚大钱,可万一要是国君翘了辫子,他又特别喜欢自己,没准也要陪他下地狱,这还了得。所以自从秦穆公搞了这么一出,已经来的外来户都跑了,没来的就更不会来了。秦国就好像一个公司,天天发招聘广告,可就是招不到人。
第二呢,就是一座无法翻越的大山——晋国。
秦国的地理位置过于偏西,虽然有黄河与函谷关的天险,利于防守,但也造成了它在地理上的封闭。加上当时的交通水平非常原始,秦国难以接触到中原的先进文明,不久使其在经济和文化上进一步地落后,也无法融入核心圈子。所以只要是有想法的秦国君主,比如秦穆公,都想向东开疆拓土。
然而,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秦国东进的路上,有个强大的晋国。
即便是秦穆公,也经历了崤山之战的惨败,这是他一生最惨痛的记忆。他拼尽全力,也只是给阵亡的将士报了仇。至于夺取土地、打开通道,想都不要想。
而在秦穆公之后的国君,在晋国身上更是占不到任何便宜。晋国虽然时常内斗,却一直“武运昌隆”,两国交战,秦国损兵折将,还差点被人家把老家给抄了,实在是非常地惨。
所以在战国开始之时,从数据上看,秦国其实是个很一般的国家。国土面积大概与燕国差不多,在七雄中排名中游;但它远离中原,文化和经济都比较落后,人口也不够稠密,境内还有许多不齐心、随时会造反的西戎人。算起综合国力,秦国恐怕只能算是七雄中的中下等。
正因如此,当战国的序幕刚刚升起时,中原诸侯谁也看不上秦国,最多把它当作曾经阔过,如今已然没落的破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