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居民身份证出现之前,如何证明我就是我?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问一个小问题:如今出门在外,除了手机和钥匙,还有什么是必不可少的呢?有听众朋友会说是纸巾和湿巾,可以在很多场合用到它;小仙女们会说是化妆盒和口红,出门补妆最重要;可能还有听众朋友说是蓝牙耳机,在人声嘈杂的地方,也能听我们路上读书的节目。
不过,要问良辰觉得哪个是必不可少,我觉得是身份证。别问我为什么有这么痛的领悟:昨天我出门逛街,走累了要去买杯奶茶,突然有个警察叔叔当街拦住了我,说要抽查身份证。
哎?为什么要查身份证呢?为什么偏偏要查我的身份证呢?为什么还当街拦住我查身份证呢?难道是因为我长相太有特点了?还是哪位可疑人物、在逃人员跟我长得七八分相似呢?机灵的我一下子脑补了TVB警匪剧里的名场面,准备潇潇洒洒地从口袋里掏出身份证,姿态酷炫拽地向警察叔叔一甩:阿Sir,随便查啦!
结果,我伸手这么一模,哎哟,没有,再摸,再摸,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凡是有口袋的地方,统统都没有!天啦噜!竟然没有带身份证!我的那帅气又潇洒的动作设计就这样泡汤了!完了,芭比Q了,今天没带身份证啊!警察叔叔会不会带我进局子走一趟啊?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还好我行得正、坐得端,啊,不对,还好互联网科技发达,报个身份证号,又拿出手机里拍的身份证照,才终于过关。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身份证是很重要的。买机票车票、坐高铁飞机、住酒店民宿、办银行卡信用卡、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等等等等,都是需要出示身份证滴。于是良辰一边嗦着奶茶,一边思考:既然现在身份证的需求如此广泛,没有身份证简直是寸步难行。那么古代呢?古人有没有身份证,他们如何证明“我就是我”?
良辰回去一查,别说,还真有,而且还各式各样,五花八门。
(等等,我还是没想明白,那个警察为什么要当街查我身份证?难不成,他是听我节目的书友一个?趁机确认一下眼前这位英俊不凡气宇轩昂的帅小伙就是著名的说书人良辰周?)
闲话不多说,咱们赶紧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代的身份证长啥样。
故事要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说起……
那日,半夜时分,月黑风高,两人两马来到一家客栈前。只听随从对主人说:“大人,这儿有家客栈,不如在此休息一晚?”主人下马答道:“也好,总算到了边境,出了秦国地界,我们便可逃出生天。莫要害怕,凭我的才智,不日即可东山再起。”随从听闻此言,精神备受鼓舞,连连点头。
随从上前,扣了几下门环。不一会儿,店家披了长衫,举着蜡烛走了出来,边打哈欠边问:“二位客官可是要住宿?请出示照身帖。”
随从连忙回头看了主人一眼。主人开口道:“大哥,我们出来得急,未曾随身携带照身帖,可否通融一下?”
听到这,本来还睡眼朦胧的店家,突然脸色大变,厉声道:“什么?没有照身帖还想住店?你们存心害我不成?商君有令:住店的客人不带证件,店主与客人都要遭受刑罚!走走走,你们赶紧走,否则我报官啦!”
主仆二人无奈,只好牵着马离开了。那随从像霜打了的茄子,从喉咙里挤出一点声音:“大人,现在没人敢收留我们了!”主人凄惨一笑:“唉!没想到啊没想到,我竟栽在自己设置的律法之上!”说罢,他苦笑起来,脸上露出复杂难辨的神情。
说来也巧,这位凄惨一笑主人不是别人,正是制定这条法令的商鞅本尊。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著名的“商鞅变法”的策划者与发动者。商鞅变法的内容,咱们在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全新的人口与户籍制度。这是政府向民众征税、服役的基本依据。
与此同时,商鞅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身份证,也就是前文故事中所说的“照身帖”。强调一下,商鞅被拒绝入住,这个故事是真的,它原原本本记载于《史记》之中;但在《史记》的原文中,店主要求出示的只是“验”,也就是身份证明。
那么问题来了,“照身帖”这个名字,又是从哪来的?其实吧,这是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在小说《东周列国志》里杜撰的。不过由于这个名称流传甚广,咱们干脆也就这么称呼得了。
这个初代身份证到底是啥样的呢?后人想象出它的大概样子:把一块竹板或者木板打磨光滑,上面写着持有者的姓名、职业、头像、籍贯等信息,由官方统一发放。出行的时候,过路、住店都要用到。
当时,商鞅为了让变法有效实行,就颁布了严刑峻法,所以,那个店家因为害怕犯法,才会拒绝他入住。你看,商鞅制定了法律,却又受限于此,这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叫“作法自毙”。
不过细细看来,“照身帖”更像是一种出行的凭证,而不是我们理解的、现代意义上的人手一个的身份证。因为政府想要掌握百姓的信息,进行收税、服役,只要通过户籍册就行了。再说了,古代中国主要是农业社会,农民一般是不会离开自己的田地的,人口流动性不大,人手一个身份证,反而没有太大意义。
想想也是,古代百姓那么苦,大部分都毫无身份可言,要啥身份证呢,是吧?可是,对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来说呢?那就不一样了。
没错,在古代,如果是个官员,身份凭证那就是很有必要的。
假如你穿越到唐朝,正赶上入宫上朝,官员们都非常有秩序地排队进宫,你发现这正是一睹皇帝龙颜的大好机会。于是你兴奋无比,正在头脑风暴,思索着怎样才能毫无破绽地插队混进去……
且慢,良辰我必须要劝退你!虽然不知道你从哪儿弄了一身官服,穿上也挺像那么回事儿,但你缺了一样关键的物件儿——鱼符,金鱼的鱼,符号的符。
没有鱼符却想擅闯皇宫,以为宫门口站着的侍卫都是摆pose的吗?像你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要是被抓住、然后分分钟掉脑袋的。想要进宫面圣,上朝打卡,得有鱼符傍身才有资格,走吧走吧,这事儿就别想了。
您问鱼符是啥?鱼符是隋朝时出现一种新型的身份证明,使用者仅限于官员。那么鱼符长啥样呢?害,鱼符鱼符,就是像一条鱼嘛。
鱼符的外观就是鱼的形状,结构上分左、右两半。左符放在内庭作为“底根”,右符则由持有人随身携带,合在一起,就可以作为身份证明。按《新唐书》的说法,“随身鱼符,以明贵贱,应召命”。在唐朝,假如您拥有这种身份证,那您还真是“有身份的人”。
这种身份凭证,在制作工艺上,还与时俱进,大概也是和咱们今天的身份证一样,讲究一个防伪。唐高宗时期为增强鱼符的保密性及装饰性,为其配备了相对应等级的袋子,并按照品级装饰着金银铜,这种袋子就被称为“鱼袋”。到了武则天在位期间,改成了龟符和龟袋,因为龟寓意的是长寿,也算是很吉利了。
宋朝延续唐朝的鱼袋制度。这时的鱼袋里已经没有了鱼符,它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来彰显官员们的身份地位与等级。但从本质上来说,它还是一种袋子,就像爱马仕和地摊上十几块的包一样,都是包包,都是拿来装东西的,不装鱼符的话,空着多浪费啊。
巧了,当时的官员们也是这样想的,他们会将鱼袋充分利用。怎么个利用法?稍稍动下脑,鱼袋变钱包。往空着的鱼袋里装点碎金子碎银子,在进宫时偷偷打点在宫里做事的人,“日后若有事,好行个方便”。对于这种聪明的做法,宫里当差的人自然认为是极好的,纷纷竖起大拇指说:“赞赞赞!”
到了明朝,鱼袋便不再沿用,身份证明改用“牙牌”。
牙牌呢,是一种比较轻薄的小片儿,上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属单位等信息。用以制作牙牌的材质不局限于一两种,有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其形状跟现在的名片类似,便于携带是它的一大优点。
明朝人记载说:“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意思是但凡在府内出入的人,无论何种身份,都得带着牙牌。《水浒传》里面也有类似的记载:梁山好汉柴进混进皇宫大内,靠的就是“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上有小小金牌一个,凿着‘与民同乐’四字”。这些都是身份证明。
清朝依然延续了明朝的“牙牌”制度。略有不同的是,在清朝,这种身份证被称为“腰牌”。
另外,清代的身份证明还解锁了前几个朝代所未有的新姿势。比如,很多人爱看《甄嬛传》、《延禧攻略》:皇帝中意哪个妃子,就将其“牌”翻过来,以此选择侍寝之人。这就是我们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翻牌子”。因为翻的牌子上方是绿色的,所以被翻的牌子叫做“绿头牌”。可以说,绿头牌相当于清朝妃子们的“身份证”。
事实上,“绿头牌”在清朝可不是仅仅只有这一种作用,皇帝召见大臣也可以用绿头牌。
清朝“铁帽子王”昭梿热衷于著述,在他的名作《啸亭杂录》中,有着这样的一段文字:“凡召见、引见等名次,皆用粉牌书名,雁行以进;王、贝勒用红头牌,公以下皆用绿头牌,缮写姓名、籍贯及入仕年岁、出师勋绩诸事,以便上之观览焉。”意思是皇帝每次召见王公大臣有一定的次序,其方式是用粉牌写上大臣名字进奉,王公贝勒用红头牌,公以下用绿头牌,牌上写着姓名籍贯及当官年岁、政绩功绩等事,以便皇帝御览。
这段记录中的“红头牌”,与“绿头牌”功能是一样的,其红绿两个颜色主要用于区分觐见皇帝之人的身份与等级地位。
总之,这些身份证是普通老百姓望尘莫及的,只有权贵、官员们才能拥有,可以称之为“贵族版高级身份证”了。
说了这么多不同的身份凭证,可以发现这些“身份证”总体是向着更方便携带发展的,这点很赞。但你们有没有发现,跟现代身份证比起来,这些身份凭证都存在一点不足:有被伪造的风险。
无论是鱼符,还是牙牌,跟现代身份证的印刷、数字防伪技术相比,都是非常容易伪造的。即使古代没有人用他人身份证贷款,也没有办法办理、盗刷信用卡,但身份被冒用的后果,想想也是挺严重的。
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虽然条件有限,但古人也会使用一些防伪手段,比如前面提过的唐宋时期的鱼袋和龟袋。
唐高宗在位时,曾一度为鱼符能被伪造而伤透了脑筋。所以后来配备鱼袋,除了装饰,也有区分身份等级的作用。武则天的龟袋沿用这一规定:三品以上才能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只能用铜饰。
咱们今天还经常用一个词来形容女生的优质结婚对象,那就是“金龟婿”。这词儿就是从龟袋这里来的。如此看来,这金龟婿至少得是官至三品及以上的朝廷大员了,也确实算是人类高质量男性了。
这些措施提高了伪造的难度,算是个防伪的好办法。
明清时期的牙牌、腰牌,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属单位等信息,这样的“身份证”更轻薄,便于携带,但是伪造起来也更简单。因此,为了震慑那些冒用身份证的人,往往还会在牌上特别注明伪造、出借或冒用的严重后果。比如出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块明代铜牌,上面就刻着“借者与借予者同罪”。
清朝高级点的腰牌上,竟然还把持牌人的面部特征也写清楚,提高了冒用身份的难度。比如京剧巨咖谭鑫培,谭天王曾有一次应召到宫中唱戏,进宫时所用的腰牌上面就刻着:“谭鑫培,五十一岁,面黄无须。”
虽然这种腰牌与现代意义上的身份证区别很大,更像是一种出入证,但毕竟也属于证明身份的牌子,咱们姑且把它当成身份证来说吧。
用上此种“面部识别技术”,腰牌如若丢失,他人也没法“解锁”,自然就没法冒用。虽然影像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但通过此种防伪手段,至少能减少一些盗用身份的案件。
古代的身份凭证如此多种多样,竟然还有相应的防伪手段,再一次让良辰我感受到老祖宗们的智慧,成功地引起了我的兴趣,看来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各大博物馆参观下,见一见实物。
好了,关于身份证,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期待着下期节目再与各位共同探讨交流,共度美好时光。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金一池,编剧,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两千多年前,著名的变法人士商鞅,遭遇政党清算,仓皇出逃,却因为没有携带照身帖,被客栈拒之门外……商鞅凄凉一笑,想不到竟会栽在自己发明的身份凭证上……
除了照身帖,各个朝代还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身份凭证。唐代的鱼符、龟符,宋代的鱼袋,明代的牙牌,还有清代的腰牌。比如清宫剧中常见的“翻牌子”场景,翻的牌子是“绿头牌”,就相当于清朝妃子们的“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