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用商人交的税,救国家的急
-
话说汉文帝、汉景帝,充分利用了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不光种地的老百姓高兴,国家也很高兴,为啥呢?因为国库里的钱多到用不完了。这还真不是我胡说,据说,汉景帝时候,国库里的铜钱因为太久没被扒拉了,加上那时候又没啥抽风换气防潮技术,钱就静静地躺在库房没人来动一下,最后闲的都生出了铜绿,串钱的绳子也烂了。这种幸福的烦恼搁谁家谁高兴。可是,三代人啊,吕后、文帝、景帝,大汉皇室三代人节约出来的这么个大好国库,到了汉武帝这个败家子手里,一点一点地整的精光光。
那么,那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是怎么把家底儿败光的呢?
话说汉武帝上位六年以后,主张继续无为而治的太皇太后去世了,他这才开始真正意义地“君临天下”,野心勃勃地想做一代雄主。往北,他反击匈奴;往南,他讨伐滇越;向西,他远征大宛;向东,他吞并朝鲜。这一场场的战争,一年年的打,打的是仗,烧的是钱。
很快,国库被打空了见底了。
要是再不想办法搞钱,军队就要发不出工资了,公务员要欠薪了,政府就要停摆了。为了快速“搂钱”,汉武帝先是仿照春秋时期的管仲,把盐铁给官营了,然后又让自己从小的伴读、商人之子桑弘羊,赶紧想招,出台经济政策,提高财政收入。
您还别说,汉武帝搞钱真是一把好手,这不,桑弘羊就出了一招重组商业税。
所谓的商业税,就是对商业活动进行征税。在两千年前,想收点商业税可不像收农业税那么容易。为什么?农业的土地是固定的,农业的人口一般是不流动的,可是商人和货物,却是经常在流动,想要统计、收税就比较困难。所以,虽然早在《周礼》里头,就有说到“关市之赋”,可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的观点还是“关市不征”,也就是不收商业税。当时,七国当中,只有秦国会对买卖的商品货物收税。
而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以后,重农抑商,也想下定决心对商人课重税,要“重税租以困辱之”。可在他死了以后,他的一些商业税措施很快就被废除了。那么现在,汉武帝缺钱,收割谁好呢?不用说,谁有钱收割谁。搂钱的目标瞄准了商业,关键是,他会怎么做呢?除了继续收一般的市肆租税,也就是店铺的营业税,他还想了一招,“算缗”。
所谓“缗”,就是穿铜钱用的绳子。一缗,就是一千枚铜钱串成一串,也就是一千钱。所以,算缗算缗,就是算一算有钱人的资产有多少。算资产干什么?收税啊,收财产税。咱们今天,基本上没有什么财产税,只有买卖不动产时要交的那个契税,还有目前范围还很有限的房地产税。为什么呢?因为财产税,本质上是一种“双重征税”。
为什么这么说?我跟您算一算。你想想,咱们的房子,咱们银行里的存款,这些个人财产是怎么来的?是咱们赚来的收入,积累起来的,对不对?那你再想想,这些收入进到咱们腰包之前,是不是都已经交过一轮个人所得税了?那如果再对咱们这些财产进行征税,可不就是被收了两次税吗?
同样的道理,西汉的商人们也觉得,啥?你要收我的财产税?那不是对我收两次税?这怎么行?还有没有天理了?可是,人家汉武帝是谁?一代雄主。雄主的眼睛里装满了天下,他说的话就是天理。你不想算缗也得算。
就这样,商人的财产,税率6%,每二千钱就要交120钱的税。这啥概念呢?就好比是你家有一套市值1000万的房子,汉武帝说你得交60万的财产税。就问你怕不怕。而且,不光是入了市籍、取得营业执照的正牌商人,没有执照但是也在通过商业活动赚钱的人,一样要交这个税。而如果是木匠啊这些做手工业的人呢?税率减半成3%,每四千钱交120钱的税。除此之外,汉武帝还规定,民间如果有人拥有车啊船啊之类的交通工具,也要缴纳120钱的财产税,有点类似咱们今天的车船税。如果拥有人是商人,那车船税加倍。
可是,政策归政策,执行归执行。这些税收政策出台以后,商人们都不拿它当回事儿:想收我的财产税?我哪来的财产啊,我没有财产。不信?不信你来找找看呗。那房子又不是我的,那游艇也不是我的,银行存款?没有的,我个人名下一毛钱资产都没有。
面对这种下有对策,高高在上的汉武帝会怎么办呢?
-
- 2.树立正面典型,鼓励财产申报
- 3.开展税收大检查,打击偷漏税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梅,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士,北京大学法律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与税收不可避免。”但是,人的本性就是不信邪。在长久的历史上,总有人千方百计地追求长生,也总有人想要规避、甚至逃避税收。想知道你都交了哪些税吗?想知道法制咖们到底是怎么逃税的吗?想知道古今中外,“税收”二字酝酿出了多少趣事和丑闻吗?尽在路上读书《税收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