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多出熊孩子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还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良辰今天就要再补上那么一句,“少年多出熊孩子”。
提起熊孩子,估计不少当爹当妈的听众朋友,有着极其强烈的共鸣。现代的熊孩子啊,跟二哈一样精通拆家,那是基本技能,实则上知天文能掏鸟蛋,下知地理能碎玻璃,中间还能二十四小时超长待机,发不发疯全看心情,随机掉落各种惊喜大礼包……
您看这打南边儿来了个粉嘟嘟、水莹莹的小公举,手里攥着一支又一支口红不松手,什么迪奥纪梵希阿玛尼雅诗兰黛,在她眼里都只有一个用途:画画的蜡笔。当她折断口红在纸上涂涂画画,释放自己的灵感,你忍心打断吗?你能忍住不暴揍她一顿吗?
打北边儿来了个阳光帅气、意气风发的小王子,手里拿着个小钳子,是东敲敲、西碰碰,是这也拆,那也拆,100寸超豪华液晶大电视,拆!双开门超大容量冰箱,拆!超舒适陶瓷虹吸式抽水马桶,拆!爸妈有苦说不出,双双抱着蜷缩在角落,此时的BGM是“我不应该在房里,我应该在房顶”。
每个成年人一周总有那么七天想要毁灭地球,而一个有孩子的成年人大概一月总有那么三十天想暴揍熊孩子。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你面对自己因怒火而逐渐稀疏的头顶和日渐增多的皱纹,一遍遍地安慰自己:亲生的亲生的,不能以大欺小,不能打不能打……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家的娃太皮了,觉得这是你见过的最熊的孩子?其实吧,就调皮捣蛋的功力来说,古代的熊孩子完全不输。或许看完听完古代熊孩子的故事,你会发现原来现代的小孩拆个家,其实已经很乖了。
熊孩子的一大特点就是调皮捣蛋爱闯祸,古往今来,不论哪个朝代哪个国家哪方水土哪块儿地皮上,熊孩子都是一样的“熊”。
《宋史》中有记载过一段熊孩子的“犯罪过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翻译过来就是一群小孩在院子里玩,偏偏就有个熊孩子想要去看看这缸里长啥样,一下没站稳,“扑通”掉缸里了,接着就上演了某个小伙伴灵机一动,怒砸水缸救熊孩子的故事。这个桥段是不是太熟悉了,yes,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了缸,救了熊孩子,从此暴得大名。那么问题来了,这砸坏的缸谁来赔呢?是熊孩子的爹娘,还是司马光的爸妈?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吧,熊孩子的爹娘应该是不好意思让别人掏钱的。
赔钱还算好的了,钱财乃身外之物,何况一口缸也没多少钱。只不过这熊孩子,玩就玩吧,差点把命玩没了,要不是有个机智的、关键反应还迅速、下手也特别快的司马光,他早就见阎王爷去了,皮也要有个限度吧。
同样是面对熊孩子,大诗人杜甫的感觉可就没那么好了。
在我们语文课上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就表达了自己对熊孩子们深深的无力感:“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你们这群小破孩儿,我该拿你们怎么办!如果我有罪,请让上天来惩罚我,而不是派几个熊孩子欺负我又老又弱,公然把我的茅草给抱走了。
有人可能就说了,小孩子不就是抱你几捧茅草,他能抱多少,再说几堆茅草又不值什么钱,你可是大诗人杜甫啊,就不能大度一点啊?
呃,这个朋友,你这话说的就不太对了。你怎么就知道熊孩子们抱不走多少呢?你怎么就知道这几堆茅草对杜甫来说不值钱呢?
杜甫是大诗人不假,但他生前并不出名,做官也没做的多好,一直都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可以说是赤贫,那套茅屋还是朋友出钱帮他修的。
熊孩子抱走了茅草,后果很严重。杜老先生在这首诗中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让他不由得发出了那句著名的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如今的熊孩子,正在为一千多年前辈们的所作所为买单。他们需要全文背诵杜甫的这首既长还拗口的诗,还要全文默写。此情此景,我不禁想替杜甫老爷子说一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
熊孩子偷了杜甫的茅草,给他造成很大的精神损伤,不过这种段位的熊孩子,在曹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为什么突然说到曹操呢?你以为他只是一个狡猾的政治家?老谋深算的阴谋家?胸怀大志的文学家?非也非也,其实,曹老板小时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腹黑熊孩子。
史书上记载,曹老板少时机警过人,喜欢飞鹰走狗,喜欢围猎比武,不拘礼俗,放荡不羁,换句话说就是无法无天的熊孩子。他曾经伙同小伙伴袁绍一起,劫走了人家的新娘子。
曹老板的叔父觉得这娃儿再这么下去,必然是完蛋,便向曹操的父亲告状,为了不再受到父亲的训斥,曹老板决定报复他的叔父。乖乖,这小孩儿还挺记仇,惹不得、惹不得。
这不,有一天曹老板看到叔父大老远走过来,他就化身影帝,马上倒地,口吐白沫,叔父见状就立刻告诉了曹操他爹。等到他爹慌忙跑过来,曹老板却安然无恙,一副没事人的样子。他爹大惊,就问曹老板:你的病好了吗?
曹老板答道:我根本就没病啊,可能是叔父不喜欢我,所以他才这么诅咒我吧。至此,“曹小白莲”的复仇大计完成,他爹再也不信兄弟的话了,曹老板后来变得是更熊了。此处求叔父的心理阴影面积,谁家有这么个“演技爆表的小白莲”都得天翻地覆,口吐十升老血。
不怕熊孩子上房揭瓦,就怕熊孩子有文化。曹操这一手瞒天过海、颠倒黑白用得妙哇!谁都不服就服我曹老板,无风起浪,平地起波澜,好大一朵白莲!
前面咱说的几个熊孩子,顶多就是调皮了点,除了让杜老爷子冷了一宿,也没有造成特别大的伤害,属于教育教育就完事了的那种。但接下来要说的几位,就开始坑爹了。
第一位是著名的“钱氏败家小公主”——明末清初大学者兼汉奸兼抗清带头人钱谦益的小女儿。钱谦益的故事,想了解的话可以去听《明朝那些事儿》之番外篇,此处不展开了,来说他家丫头。
这姑娘可不是一般的虎,钱谦益对小女儿也是万分宠爱,几乎是有求必应,应着应着这不就应出事儿了嘛。
说的是啊,有一个初冬的晚上,这位小公主呢,拉着奶妈就往孩儿他爹的命根子——宝贝藏书楼上跑。这个藏书楼叫“绛云楼”,里面的藏书之多之珍贵,价值之高,不仅冠绝包邮区,甚至能跟紫禁城大内的藏书有的一比。
我们的小公主和奶妈在楼上是风风火火、嬉戏打闹、跑跑跳跳,不慎打翻了烛火,烛火点燃了废纸,废纸点燃了书,然后依次升级,最后把她爹的这个绛云楼给烧成了炭。至于楼中所藏的珍贵图书,楼都没了,别说书了。
钱谦益是个很爱惜书的人,平日里有人管他借书,他都吭吭哧哧,提心吊胆,或者找借口,其实就怕人家搞丢了、弄坏了。这下宝贝姑娘直接一把火全烧了。不过老钱也真是疼他女儿,换别的爹妈,估计要吊起来打了,但老钱只是对着冲天大火感慨:火能烧掉屋里的书,却烧不掉我肚子里的!
不过他的内心也肯定在滴血了,只能借这种话安慰自己。钱谦益是史学大佬,他晚年的一大梦想就是私人修撰《明史》。这下资料烧没了,他也没法写了。
同样坑爹的,还有汉景帝刘启,这位也是个非常能惹事儿的。
汉景帝刘启十岁出头,还在当太子的时候,某一天,他正和进京朝见天子的吴国太子一起喝酒和下棋。这吴国太子也是个娇生惯养的主儿,再加上两人都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下棋的时候互不相让,吵起来了。这让刘启很是恼火,一气之下拿起棋盘猛砸吴国太子,就这么把他给砸死了。
瞧瞧这都什么事,下个棋却给他老子汉文帝找了不小的麻烦。汉文帝本来安排这两孩子一起玩,就是跟吴王刘濞拉拉关系,结果没想到儿子关系没拉好,还把人给打死了,闯了大祸,他也急了。
不过汉文帝护短,一命偿一命是绝对不可能的,重罚儿子也舍不得,他只是把吴国太子的尸体送回了吴国,道个歉得了。
刘濞见好端端的儿子惨死长安,走着过去,躺着回来,自然是怒火中烧。于是他又把儿子的尸体送回了长安:“都是姓刘的一家人,我儿子死在长安,那就要安葬在长安!何必送回来呢?”此外,为表示抗议,他还“称病不朝”,罢工了。
从此,吴王反叛之心大盛,等到了汉景帝上台,便最终演化成为著名的“七国之乱”。
熊孩子坑别人、坑爹也就算了,第三大特征,也是最厉害的,那就是“狠起来连自己都坑”的。这类熊孩子算是把“熊”演绎到了极致,大多没什么好下场。
比如我们要说的熊孩子之王,宋前废帝刘子业。
这里的宋不是宋朝,而是南朝宋。三国之后是两晋,两晋之后是南朝。南朝宋齐梁陈,第一个国家就是南朝宋,因为皇帝姓刘,史称“刘宋”。刘子业就是刘宋的第六个皇帝。
前几年有部电视剧叫《凤囚凰》,里面的熊孩子刘子业真是惊掉了良辰的眼珠子。刘子业继位时年仅17岁,在今天还没参加高考。但正所谓有志不在年高,刘子业疯起来,一般人也只能自叹弗如,他不仅残忍跋扈,还有乱伦戏码,与自己的姐姐同吃同住,强霸自己的姑母,把自己的叔父们当作猪一样对待。
《凤囚凰》的评分并不高,对于刘子业的描写也不完全符合事实——咱的意思是,历史上的刘子业比电视剧里的还夸张。
刘子业看上去没有正常人的感情,比方说,对直系亲属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刘子业去太庙里瞻仰先祖,看到祖父宋文帝刘义隆的画像说:“他皇帝当得不错,只可惜被儿子砍了脑袋。”众人都傻了,哪里敢接话。
随后他看到父亲孝武帝刘骏的画像时说:“他是大酒糟鼻子,这画上怎么没了?”说罢,立即叫人重画。孩子,你这么皮,你爹的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
刘子业对母亲比对父亲更为糟糕。太后病重,希望见儿子一面,刘子业明确表示拒绝:“病人的房间多鬼,我才不去!”太后得知后气得大骂:“拿刀来,把我的肚子剖开,看看我是怎么生出来这么一个混账东西的!”
几天后太后就去世了,估计是被活宝儿子给气死的。
刘子业对父母尚且如此,后来他跟姐姐乱伦(就是《凤囚凰》中关晓彤演的山阴公主),又跟姑姑乱伦,还想把她立为皇后,并为此杀死姑父,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此人对于亲情是相当淡漠的。他对于女性亲属,都是用最令人作呕的侮辱,比如让左右侍从当众强暴所有的王妃和公主。
而对于自己的叔叔们,刘子业的所作所为更是令人发指了。
由于害怕几个叔父在外作乱,刘子业便将叔叔们调入京城,囚禁在大殿之中,自己看着。其中的三个叔父因为长得胖,被他装在竹笼子里,先称重,再起外号,怎么难听怎么来,分别叫做“猪王”“杀王”“贼王”。
这还不够,据《太平御览》的记载,刘子业在殿中挖了一个坑,里面填满泥水,扒了叔叔“猪王”刘彧的衣服,放入坑内,还在坑旁放了一个木槽,槽里装着食物,逼迫他像猪一样吃食。这种事恐怕也就刘子业想得出来。
刘子业对亲人都如此不客气,对待大臣肯定更加心狠手辣。比如他曾把父亲安排的顾命大臣刘义恭诛杀,分解,剖开胃肠,挖出眼珠,浸泡在蜜里,做成了“鬼目粽”,太残忍了,我不念了。
因为过于残暴,刘子业在位才一年半,就被人刺杀。虽然这是弑君行为,但确实是为人间除害。对于这个结果,我只能说:干得漂亮!
刘子业被称为前废帝,因为后面还有个后废帝。此人叫刘昱,死时年仅15岁。
刘昱是个标准的疯子,他有一个爱好,那就是随便穿几件衣服,带着一群人外出闲逛,晚上能睡小旅馆,或者干脆躺在路边,他都无所谓。作为一个皇帝热衷于四处游荡,很奇特,如果只是游山玩水,那也就罢了,但刘昱还要杀人,上了瘾似的,一天不杀人,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喜欢杀人,这……良辰实在也想不出什么词来形容了。
刘昱和他的随从出宫时,手里都拿着武器,看见路上的行人,抬手就杀,没有理由,全凭心情。百姓都害怕极了,只要听说刘昱来了,全躲在屋里,商店也立刻关门大吉,搞自我隔离。说起来隔离是一种损失,但是丢了性命,损失可就大了。
因为太过残暴,刘昱被自己的随从杀死。死的时候众人山呼万岁,仿佛是世界上少了个恶魔。
从这两个少年皇帝的下场来看,果然“熊孩子”狠起来连自己都坑。当然,这里的“熊孩子”一词,需要打个引号了,这种“变态”的少年,说他们是熊孩子,估计你们都要说辱熊孩子了。
为什么会出现刘子业、刘昱这种疯狂的熊孩子呢?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的权力太大了,无法无天,又没有得到正确恰当的管教,才造就了这些恶魔。而今天的熊孩子,很大程度上也是惯出来的,跟家长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大家都说,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嘛。
那么,对于反击和制服熊孩子,有什么妙招吗?什么?你问我有什么妙招?不好意思,篇幅有限,若想得知,那是另外的价钱~本期节目就说到这啦,我们下次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奇遇,喜欢探求,喜欢想象的文科生。想把千门万户的奇遇写给你,想把天马行空的奇遇写给你,更想把内心细腻的奇遇写给你。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古往今来,不论哪个朝代哪方水土哪块儿地皮上,熊孩子都是一样的“熊”。比如曹操小时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他曾经和小伙伴袁绍一起劫走了人家的新娘子,他化身影帝,颠倒黑白,只为报复告状的叔父。
古代的熊孩子太多,要说最“熊”的一个是谁,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申请出战。他只是个孩子啊,千万不要放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