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资本主义可乐到社会主义汽水
-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但战争还有结束的一天,商场却是永无和平可言。欢迎走进今天的《商战风云》。
上回书说到,起源于保健品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借着美国20世纪的国运起那是几度沉浮,经过几轮商战,终于,两大品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分庭抗礼的局面。到了那会儿,两家都已经是行业老大老二了,思想觉悟突然整齐划一了——咱就别为了美国国内这一亩三分地争得头破血流了,有本事,咱去外面打去?外面的世界才是星辰大海,偌大一个全球市场等着咱去征服呢。
就这样,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掀开了进军全世界的商战大幕。
首先面对的第一个巨大市场,就是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其实,可口可乐早在1927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当时可口可乐来中国的理由很简单: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有不少美国人,漂洋过来来了中国,那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可乐。咱中国人,到哪儿都得吃点饺子米饭才得劲儿。这美国人在上海的租界住久了,就特别馋一杯家乡的快乐水?
英国的屈臣氏公司,最先发现了这个商机。屈臣氏原本是靠药房起家,和早期的可口可乐专业对口,它就找到可口可乐,买了授权,在上海建了第一条生产线。这么好的发财机会,哪能不抓住呢?很多外商也有样学样,纷纷跟进。像什么英国的山海关公司、德国的崂山公司等等,都在天津、青岛等地建了生产线。敲黑板了、画重点,请记住这些生产线,建国以后,咱们是有用的。
说回可口可乐。厂子建起来了,生产线也搞好了,可乐有了,总不能只卖给美国人吧?毕竟,上海滩也有不少绅士名媛,非常向往西方生活方式,而且个个不差钱,不赚白不赚呐。
可是吧,等可口可乐在上海开卖后,那叫一个大出意料之外。那位说不对啊,不应该一出场就大卖特卖吗?原来,也不知是哪路高人,给它来了个神翻译,可口可乐,被中国人叫成了“蝌蚪啃蜡”。蝌蚪,小蝌蚪找妈妈那个小蝌蚪,黑黢黢的,啃蜡,听起来就是味同嚼蜡。再配上那神秘的、中药一样的棕褐色,看得人连隔夜饭都要吐出来了,那销量能好吗?
可当时在上海捣鼓可口可乐的那帮老外,他们不懂啊,想不明白,奇了怪:我们的可口可乐到哪儿都受欢迎,怎么在中国,销量就是上不去?过了很久很久,终于回过神了,谁啊,给翻译了这么一难听的中文名字。赶紧的,赶紧做品牌形象公关,给我登报纸,有奖征名。于是呢,这才有了又顺口又喜庆的符合中国人喜好的中文名:“可口可乐”。
好名字有了,还得有形象代言人,这不,当时的顶流女星阮玲玉,亲自代言,很快,可口可乐火爆了整个上海滩。谁家吃饭的时候,桌上要是摆着一瓶可口可乐,那可是有面子着呢。
好啦,往事都如烟消云散,一转眼,新中国成立。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要扫除资本主义的遗毒,可口可乐自然也成了资本主义奢靡生活的代表之一。在广大老百姓的纷纷抵制之下,可口可乐和殖民者一起退出了中国。
但是,“甜的、汽的、凉的”,这是全人类都爱的口味。资本主义国家的老百姓喜欢喝汽水,社会主义国家的老百姓也爱喝。虽然可口可乐被赶出了中国了,但可口可乐留下的那些厂房设备可还在呢。天津的山海关、武汉的汉口二厂、青岛的崂山,这些曾经分属各国殖民者的厂牌,全部被收归国有。而屈臣氏曾经在上海罐装可乐的生产线,被拆运到了北京,成了后来“北冰洋”汽水的生产线之一。您道咱国产汽水“八大厂”的格局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
咱中国人啊,学东西特快,拿着生产线,不出几年就玩得贼溜。各厂都研发了自己的果味汽水,特别是橙子味和柠檬味的,冰凉凉、甜丝丝,清爽了劳动人民火热的心。与此同时,也有一帮食品研发人员开始琢磨着研发咱“中国人自己的可乐”。
1953年,青岛崂山汽水厂率先推出了“崂山可乐”。您还别说,这可乐挺厉害,配方完全自主原创,内含多味中草药,据说是又甜美又养生。到了1980年,重庆的“天府可乐”也横空出世,同样是加入了各类中草药,口感清甜、有淡淡的药味,中国风浓郁。
这是国产汽水的黄金时代:有先进的技术、有朴实的口感、有稳定的市场。看起来岁月就要这么静好下去。只不过,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起,老牌帝王可口可乐卷土重来。而且这次,紧随其后的还有第一顺位继承人,百事可乐同志。
-
- 2.领先一步,敲开中国市场大门
- 3.可口可乐栽树,百事可乐乘凉
- 4.水淹七军,联合绞杀国产汽水
- 5.差异化竞争,一致对“外”
- 6.无糖!健康?可乐行业挑战者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Sue,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但战争还有结束的一天,商场却是永无和平可言。有时,它是和平友好的切磋互动;有时,它是暗流汹涌的阴谋诡计。
商战,看似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实则是息息相关。它是两个或者多个企业之间的较量和角力,但战利品却是你我的钱包或者注意力,而战败后,为飞流直下的股价牺牲的,也还是广大的投资人。
《商战风云》系列,为您讲述近几十年来,中外著名企业之间的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