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为了“学区房”,他认兄为父,留下千古笑柄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还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打豆豆。
我们之前做过一期节目,讲到了中国人千年的难言之隐“房事”,哎,各位没听过的小伙伴们,可别着急举报良辰我搞颜色,我说的是古人买房,以及古代房地产的那些事儿。今儿个的专场,我们就来讲讲房地产市场的衍生物,学区房。
都说房产热,那学区房更热,估计不少小伙伴一听就来劲了,想拉着良辰去看他们的学区房:嗨!你看看这破房子,八十年代的,卖这么贵!可不就是它学区好嘛!
学区房能火爆,是因为它踩着房价与子女教育两大痛点与刚需;因此,它给广大父母带来的焦虑,不是1+1=2的双倍,而是呈指数级爆炸。学区房对当代父母到底有多痛呢?打个比方,如果说高房价是一剂避孕猛药,那学区房就相当于绝育手术,那是吓得你分分钟不敢生孩子,甚至都想把孩子塞回肚子里。
如果你是单身人士或者丁克家庭,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那退一步,选个便宜点的郊区房,虽然每日通勤3-4小时,起得早睡得迟,着实令人崩溃,但至少还能咬咬牙,坚持坚持;但如果你荣升为养娃一族,那你买房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居住的问题,还要考虑孩子教育的问题。
当爹妈的,哪个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不想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呢?谁希望自己的娃比别家差呢?大家嘴上都说着“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心里面羡慕的不得了,也希望别人这样称呼自己的娃。
但是,一座城市的优质学校就那么几所,名额有限,报名的娃娃又那么多,该怎么分配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区房”便应运而生。
可能还有听众朋友不太清楚“学区”到底是个什么东东。所谓“学区”,就是由教育部门或者由学校自主招生时,按地域划分一定的招生范围。某某学校接收该范围内的学生享受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简单来说,你居住的小区被划进了某个学校的招生范围,你的娃娃就可以去那里入学。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从理论上说,学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适龄入学儿童,让娃娃们都能进入学校,享受义务教育。听到这您可能要说了,既然人人都有学上,那还有什么学区房?抱歉,就像前面说的,学校既有优秀的,也有相对较差的,只有那些可以就读重点学校的学区,才配得上“学区房”三个字。
学区房有多重要?它往往关系着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的入场券,相当于你家娃的半只脚踏入名牌高中乃至名牌大学!想想是不是有点小激动?
所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少父母砸锅卖铁,掏空六个钱包,甚至三代积蓄,连娃娃的压岁钱都算上,也要买“学区房”。房产商、二手中介则抓住父母的这种心理,争相炒房,哄抬房价,于是出现了各种“天价学区房”。
有的学区房比较新,交通便利,住的舒心,贵一点也就认了。要命的是老城区的一些学区房,位于老旧的居民区,楼房密集,环境恶劣,房龄久,面积小,墙面肮脏,屋子破旧,装修基本没有,经常漏水,电线老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破小。
可能有人要问了,这样的房子谁会去买呀?
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大有人在,甚至还特别抢手。北京40万一平米的老破小,带上好的学区,分分钟被人秒杀!那手速,就跟你在直播间激情下单差不多。
广州越秀区20平米乃至10平米的“学区房”,也有疯狂的宝妈宝爸们去抢购,而且越小越好卖——因为买家买这个房子,只为了落户和上学。房子越小,意味着花的钱就越少,相对也就更受欢迎。
这样的小房子,别说二胎三胎,连一家三口都住不下。因此有人拿去放租,以租养贷;有人干脆就丢在那里,不管不问。等孩子上完学,这个房子就完成了它的使命,被主人挂上中介,等待下一个接盘侠。
“学区房”是现代的新概念,它产生的时间可能也就十几二十年,但是“学区房”的观念,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这便是古代鸡娃名人——孟子的老妈,孟母。
说到孟子啊,一个地位仅次于孔子的男人,被称为儒家的“亚圣”。作为中国古代最顶级的思想家之一,孟子之所以能名垂千古,除去自身的努力与天赋外,不少人都会搬出他老妈的教育理念:著名典故“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大概都听过,但大概也都忘了,来来来复习一下:孟子他爹去世得早,孟母就没有再嫁,一个人拉扯着孟子艰难度日。一开始,她带着孟子住在墓地附近,估摸着这里租金便宜吧。可没过多久,她发现儿子拉上了附近的小伙伴小朋友,一起模仿大人们办丧事,那场面,大概就是古代版的“黑人抬棺”。
孟母是个教育意识极其强烈的人,认为孩子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在当时可是很少见的)。她一瞅不得了,这影响学习啊!长此以往,儿子长大后就要去搞殡葬业了!于是她牙一咬,心一横,押金不要了,退租,搬到了市中心一处靠近集市的房子。
住到集市附近后,这里人来人往,热热闹闹。影响学习不说,孟子很快又玩起了模仿游戏,他模仿那些做生意的小贩,学着如何招呼客人,如何做买卖。孟母摇摇头,掐灭了孟子的经商梦,带着孟子继续搬家。
这次,孟母搬到了一处屠宰场附近,她考察了一番,心想如果常住下去,那儿子长大后恐怕就是一个屠户,这不是她要的结果,于是继续换房。
最终,孟母找到了一个心仪的房子,位于学宫附近。学宫就是当时的公办学校,这里书声朗朗,学习氛围浓厚,出入学宫的学子和先生,个个都是文化人,说话又好听。自从搬到这里后,孟子不再成天玩耍,而是学着学堂里的学子,认真读书写字。孟母很欣慰,满意地点点头:“这才是我儿子该住的地方。”
孟母三次搬家,住了四个房子,最终选择了“学区房”,给孟子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子后来得以成才,孟母是功不可没。
有了孟子这样的名人效应,孟母的故事也成为当代学区房最好的广告。比如一些学区房的楼盘,被房产商美其名曰“孟母盘”。而“孟母三迁”的典故,也被包装成说服客户购买的话术策略,写入《房产中介培训》PPT里。现在的家长们也认同孟母的教育理念,把她奉为古代虎妈鸡娃的优秀代表,纷纷向她看齐,自发组建了“孟母鸡血群”,抱团鸡娃,分享教育心得。
孟母三迁的故事很鸡血,但有一说一,在隋唐发明科举制度之前,还没有今天这种概念的“学区房”,也就是说,房子还不具备有利于升学的功能。但这并不代表当时没有学区房,更不代表当时没有炒房客。
在隋唐之前,学区房往往与当时的KOL挂钩。买学区房的人动机很纯粹,就是为了跟着大佬混,学习更多的知识。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成都有个学霸,名字就叫张霸。7岁那年,在别的娃娃还只会玩泥巴的时候,张霸已经通晓很多人都看不懂的《春秋》了。他讲文明,懂礼貌,行孝道,风评很好,是个三好青年。大家公认他像孔子的弟子曾子一样,是个圣人,因此人送雅号“张曾子”。
张霸长大后,依旧是个学霸,博览群书,通读五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名声传遍了全国各地。当时的一些好学的年轻人,为了亲近这位博学大儒,方便向他请教学问,就从五湖四海来到成都,在张霸家附近买房住下来。这就好比你学生时代喜欢和学霸做朋友,一下课就坐到他周围的位置。
于是,张霸居住的片区就成为当时的“学区房”,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买房子,炒房的人也出现了,所以房价也水涨船高。可以说,张霸以一己之力,拉高附近的房价,堪称史上第一人。
张霸后来被朝廷征召,离开了成都,到外地做官去了。随着他的离开,这一片“学区房”就失去了价值,房价也渐渐回归正常。其实跟今天一样:一个普通小区,被分配到好的学区,价格能翻几番;有的小区被划出了学区,价格就会暴跌。
除了东汉的张霸,北宋的宋敏求也是“学区房”的带货小能手。此时科举制度已经出现,但还是架不住KOL的效应。
宋敏求家住帝都东京的春明坊,这里属于东京内城,天子脚下,贵得离谱。大致什么概念呢?他家那位置,相当于今天北京东城区的东交民巷一带,一平米十二三万,起。
你要问为什么他家能住这个地段,因为宋敏求是个官二代,他爹是个大官,也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至于宋敏求,也是家学功底深厚,一直做到了史馆修撰,负责国家史书的编修工作。
宋敏求有知识有文化,他的业余爱好也跟文化息息相关——收集书籍。这可是个烧钱的爱好,但人家有钱且不在乎。于是他把自己家变成了一个图书馆,据说藏书达三万卷,宋敏求也就成了当时最顶级的藏书家。
不过宋敏求并不满足于纯粹的收藏,而是经常亲自对书籍进行编辑校对工作。因为他本身就是干这一行的,非常专业,天下的读书人都以他家的藏书为善本。
这哥们有个好处,特别慷慨仗义,好东西就要一起分享,乐于跟别人分享他的藏书。据说,史学家刘恕在编撰《资治通鉴》时,曾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地到宋敏求家里借阅藏书,而且就住在他家,一住就是十多天。在此期间,宋敏求热情款待了他,每天好酒好菜招待,直到刘恕心满意足地离开。
据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记载,由于宋敏求居住在春明坊,“士大夫喜读书者多居其侧,以便于借置故也,当时春明宅子比他处僦直常高一倍”。啥意思呢,因为看上宋老哥家的海量藏书,不少读书人都跑到他家附近买房子,导致这春明坊一带的房价和租金都比周边的高出一倍。要我说,这些读书人也都是有钱人,还舍得花。
在这些读书人中,就有宰相王安石的影子。相关记载还是出自朱弁笔下,说王安石也搬到春明坊小区,和宋敏求做起了邻居,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王安石隔三差五就往隔壁跑,他遍览宋敏求家里所有的唐人诗集,最终编选出大部头共二十卷的《唐百家诗选》。
虽然有名人带动“学区房”房价上涨,但这不是普遍现象,因为KOL毕竟不多。直到科举制普遍实施后,“学区房”才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冒籍考试的社会问题。
要问为什么,因为各个朝代的秀才、举人的录取名额,是按照区域分配的。跟咱们现在的高考差不多,一样都是采取分省录取制,所以有些省份录取率高,有些录取率低。唐朝的柳宗元就说:“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是帝都长安的录取名额很多,其他地方不能与之相比。
到了宋朝,依据当时的科举制度,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这个很好理解,跟今天一样。可同时宋朝又搞了个莫名其妙的规定:如果考生在某某地有田产,也可以去某某地考试。
所以,如果你有幸投胎在录取率高的地方,那就举起双手鼓掌偷着乐吧。可如果你运气不好呢,也不是没有B计划,只要你移居到录取率更高的地方,买一份房产或田产,成为一名“科举移民”,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考不中了。
总的来说,要么你投胎好,要么你有钱,反正就是拼爹。
天下投胎投的准的人不少,有钱人也很多。大家都往一个地方集中,就出现了扎堆买房的现象,房产供不应求,就炒成了“学区房”,价格居高不下。
买不起房的人该怎么办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于是他们又想了个办法:冒籍,就是冒用户籍参加科举。
《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北宋庐州、也就是今天安徽合肥一考生王济,为了能在录取率较高的东京参加科考,竟认他哥为爹,留下千古笑柄。啥情况呢?原来他哥在东京有18亩田地,有了户籍,所以王济才谎称自己的哥哥是自己的亲爹。且不说这声爹是怎么叫出口的,兄弟俩是差了多少岁啊,谎称父子竟然没有第一时间被揭穿?还有啊,为了考取功名,随便认爹,也是魔怔了吧。
无独有偶,还有位“科举移民”叫章仲衡,此人是南宋时期的处州考生,处州在哪?大致位置在今天的浙江丽水市。当年处州的录取名额只有区区4人,而京城临安,也就是今天杭州,却录取100人。为了能在临安参加科考,章仲衡让父亲把自己过继给临安的一个亲戚,随便找了个爹过户,最后还给他考上了。
然而,他“冒籍”的事被同学告发,经过审查,章仲衡进士的资格被取消。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还白叫人家几天爹。
总之呢,除了这两位为了个人前程,违背长幼秩序的例子,还有不少考生为了考取功名,采用冒籍的形式分享科举资源优势,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这种现象冲击了“学区房”市场,也加剧了科举不公平。作为官府,哪能坐视不理呢?为了防止考生冒籍考试,他们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北宋官员请求宋仁宗严抓考生资格,要求只有在东京有户籍十年、且居住在此的士子,才可以在本地参加科举。宋仁宗是公认的好好先生,可能是他认为“户籍十年”的规定过于严苛,便改成七年。但不管是十年还是七年,时间都很长,这下可把很多临时抱佛脚的人给堵死了。所以别看现在五年社保买房很严苛,比比古代,算得了什么。
到了明清时期,因为钻空子的人多了,上面被虐出了经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办法也越来越严,越来越细化。《大明会典》记载,洪武十七年,朝廷规定:各府、州、县生员乡试前要“各具年甲、籍贯、三代”。清朝更绝,《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规定:“如祖父入籍二十年以上,坟、田、宅俱有的据,方许应试。”简单来说,不仅要查考生本人,还得查他的长辈,连祖上的坟都要查一查,避免出现科举游击队。
尽管历朝历代对考试资格的审查越来越严格,对“科举移民”的现象有所限制,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学区房”热的问题。为了防止“冒籍”的政策虽然在不断修改完善,但一千多年来,仍有不少考生铤而走险,顶风作案。
“学区房”的存在、房价的哄抬,自古有之,当然也是一种怪现象。说到底,它背后的问题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
南宋文学家洪迈说到:“缙绅多以耕读传家,而乡野之间读书非便,问学非便,故自村疃迁于县、自县迁于郡者多矣。”翻译一下,大概是说乡野村庄因为经费和办学条件有限等等原因,存在学堂规模小、师资力量弱、孩子读书不方便等问题。所以很多有钱人家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以便于考取科举功名,纷纷由村向县迁居,从县向郡迁居,由此形成了一条逐级向上的迁居链。
这种现象,到今天依然存在。随着行政级别的递增,师资力量往往更加强大,教育资源更加完善。大家想想自己的求学之路,你是不是在村里上小学,去镇上上中学,去市里上高中,去外省上大学?当然,有条件的人家早就搬到城里住,孩子也就是顺理成章地进入市里的重点小学,幸运的话,还有可能一路读到大学,连家乡都不用离开半步。
总之,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人们从村向县向地级市向省会一级一级地迁居,这种为了子女读书升学而迁居置业的逻辑,一千年来都没有变过。
说来也唏嘘,这不刚过完年嘛,良辰我回了一趟老家,发现村里原来的小学居然停办了,之前还听说,小学勉强开着,几个年级的小朋友,只够凑足一个班,第一排坐着1年级的小朋友,第二排坐着2年级的小朋友,第三排坐着3年级的小朋友……瞧瞧这生源,凋零得多严重。很多老师也离开了学校,也许,那句“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可能要变成现实咯。
那问题来了,这些消失的娃娃到哪去了?害,如今大伙们的钱包鼓了,有钱啦,村里的小学都看不上了,都把孩子送去镇上、市里读书了。没有了生源,这村里的小学自然就关掉咯。临走前,良辰我看一眼,再看一眼,噢~那是我逝去的青春啊~
所以说,如果村里小学的办学质量不那么拉胯,家长们也就不必费钱费力把孩子往城里送。但乡村与城镇之间的经济差距,又岂是一天两天能抹平的。总之,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任重而道远。
好了,关于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关于学区房,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哦。路上读书,你的音频图书馆,我是良辰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阿四,新媒体编辑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学区房”是现代的新概念,但是“学区房”的观念,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孟母三迁”。
等到科举制普遍实施后,“学区房”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科举移民”。比如北宋庐州的一位考生王济,为了能在录取率较高的东京参加科考,竟然认他哥为爹,留下千古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