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三国新说.31
蔡邕以身殉董卓,李傕兴兵斗吕布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蔡邕哭没了命
- 上回书我们说到,王允亲自操盘的美人连环计,终于大获成功。吕布耐不住相思之苦和绿帽子之绿,伙同李儒等人,以禅让皇位当诱饵,将董卓从郿坞骗回了长安城中,一刀砍了。当年十八路诸侯都没能做到的事儿,一个糟老头,一个美少女,不费一兵一卒,就给办成了。这叫啥,这就叫孙子兵法里讲的“上兵伐谋”。能动脑子时候,别急着动手。
咱们闲话少说,书接上回。董卓生前,天怒人怨,自不必说。所以董卓死后,长安城中士民欢腾,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更是不在话下。董卓暴尸街头,人人恨不得生食其肉,没曾想,却有一个不开眼的,竟然、公然,堂而皇之地,跑去痛哭祭拜。王允、吕布等人一看,大怒,第一时间派人把这不长眼的抓了回来。
谁呢?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是也,世称蔡中郎的便是。蔡邕这人,一身的名士风度,既是东汉末年政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又是万千文艺青年心目的顶流偶像。还有她那文能胡笳十八拍,武能峡谷打辅助的女儿蔡文姬,甚至比蔡中郎本人的名气更大。当然啦,这都是后话。
且说蔡邕被五花大绑,扔在了王允等人的宴会厅地上,就听王允高声怒斥道:
“董卓什么人?逆贼!窃国者!今日伏诛,国之大幸。你还是不是大汉的臣子?董卓死了,四舍五入,好比咱们大汉朝的国庆节啊!你不祝贺也就罢了,反为贼哭,难道你也想当逆贼?”
蔡邕倒也不辩解,上来就低头认了罪。但仍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臭毛病,非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不可。
于是头还没低下去多一会儿呢,就又扬起来说道:“我就是一穷酸读书人,没啥大本事,但还不至于搞不清楚大是大非,怎么可能为了董卓这等不忠不义之人,而背叛国家呢?但是,读过书,那就得讲良心。实事求是地说,董卓对我,还是比较够意思的。眼见他暴尸街头,回思往日种种,倒也颇有几分知遇之感,才不觉为之一哭。蔡邕自知罪大,甘愿司徒大人惩罚。面颊刺字也好,砍了双手双脚也好,只要能偿还罪孽,也算没有辱没了汉家三百年苦难辉煌。”
王允一听,好小子,什么三百年苦难辉煌,什么砍手剁脚,拿这些片儿汤话搪塞我,你是想上史书啊?我今天还非让你知道知道,也让全天下还没认清形势的糊涂虫们都看看,我王司徒不仅有连环妙计,更有雷霆手段!于是,作势吩咐左右兵士,要将蔡邕当场杀了。
但是,在场的百官们,都知道蔡邕一贯就是这么个标新立异的德性,又确实是个人才,就这么死了也太可惜了。眼见王允好像是要玩儿真的了,一个个纷纷为蔡邕求起情来。
其中,太傅马日磾说道:“大人息怒,息怒。蔡邕这人吧,虽然轴了点儿,但确实称得上是个旷世逸才。最近他正在修大汉历史,上承司马迁的恢弘笔法,下到大人您诛杀董卓的光辉义举,若能修成,可是后世子孙都要铭记的天大的好事儿啊!何况蔡邕是个大孝子,咱大汉朝以孝治天下,就这么把他杀了,恐失人望啊。”
王允本来就是一股邪火,听了一番要写史书的话,更是精准地踩在他的炸点上,还真的动了要杀人的心思。一提到史书,他就想到了一位老老老老老领导:汉武帝,以及疯狂抹黑他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
于是酒也醒了,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跟马太傅说道:“当年孝武皇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了本《史记》出来,结果怎样?结果到现在都被司马迁那小人抹黑成炭了!今天国运衰微,和孝武皇帝一朝,那是远远没法比了。他老人家尚且扛不住这帮写史书的春秋笔法,何况咱们?你老马有几根脊梁骨,够后世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无聊看客们来戳?就蔡邕这么个董卓死了都要掉几滴鳄鱼眼泪的人,咱们这帮杀了董卓的人,得被他写成什么样?我的马太傅,马教授!马博士啊,你想过吗?”
马日磾被怼得无言以对。不得不说,天不生诸葛亮的话,王司徒确实无愧于大汉朝第一辩手的称号。不够有了诸葛亮,他也就只能混鬼畜区了。
话说到这儿,辩论有了结果,蔡邕的这条命,也就有了定数。王允知道蔡邕人望高,群众基础牢,拖下去必然夜长梦多。于是力排众议,当机立断,还没等宴席上的凉菜上齐,蔡邕的尸首,就已经凉透了。
消息传开,知识分子们听了,尽为流涕。文艺青年们听了,哭成泪人儿。大家伙儿说起这件事儿,都认为蔡邕之哭董卓,确实不对;但王允之杀蔡邕,也确实太过分了一些。后世有诗叹曰:
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
2.董卓旧部,卷土重来!
-
3.李肃大意殒命,牛辅跑路被杀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罗贯中(约1315-1385),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流寓杭州,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三国志演义》,传说师从施耐庵,《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今存其所作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廉鹏举,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故事起于桃园结义,终于晋统三国,描绘了东汉末至西晋初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闪耀又陨落,说不完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又谢幕。忠与义,如何取舍?智与勇,谁负谁赢?权与情,孰重孰轻?
《三国演义》的故事原型起自正史《三国志》,经数百年的流传改写,至晚唐时已妇孺皆知,宋元又有了专业艺人表演,并出现“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元末明初时,文人罗贯中在世代累积基础上,杂采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创作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同时也是历史演义的开山巨著《三国志演义》。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