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西方文学以它为起点
-
我们为什么要读《伊利亚特》?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这部作品流传了3000年,这是什么概念?就是如果你穿越回三千年前的西方世界,给当时的人讲《星球大战》,讲《小猪佩奇》,他们会以为你有病。但是,如果你聊的是《伊利亚特》,他们会热情的揽过你的肩膀,“自己人,今晚跟我回家吃肉!”
西方文学以《伊利亚特》为起点,一代又一代西方作家深受影响,薄伽丘、雪莱、福楼拜、狄更斯、甚至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荷马的影子。读懂《伊利亚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阅读西方作家的作品。而对普通的西方人来说,《伊利亚特》就像《三国演义》,是所有人耳熟能详的公共记忆。一个生活在法国的欧洲中世纪农民,没受过什么教育,大字不识几个,但是他肯定知道几千年前几万里开外发生在土耳其的特洛伊战争。为什么?因为他从小就听爸妈讲述《伊利亚特》的故事,逢年过节村里的庙会都有《伊利亚特》改编剧上演,去一趟城里每个酒馆都有游吟诗人讲《伊利亚特》。如果他记忆力好点,嘴皮子也利落,长得再好看点,甚至可以自己当个游吟诗人,靠讲述《伊利亚特》谋生,彻底摆脱艰苦的农业劳作,成为今天电影明星一般的人物。
总而言之,如果欧洲国家也做个类似《王者荣耀》的游戏,里面的英雄一定是阿喀琉斯、阿伽门农、奥德修斯、宙斯、雅典娜之类的角色。事实上,好多游戏就是以《伊利亚特》的世界为原型的。所以,就算是为了更好的升级做任务,我们也该读读《伊利亚特》啊。
那么,这部史诗巨著的作者是谁呢?
一般认为,《伊利亚特》的作者是生活在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游吟诗人荷马,他是一位盲人,但是讲故事的技巧超乎寻常。两部传世佳作被归于他的名下,一本《伊利亚特》,另一本《奥德赛》,合称荷马史诗。但是,由于时间太过久远,荷马是否是作者,甚至荷马这个人是否存在,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人说荷马并不存在,只不过是对游吟诗人的统称。还有人说荷马只是一个概念,准确的翻译应该是“连接”、“集合”或者“总集”。甚至有人用现代心理学知识信誓旦旦地宣称,荷马史诗的作者,是个生活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女孩,年轻、任性、未婚。关于荷马的争论会一直存在下去,除非找到确凿的考古证据。
好了,话不多说,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伊利亚特》的世界,看看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
-
-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的英雄时代
-
《伊利亚特》到底说了什么故事呢?现在不是流行什么“带你三分钟了解某某某”么?我今天也给大家来一段,保你在三分钟内浏览完这部著名的史诗。什么?不信?那你可听好了。
话说希腊人来找特洛伊人打仗,都十年了,愣是上不了高地。这时候希腊人的心态有点崩,明明占据优势,队友之间却吵了起来。结果主力C位阿喀琉斯挂机不干了,你们爱谁谁吧。他这一撂挑子可不好,局势瞬间反转,希腊人的水晶眼看要爆。就在这时,阿喀琉斯的好基友冲上战场献祭了自己。顺便说一句,希腊人比英国人还腐,所谓好基友是真的好基友。阿喀琉斯暴怒而起,找到杀基仇人单挑。而这个仇人正是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于是两人进行了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1v1,一阵哼哼哈嘿,阿喀琉斯胜出。最终,特洛伊人讨回赫克托耳的尸体,为他进行盛大的葬礼。史诗就此结束。怎么样,是不是很快!
这么听完,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啊!没错,《伊利亚特》掐头去尾,仅仅讲述了特洛伊战争里的一次转折性战役。当年我的前辈荷马老先生讲述《伊利亚特》的时候,古希腊听众可是对特洛伊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了如指掌,对其中登场的各路英雄和希腊众神也耳熟能详。因此,《伊利亚特》的行文长于叙事而疏于说明,对现代中国读者很不友好。没事,我对大家很友好,接下来呢,咱们就慢镜头回放,去瞧瞧这场战役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
故事要从女神忒提斯的婚礼讲起。这位女神不是别人,正是《伊利亚特》的男一号、希腊最强兵——阿喀琉斯的母亲。她的婚礼十分隆重,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山诸神悉数到场。谁知在欢乐的婚礼上,一枚金苹果却让三位女神吵了起来。这枚金苹果上写着“献给最美的女神”,智慧女神雅典娜、宙斯的妻子赫拉和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都想得到它。三位女神争论不下,找到宙斯,让他裁决金苹果应该归谁。宙斯吓得连连摆手,女人的事,不敢管,不敢管,让三位女神去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裁决。
这位帕里斯,就是《伊利亚特》男二号赫克托耳的弟弟。他的名字英文写作Paris,恰好和巴黎同名,人也生得英俊浪漫。因此,当阿芙洛狄忒把人间第一美女海伦许诺给他后,帕里斯毫不犹豫地把金苹果给了爱神,而不曾想过,这会给自己的祖国带来灾难。
当然,帕里斯的选择也可以理解,毕竟海伦的魅力凡人无法抵挡。海伦是希腊城邦斯巴达的王后,据说也是宙斯的私生女。拥有倾国倾城的容颜。帕里斯借着一次出使的机会,成功诱使海伦私奔。愤怒的希腊人集结了一只大军,浩浩荡荡开赴特洛伊城下,从而开启了十年特洛伊之战的序幕。
首先出场的当然是男一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阿喀琉斯。他的战斗力在整部希腊神话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就相当于那个吕布吧。阿喀琉斯是个半神,也就是神和人的后代。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母亲忒提斯把他浸泡在冥河之中,练就了浑身刀枪不入的神技。只有脚踝被母亲提在手里,未曾浸泡冥河水,由此,这也成为他唯一的弱点。现在,“阿喀琉斯之踵”已经成为固定搭配,用来形容强者的致命弱点。
《伊利亚特》全文的第一句话,就点明了全篇的主要内容,即阿喀琉斯之怒。他的愤怒给希腊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于他拒绝出战,希腊联军兵败如山倒,阵亡者不计其数。那么,阿喀琉斯为什么愤怒呢?
这里就该阿伽门农登场了。阿伽门农是迈锡尼国王,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是一个统治欲极强的独裁者,擅用权谋,你就把他当成曹操好了。他早就想打压桀骜不驯的阿喀琉斯,以此树立威信。这不,阿伽门农就在一起全军集会上,故意抢走了阿喀琉斯的战利品。阿喀琉斯愤怒了,他和阿伽门农当众对骂,拂袖而去,准备收拾细软、拉上队伍坐船回家。
阿伽门农也不是好惹的,毕竟希腊版曹操嘛。他对着阿喀琉斯渐渐远去的背影破口大骂:“爱玩不玩,没你我也能赢!”
阿喀琉斯走后,阿伽门农决定大战一场,一举荡平特洛伊。为了激起全军的士气,他召开全军会议,发表出征演说。
阿伽门农试图用激将法激发众人的荣誉感,先提议撤退。没想到啊没想到,他刚刚说完“要不咱们回家吧”,大家呼啦一声全散了。希腊人向海船跑去,一个比一个快,都想抢个好座。
这时候,另一个关键人物站了出来。他就是阿喀琉斯的好友,伊萨卡岛岛主,另一部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主角奥德修斯。他是希腊联军的智慧担当,屡献奇计,你就当他是诸葛亮好了。奥德修斯一看,大事不好,连忙跳上演讲台,从一脸懵逼的阿伽门农手中抢过三军节杖,然后追上跑得最快的几位士兵一顿狂敲。
“回去!听完了吗你就跑,给我回去!”奥德修斯一边挥舞节杖一边说。大家又来到会场,奥德修斯发表了有理有力的动员演说。士兵们被他煽动起来,纷纷组成战斗队形,开赴特洛伊城下。
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两军相遇,各自摆开阵势。一位翩翩公子从特洛伊阵中走出,身穿披风,弯弓搭箭,向希腊人挑衅。希腊联军也不含糊,马上派出一位彪形大汉。只见大汉眼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副要吃人的狰狞表情。
特洛伊的这位,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王子帕里斯。而希腊联军派出的勇士,不是别人,正是跑了老婆的、最恨帕里斯的斯巴达国王墨奈劳斯。两个把私怨上升成国战的男人,约定以单挑结束战争。
注意,单挑也得遵守基本法。按照流程,双方先互投标枪,就一轮,扎死了算,扎不死拉倒。然后再近身搏斗,没什么规则,就是干。帕里斯应该是个射手,善于远距离作战。他投出的标枪正中目标,可惜墨奈劳斯的盾牌足够结实,弹开了。但是来到肉搏环节,帕里斯被瞬间KO,大家还没看明白,墨奈劳斯就已经抓住帕里斯的头盔,把他拖倒在地。帕里斯差点被头盔的皮带勒死,他在挣扎间猛然脱下头盔,摔了墨奈劳斯一个屁墩。帕里斯趁机连滚带爬逃回军中,剩下墨奈劳斯抱着个头盔哈哈大笑。
墨奈劳斯对特洛伊人喊,“我赢了!赶快交出海伦!”
笑到最后才是赢家。这话就是对墨奈劳斯同学说的。就在墨奈劳斯得意忘形的时候,特洛伊阵中飞出一箭,正中腹部,瞬间血流如注。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墨奈劳斯是丢了老婆,又差点儿丢了性命。
誓言言犹在耳,但特洛伊军队率先发动冲锋,由战神阿瑞斯亲自指挥。希腊联军开始还能抵挡一阵,但实力不济,渐渐显出疲态。战争变成了特洛伊人围攻希腊人。希腊英雄一个接一个负伤,眼看连守卫战船的能力都要没有了。幸亏夜色来临,战争告一段落。特洛伊人在赫克托耳的率领下,在希腊人的营寨外扎营过夜,等待第二天发动总攻。他们在战场上燃起不计其数的篝火,如同群星在茫茫暗夜中闪烁。
现在,希腊人唯一的希望,就只剩下阿喀琉斯了。可是他一直冷眼相看,就算特洛伊人都杀到家门口也不管。难道,阿喀琉斯就真的不出手挽回颓势么?
先别急,第二天的战斗一开始,一只希腊人的有生力量就冲入了战场。看,为首的正是阿喀琉斯!他穿着由火神亲自打造的盔甲,一入战场便全力拼杀!战事开始逆转了,希腊人士气大振,特洛伊人的溃败近在眼前!
特洛伊这边,赫克托耳为了稳定军心,决定出面挑战阿喀琉斯。
这位赫克托耳,我想不用过多介绍。他是特洛伊的王储,三军统帅。身为人子,他对父亲尊重孝顺。身为长兄,他对弟弟爱护包容。身为丈夫,他对妻子柔声关怀。身为父亲,他对儿女慈祥和善。对战争,他英勇无惧。对国家,他义无反顾。这是一个在人格上比阿喀琉斯更有魅力的英雄。阿喀琉斯可以为了一己私欲置希腊同胞于不顾,赫克托耳则始终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即使抛妻弃子、明知必死也一往无前。
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交战于平原地带,两人相互试探,都在寻找对方的破绽。这时出现了诡异的一幕,阿喀琉斯的盔甲居然脱落了。更让人惊讶的是,盔甲之下居然不是阿喀琉斯,而是帕特洛克罗斯,赫克托耳看清对手不是阿喀琉斯后,果断上前,一枪杀死了意欲逃走的帕特洛克罗斯。紧接着,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围绕尸体展开争夺,最终赫克托耳得到了阿喀琉斯的盔甲,而希腊人则把帕特洛克罗斯的尸体抢了回来。
帕特洛克罗斯和阿喀琉斯是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一起求学,一起玩耍,一起战斗。帕特洛克罗斯无法眼睁睁地看着希腊人走向覆灭,便偷偷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率领阿喀琉斯治下的慕耳弥冬人冲上战场。得知帕特洛克罗斯战死后,阿喀琉斯悲痛欲绝,发誓为他报仇。
这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战斗。
阿喀琉斯来到特洛伊城下,喊赫克托耳出来单挑。赫克托耳不顾母亲的哭泣和妻子的挽留,穿好盔甲,出城迎战。
一开始,赫克托耳有点畏惧,沿着特洛伊城狂奔,企图逃命。但是阿喀琉斯穷追不舍,两个英雄上演了一场猫捉老鼠的滑稽戏。宙斯在神界观看时,给这两位英雄算了一卦。如果捉对厮杀,赫克托耳注定要挂。但如果赫克托耳溜得快,也许能够保命。
但这时,支持希腊军的雅典娜使了一个阴招,她化身支持特洛伊的阿波罗,来到赫克托耳身边,劝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拼杀,还答应助他一臂之力。于是赫克托耳停下脚步,两位英雄相遇了。
在决斗开始前,赫克托耳试图与阿喀琉斯约定,胜者不能侮辱败者的尸体。但是阿喀琉斯拒绝了。他就是要报仇泄愤,哪管什么文明规矩。
注意了,阿喀琉斯开始发力了,他向赫克托耳投出长枪。赫克托耳突然伏倒在地,巧妙躲过。赫克托耳随即也投出长枪,正中阿喀琉斯盾牌中心!啊,长枪弹飞了!火神赫菲斯托斯打造的盾牌,果然名不虚传!一旁观战的雅典娜,竟然开始干预人类的战争。只见她施展神力,让阿喀琉斯的长枪又回到手里。这时,赫克托耳大声向阿波罗呼救,阿波罗根本无动于衷。赫克托耳这时才明白,这一切都是雅典娜搞的鬼。赫克托耳要如何应对了,我们看,他拔出利剑冲向了阿喀琉斯。阿喀琉斯也朝赫克托耳扑来了。阿喀琉斯没有拔剑,他一直手握长枪。他在等待机会,啊,他向赫克托耳刺出致命一击!长枪穿过盔甲,长驱直入,扎进了赫克托耳的身体里!
这场一对一的捉对厮杀就此结束了。赫克托耳阵亡,变成了一具任人宰割的尸体。阿喀琉斯把他拖在战车后面,绕城一周,然后回到希腊人的营地。城墙上的特洛伊人目睹了这一切,悲痛欲绝。当天晚上,赫克托耳的父亲,老王普里阿摩斯亲赴敌营,靠悲痛打动了阿喀琉斯,讨回赫克托耳的尸体。特洛伊人为赫克托耳举行了盛大的葬礼。
-
-
3.我们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什么?一种超越生死的荣辱观
-
特洛伊战争发生在青铜器时代末期,人类文明刚刚上路,距离弱肉强食的丛林还很近。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去,《伊利亚特》的世界过于原始,国王可能连现在的乞丐都不如,经常忍饥挨饿,一点点小病就可能致命。据统计,青铜器时代人类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十八岁,大部分人活不过三十。平均身高只有1米5,普遍瘦得跟麻杆似的。放在今天,那些所谓的英雄只不过是营养不良的孩子,连高中生都打不过。如果真有穿越这么一说,我宁死也不去。
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伊利亚特》描写了一种和今天迥异的道德标准,暴力的门槛相当低。人们靠拳头解决争端,用杀戮求得生存,战争就像吃饭一样正常,人就像蚂蚁一样死去。《伊利亚特》中许多段落过于残酷,甚至达到少儿不宜的程度。我们必须要知道,暴力才是《伊利亚特》的底色。
寿命很短,暴力猖獗,所以在《伊利亚特》的世界中,人们对死亡看得很淡。正如《伊利亚特》中的名句所言:“凡人的人生啊,就像代生的树叶一样,秋风吹扫,把枯叶刮在地上,
春季回临,树枝又有绿叶生长。人同此理:新的一代崛起,老的一代死亡。”
但是,史诗中的英雄们对生死之间的某个东西看的比什么都重要,那就是荣誉。死是可以的,但要死得光荣而伟大。《伊利亚特》塑造了许多英雄的形象,他们在关键时刻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争得荣誉。这一点集中体现在阿喀琉斯身上,他拒绝出战是为了荣誉,但给挚友报仇也是为了荣誉。是荣誉感让他侮辱赫克托耳的尸体,也是荣誉感让他大度归还尸体。所谓英雄,就是在追逐荣誉的路上,比普通人更为决绝,更为成功。从而让速朽的肉身,变成某种不朽的精神价值。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距离我们有三千年之遥,他们的身体早就灰飞烟灭。但是我们依然在这里讨论他们。
那么,荣誉又是什么呢?综合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荣誉,就是像阿喀琉斯那样,不畏强权。荣誉也是像赫克托耳那样,直面挑战。正是因为人类拥有超越生死的荣辱观,荷马才能写出闪耀三千年的《伊利亚特》,人类才能够与野兽相区别,打破自然的局限创造出发达的文明,让21世纪的乞丐比青铜器时代的国王过得更好。当然,这并不是说现代人生活的就很轻松,我们也有青铜器时代的野蛮人无法想象的生活压力,毕竟阿喀琉斯不需要做数学题。面对生活的压力,拿出点追求荣誉的精神,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化身英雄。
好了,关于《伊利亚特》,我们就分享到这里了。如果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一般认为,《伊利亚特》的作者是生活在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游吟诗人荷马,他是一位盲人,但是讲故事的技巧超乎寻常。两部传世佳作被归于他的名下,一本《伊利亚特》,另一本《奥德赛》,合称荷马史诗。但是,由于时间太过久远,荷马是否是作者,甚至荷马这个人是否存在,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冬工厂,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毕业,自由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来到城墙上,俯视正为她拼杀的众生。城下,两位英雄披坚执锐,相对而立。希腊人阿喀琉斯和特洛伊人赫克托耳,两位从未失败的强者,现在要为了生存而战。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讲述特洛伊战争的故事,现在已经家喻户晓,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但是在文字背后,《伊利亚特》还隐藏着人性的秘密,而这正是其历久弥新的原因。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难道是要让你们像人类一样痛苦吗?整个宇宙之中最为不幸的生灵也就是人类。
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如果今天的你还没有任何目标,那么明天的清晨,你用什么理由把自己叫醒呢?
正因为我们在劫难逃,万物显得更美好了。
真理啊,我为你惋惜,你在我之前死亡了。
我们人战斗,从来不是为了你们这些神,而是为了彼此。我拒绝成为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