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赞助中国体育,两巨头各显神通
-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但战争还有结束的一天,商场却是永无和平可言。欢迎走进今天的《商战风云》。 上一回,咱们讲到阿迪达斯在2006年收购了锐步,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运动品牌合体,体量直逼排名第一的耐克。而阿迪达斯呢,更是野心勃勃,想要利用锐步签下的代言人姚明,去对抗耐克签下的代言人刘翔,打开广阔的中国市场。 确实啊,不是咱自吹自擂,咱们中国的市场,那就是各路巨头的必争之地。人多嘛!特别是在那个时候,咱本土的国产品牌,基本上是刚从代工厂走向自营,还处在早期的探索发展期,没一个能打的! 像耐克,从80年代起正式进军咱们国内市场。一开始,大多数老百姓还有点买不起。可等改革开放有成效了,咱兜里有钱了,对它那叫一个趋之若鹜。能买耐克,就绝对不买回力、飞跃和双星。好家伙,到2003年,你猜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是哪个品牌?耐克!你瞅瞅,咱改革开放三四十年,它倒吃上了红利。 当然了,我这意思不是说人耐克啥坏话啊,我的意思是,那些年咱老百姓有钱了,买得起了。 这耐克在中国赚盆满钵满,数钱数到手软,阿迪达斯难受了,心痒痒了。不过,这德国人做事风格,不像美国人那么大大咧咧,德国人谨慎啊,耐克在中国市场横冲直撞时候,它就在一旁观望,足足观望了十几年,直到1997年,阿迪达斯才进军内地。一开始,它小试牛刀,渠道铺得还不广,只在一线大城市里零星开了几家店,颇有一种阳春白雪、我是高档货我骄傲的感觉。直到看见中国运动鞋服的市场规模出现井喷,全行业的销售额大幅度上升,阿迪达斯这才往中国市场投入了更多的资源。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阿迪达斯不投入的时候,看起来很高冷,这一投入,那股热情劲儿,直接把咱北京奥运的组委会吓了一大跳。 咋回事呢?还记得不?2008年是咱北京的奥运之年。为了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奥组委精心筹备了好多年。除了建场地、修体育馆,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赞助商。在奥组委层面,奥运会的赞助计划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基准价位。最低的是特许供应商,然后是一般赞助商,最高级别的是合作伙伴,有排他性的权利。 2004年,奥组委招标奥运会体育服装的合作伙伴,基准价位4千万美元。一开始,参加竞争的,有四大品牌,分别是美国的耐克、锐步,日本的美津浓,还有国产品牌李宁。竞标开始后,奥组委大吃一惊,四个品牌,没有一家的投标金额超过4千万美元。最低的一位,报价甚至只有1500万美元;还有一位,说我不出钱,我就出同等金额的产品。 好家伙,这可把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同志们逼的没招了,价压这么低,怎么搞?但你总不能逼着人家抬高价格对吧?当然了,事缓则圆,后来随着持续的谈判,又有更多的企业参与了进来,企业愿意提供的赞助费用,那是节节攀升。最后,价格被抬到了8亿人民币,参与竞标的,就剩李宁和阿迪达斯了。 不用说,奥组委的心里,肯定是偏向李宁的,毕竟是在咱北京开的奥运会,肯定还是希望能推广一下国货嘛。但是,6月25日下午,阿迪达斯的项目副总监拎着厚厚的投标书,开出了一个让奥组委无法拒绝的天价:13亿! 这还有啥好说的,奥组委肯定选阿迪,就这样,阿迪达斯喜气洋洋成为了北京奥运体育服装的赞助商。那位说,看来,这一句耐克又败给了阿迪达斯呢。其实,退出竞标的耐克也没闲着,它把目光投向了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2005年4月,它也打败了李宁,成了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赞助合作伙伴。 可是,耐克和阿迪达斯做梦都没想到,他们龙争虎斗多年,居然双双败给李宁。
- 2.在中国遭遇李宁,两巨头双双败北
- 3.加强零售端,数字化成为新战场
- 4.隔山打牛,狗血神秘的泄密事件
- 5.针织鞋之战,耐克请求封杀阿迪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杨梅,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士,北京大学法律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但战争还有结束的一天,商场却是永无和平可言。有时,它是和平友好的切磋互动;有时,它是暗流汹涌的阴谋诡计。
商战,看似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实则是息息相关。它是两个或者多个企业之间的较量和角力,但战利品却是你我的钱包或者注意力,而战败后,为飞流直下的股价牺牲的,也还是广大的投资人。
《商战风云》系列,为您讲述近几十年来,中外著名企业之间的相爱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