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慢读《庄子》22
大宗师(二):得道之人怎么看待生老病死?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道可传而不可受
- 上一期节目,我们跟着庄子庄老师,一起领略了古代真人的模样,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学道。在庄子庄老师看来啊,“道”,不仅是一种自然的法则,更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学会了“道”,就可以拥有更开阔的眼界、更包容的胸怀,也因此可以得到一种更超脱、更逍遥的人生。
可是,“道”这个东西,到底应该怎么去学呢?我们去哪里才能找到一位靠谱的老师呢?今天的这期节目,咱们接着解读《庄子·内篇》的倒数第二篇《大宗师》,在两个小故事里,慢慢领悟“道”的奥妙。
在开始学道之前,庄子庄老师又重新向我们强调了一件事情——虽然说人人都可以得“道”,但是,“道”这个东西,可不是那么好学的。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道”是天理人情,是真实存在的,可它却不同于普通的知识。它不是一种行为,不能通过模仿来学习。我们可以学跑步,学游泳,学跳舞,但如果跟着一个有道之人,学习他的一举一动,他吃饭咱也吃饭,他挤眼睛咱也挤眼睛,他腿上有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咱也跟在他后面一瘸一拐,那能学到“道”吗?那容易挨到打。
“道”,它也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我们可以指着身边的东西,告诉别人,哦,这个是香蕉,那个是苹果。但是,我们可以指着“道”,说,“你看,那个就是‘道’”吗?哪个是呀?这哪能指的出来啊。
所以,《庄子》中所讲的“道”,是一种完全抽象的东西,它“可传而不可受”,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去领悟它、学习它,但绝对不可能指望有谁,能把它打包好了,送到我们手里。它“可得而不可见”,对于已经悟道的人来说,“道”就在身边,无处不在,唾手可得。但对于那些悟不到的人来说,哪怕“道”就在他们的面前,任凭他们撑大了眼睛,抓破了脑袋,却愣是看不见,还一天到晚地寻思,诶,“道”究竟在哪里呢?它是个什么东西呢?“道”是真实存在的吗?为什么我看不到它呢?
庄子说,“道”啊,它不仅存在,而且早在天地开辟以前,就已经存在。它“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意思就是说,“道”这种东西,充盈在无限的时空之中。比天还要高的地方,对它来说不算高,比地底还要深的地方,对它来说不算深。天地悠悠几亿年,对它来说不算久。人类文明几万年,对它来说不算长。
有时候,我们拜神拜鬼,以为是那些鬼神创造了天地,造就了万物。但是也许,所谓的鬼神,也是因为他们得了道,所以才异于常人。而世间万物,也正是因为得了道,所以才会井然有序地运转。
“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豨韦氏”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一位人类帝王,他比上古时的三皇五帝,都要早得多得多,以至于到了庄子那个年代,他都已经成了神话里面的人物。所以,庄子认为,豨韦氏得了道,从此开辟天地,让人类得以生存。“伏戏氏”就是“伏羲”,传说中是三皇之首,因为他得了道,造八卦、兴渔猎、还制订了嫁娶制度,让人类有了文明,从此生生不息。而天上的北斗星得了道,高高地悬在空中,保持着一把勺子的形状,从古至今都没有变化;太阳和月亮得了道,每天交替轮转,把一天分成白天与黑夜,从古至今不会停歇。
一把泥土得了道,日积月累化作昆仑大山。黄河里的水神得了道,东流入海遨游山川。黄帝得了道,登云上天成为神仙。颛顼得了道,身处玄宫万人追随。还有禺强、西王母、彭祖、傅说等等等等,他们或镇守一方,或安居洪荒,或长命百岁,或留名千古,都是因为“道”。
-
2.道可告而不可教
-
3.“道”从哪里来?
-
4.用“道”的方式看待灾病
-
5.用“道”的方式看待死亡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庄子,庄氏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沈不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金圣叹盛赞其为“天下第一才子书”。鲁迅先生则有云:“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然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经典,细细读来,实则很有趣:它看起来晦涩难懂、讨论的都是深奥哲理,可里面到处是精彩故事;它写作于战火纷飞的战国年代,却不教人如何努力拼搏,满本书都像在说“努力不一定会成功,躺平一定很舒服”。
其实,这部成书于超级内卷的战国年间的古书,只想心平气和告诉你:不争不抢,顺其自然,命运自有最好的安排。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庄子·齐物论》)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