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慢读《庄子》21
大宗师(一):什么是真人?为何要学道?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心灵决定认知的上限
- 大家好,这里是路上读书,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尹铮铮。
之前的节目里,我们讲过恢弘壮阔的《逍遥游》,讲过思辨烧脑的《齐物论》,谈过如何养生,谈过如何处世,还在前几期的《德充符》里,和大家讨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哲学问题——人类的精神和肉体,哪一个更加重要?
这一切的一切啊,都离不开《庄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观点——顺应天道。可是,“道”这个东西,是一种抽象的自然法则,咱们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领悟“道”?又为何要顺应“道”呢?
所以,今天这一期节目,咱们贴心的庄子庄老师,就来给我们划划重点。虽然,“道”不能被白纸黑字地定义出来,不能像发传单一样被轻松传递,但是,我们有一条很有用的捷径可走,那就是,去观察身边的有道之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领悟“道”的真谛。
这些有道之人,就是我们要讲这篇文章的主题,“大宗师”。
庄子认为,世间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存在的,日出日落、斗转星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就算是人类还没诞生的几亿年前,这些事情也在每天上演,不因我们人类的意识,而发生改变。
而另一类,则是由我们主观认识产生的,这些知识以我们人类为中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来获得。“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用我们本身的智力,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再把这些基础的知识,当作敲门砖,去学习更多新的知识,就这样一点一滴,成为一个更有学识的人。
这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一个人的年纪越大,经历的事情越多,他的智慧和经验就积累得越丰富。当一个人能够保全自己,活到自己寿命的极限,而没有中途夭折,这个时候,他的智慧,也会达到生命的顶峰。
可是,道理是这么说,实际上却不绝对。不信,想想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到了某个年纪之后啊,就觉得世界一定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他们拒绝承认自己的不足,拒绝接受新的观点。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到了一定年龄的他们,脑子里那思想那是绝对没有再变化一丢丢。
也许,他们也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可到头来,都变成了印证自己观点的材料。当看到和自己想法一样的,就得意洋洋,“你看,我说得果然没错吧。”看到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气得火冒三丈,扔到一边,还不忘骂一声,“呸,什么破玩意儿。”
为什么这些人的智慧,就没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累积呢?庄子解释道,“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原因啊,就在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既依赖于客观世界,也依赖于我们的思维方式。
同样一个世界,思维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同样是半杯水,乐观的人会想,“哎呀,太好了,我还有半杯水呢”,悲观的人却会觉得“哎呀,太惨了,我只剩下半杯水了”。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谦虚的人会想,“世界这么大,有我不懂的事情,很正常嘛,我愿意不断学习”,固执自大的人却会觉得,“什么?还有我不知道的事情?那肯定是假的!是错的!”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还怎么从大千世界中汲取知识呢?
所以说,心灵决定认知的上限。心中有了成见,就会影响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当用一颗狭隘的心去观察世界,看到的就是一个狭隘的世界。用一颗豁达的心灵去观察世界,世界也会无比的豁达。而当心中完全没有了成见,让一颗心变得广阔,而且平静,这时,心中便可以倒映出世界原本的模样。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真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
2.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
3.真人:做人的最高境界
-
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庄子,庄氏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沈不周,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金圣叹盛赞其为“天下第一才子书”。鲁迅先生则有云:“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然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经典,细细读来,实则很有趣:它看起来晦涩难懂、讨论的都是深奥哲理,可里面到处是精彩故事;它写作于战火纷飞的战国年代,却不教人如何努力拼搏,满本书都像在说“努力不一定会成功,躺平一定很舒服”。
其实,这部成书于超级内卷的战国年间的古书,只想心平气和告诉你:不争不抢,顺其自然,命运自有最好的安排。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庄子·齐物论》)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