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京华烟云(完)
战争,让所有人都变得一样的平等和凄凉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这就是屠杀
- 上一期节目里我们说道,袁世凯倒台后,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利益,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打得不可开交。与此同时,来自日本的侵略者,也开始对中国虎视眈眈,他们从东北登陆,一步步逼近内陆,逐渐成为威胁中国稳定的最主要因素。
面对内忧外患,贪名逐利之人,通过卖国求荣、攀附权贵,来维系个人的利益;尚有良知的有志青年,则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加革命;至于家境优渥的所谓贵族阶级,大部分人都游离于社会之外,通过逃避现实,来获得片刻的安宁。
然而,时代的脚步如江河之水奔流不息,这些身处漩涡中的人们,能否在滔滔江水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呢?严格来说,很难,不是难在寻找,而是难在生存,死亡的阴影始终飘荡在人们头顶。
先说姚家的情况。
前面说过,姚氏姐妹一向厌恶政治,只求小家平安顺遂。只可惜,事与愿违。姚莫愁的丈夫孔立夫,终究是加入了国民党,明面上远离政治,暗地里积极革命。姚木兰的丈夫曾荪亚倒是安分,但女儿阿满的教育问题,却成为一块心病。
那时,阿满已经长大成人,到了该上大学的年纪。木兰心里很矛盾,一方面,她觉得女儿一心求学是好的,进入新式学校学习新兴知识,也是家族传统。可另一方面,她又认为,现在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很多大学生都变得热血沸腾,前赴后继参与学生运动,与当局作对,实在是一件危险至极的事,她可不愿女儿趟这趟浑水。但最终拗不过女儿求知的决心,只能满怀忧虑地将她送入大学。
这一送,往后的事情,就远超她的想象了。
1926年3月12日,日本派军舰抵靠天津大沽口,炮击驻扎在那儿的中国舰队。随后,又联合英、美等八国政府向中国施压,胁迫中国驻军撤出大沽口的国防设备。3月18日,李大钊等人率领5000余名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前游行示威,要求段祺瑞政府对外国侵略者采取强硬态度,驱逐帝国主义公使、撤走驻天津的外国军舰。谁曾想,还不到中午,天安门那边传来了尖锐的枪声。
当时孔立夫也在队伍中,他知道阿满也在。
听到枪响后,孔立夫率先冲到天安门前捞人,结果还没到门口,就听见了学生们尖叫哭喊的声音。早就埋伏好的卫兵,从各个角落里跳出来,开始无情进攻面前这群手无寸铁的学生。他看到一个个学生被枪毙、被刺杀,看到无数学生被慌乱的人群踩在地上,看见一个高大的卫兵,赤裸上身,挥舞着铁鞭,正在狰狞大笑。枪弹声、呼救声、血肉被击中的声音,充斥了孔立夫的耳膜,他一边躲避着无影的刀剑,一边拼命地扒开人群,四处找寻阿满的身影。
只可惜,还是晚了一步。阿满像块破布似的,被人扔在一个院子的角落里,满身伤痕,血迹斑斑。孔立夫不信邪似的探了探她的鼻息……哪儿还有什么鼻息,那早就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阿满去世后,木兰感觉心底留下了一个永远不会愈合的伤口,好像女儿时时刻刻都会扯着她的心问:“妈妈,你在哪里?你为什么不来救我?”这种伤痛,让木兰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时局的残酷。
而孔立夫呢,目睹这场大屠杀后,不顾当时四处蔓延的恐怖,挥笔写就了一篇痛骂当局惨无人道的文章。莫愁看完很担忧,却被他斥责道:“都这个时候了你还要捂住我的嘴吗?你看,这些禽兽甚至想把事情推到学生领袖们身上,说他们祸害国家。还说这些学生恐怕是共产党?难道是共产党就是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开枪的理由吗?面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这简直就是屠杀!是暴虐!是陷阱!”
孔立夫越说越生气,不顾莫愁的阻拦,把文章寄给了报社。他知道,这个时候发声无疑是往枪口上撞,但亲人的离世、青年的惨死,让他真的无法置身事外。
果不其然,几日后,警察局的人找上了门,理由是恶意诋毁政府,意欲谋反。
莫愁强作镇定,带着这群人翻找书房,并把自己之前整理好的文稿拿出来,说自己的丈夫只是一个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家,平时完全不参加任何政治斗争,更谈不上什么谋反。上门的官兵一开始不相信,直到看到那篇为祖宗崇拜做辩护的文章,才怀疑自己是不是抓错了人。毕竟现在搞谋反的这些人,都特别看不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更别说什么祖宗崇拜了。但话虽如此,孔立夫对三一八惨案的批判文章,让当局实在恨得牙痒,最终法院决定将其关押三个月再行释放。
就这样,在短短两个月内,姚氏姐妹接连因为亲人而心碎神伤,远离政治斗争的想法变得更加鲜明和坚定,姐妹俩商量了一下,决定等孔立夫出狱后,就举家搬往较为安定的江南一带。
也恰好是这段时间,姚思安云游回来了。他的头发全剃了,但是胡子却留了很长,衬托着又白又浓的眼眉,整个人看上去像个老神仙。能在这动荡时期再次见到父亲,是何等的幸运,姚氏姐妹终于松了一口气。
三个月后,孔立夫出狱,姚家顺利南迁。
-
2.要是给日本人当间谍,那早晚都得搭上性命
-
3.如果有一个人退缩了,下一个人就会遭遇不幸
-
4.新时代的《红楼梦》,令人遗憾的女性形象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林语堂,福建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其一生钟爱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仅以北京为背景,先后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还在大量的散文杂记中反复表达了对老北京的温情记忆和浪漫想象。其文风幽默豁达,诙而不谐,被世人成为幽默大师。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一字,大学中文系教师,着力于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8年时间创作的英文小说,原名为《Moment in Peking》,他转译后才将中文名定为《京华烟云》。
创作这本书时,林语堂抱着“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初心,以姚、曾、牛三个大家族在北京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建筑、书画、哲学、工艺等方方面面的艺术形式,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繁华的中国。同时,他又兼顾了中国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新兴中国的转型过程,借由人物经历,展现了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发生在中国社会上的诸多大事,使得本书有情怀,更有内涵,可谓是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物各有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
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
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老一代腐败而无能,少一代反叛而欠教养。
在那个时代,生为女儿身的人,曾经怀有不能实现的梦想,不能满足的雄心,一出嫁就受了挫败的希望,这些希望后来一直潜伏在胸中而形成对儿子的希望,这样的女子真是屈指难计!多少愿继续求学而不能如愿的!多少要进大学而不能的!多少想嫁个自己认为理想的男人而不能的!在少女心中,青春期所形成的朦胧的理想,像花苞一样,在未曾盛放之前,就被无情的狂风摧残了。曾经有可爱而得不到歌颂的女人,曾经有默默无名的女英雄,嫁的丈夫不管和她们配与不配,她们留给后代的传记,只是在村落山岗上,荒烟野蔓荆棘纵横中一丘土坟前,那平凡无奇的墓碑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