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史记·韩世家
位列七雄,却难逃被列国轮番殴打的命运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崛起:本是晋公室之后
- 今天我们来讲《史记》的一个新章节,《世家》系列之《韩世家》。看看“三晋”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韩国。
有很多人会把咱们中国历史上的韩国,跟今天朝鲜半岛上的那个同名的宇宙国,是傻傻分不清。还有人好奇,这两个韩国是不是还有什么联系?在这老刘跟您保证:一点关系都没有。
今天韩国的名称,来源于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古国“三韩”。称他们为“韩国”,最早也是来源于咱们中国的史书《三国志》。有学者研究认为,古代韩国人称他们的国家为“han”国(“han”在朝鲜语中可以解释为“大”),由于发音和“韩”字音近,咱们中国记载的时候,就借用了“韩”字,结果就被他们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那么正版的、咱们战国时期的韩国呢?则起源于一个古地名——韩原。
韩原大概位于今天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一带。有人认为,周武王册封他的儿子到韩原,便以此地为国名,这便是韩国的祖宗,他的后代韩武子在晋国发家。也有人认为,韩武子本来就出自晋国公室,也被封在韩原。这是历史上的主流说法。
但不管怎么样,第一,韩国国君肯定是老姬家的后裔,这个没得跑;第二,韩国人能发迹,跟晋国少不了关系。
韩氏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人,就是晋国“六卿”之一的韩厥,由他奠定了后来韩国的基础。
韩厥是个厚道人。我们讲“赵氏孤儿”时说了,韩厥一直都力挺赵家。赵氏落难的时候,韩厥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劝说晋景公,留下了赵氏血脉;赵武年幼继承赵氏宗主之位,他又尽心尽力辅佐。
韩厥这么做,除了为人厚道之外,也是在报恩:他曾经是赵氏的家臣,是赵盾慧眼识才,大胆提拔、任用他的。而韩厥也很争气,没有让老东家失望,在战场上表现优秀,先是成为晋军中的少壮派代表,后来又成为六卿之一,进入了晋国权力的核心层。这才有了韩氏后来独立建国的政治资本。
韩厥的儿子韩宣子,比父亲的官还大。他做过二十八年的晋国正卿,也就是最高执政,在当时是位风云人物。如果说他爹奠定了韩氏的政治资本,韩宣子则塑造了韩氏的行事风格。
韩氏在六卿之中,历史短,根基浅,实力弱,就算当上了正卿,也不能像赵盾那般一手遮天,因此韩宣子一直行事低调。不过此公又长袖善舞,时不时就为己谋利,还能屹立近三十年而不倒,可谓是老谋深算。后来的韩国也擅长谋略,或许就跟他有关。
韩宣子死后,韩氏虽然交出了正卿之位,但依然位于六卿之列。后面的几任韩氏当家都“随大流”的主,不是抱强者大腿,就是站在人多力量大的一方,反正他家不吃亏。韩氏先是跟魏、赵联手,打败了晋国公族中的祁氏和羊舌氏;随后又与智、赵、魏三家联合,打败了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
最后一战是我们说过的晋阳之战,赵氏劝说魏、韩反水,三家联手灭了最强大的智氏。至此晋国六卿的争斗走向终点,实力中下的韩氏能笑到最后,不得不说,他们运气很好,当然也很会站队。
到了公元前403年,韩国是韩景侯六年,那一年三家分晋,周天子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开启了战国时代。所以,平生建树不多的韩景侯,在韩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他成了韩国的开国之君。
-
2.外扩张:吞郑国,迁都城
-
3.内变法:强化君权、提升国力
-
4.突变:强秦突进,噩梦开始
-
5.灭国:位居天下之中心,必遭群狼环伺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司马迁,西汉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出生于史学世家,早年从父亲学习,后来又游历各地,考察风土人情。后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投入监狱,后又被施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决定完成父亲的遗训,用十四年时间写出《史记》。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余少镭,前媒体人,专栏作家,影视制片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讲述的是自西周至西汉初的各诸侯国的兴衰败亡,它以编年之体记诸侯之事,前后三十篇。三十世家,有的长寿,延续数百年之久;有的短命,分封几年即灭国;众多诸侯,有的带领封国走上争霸称雄的道路;有的陷于权力斗争,狗血事件不断。《史记》之世家系列,带您体验先秦、西汉初期各诸侯的百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