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京华烟云(2)
娶媳妇,一看是否门当户对,二看是否温柔贤惠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京官返乡,有钱也买不来的气派
-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依然是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上回咱们说到,这京城的大富商姚思安,因为八国联军和义和团同时侵扰北京,不得不带着妻儿一同南下避难。谁曾想,在逃难过程中,不幸与最疼爱的长女姚木兰走散了。姚氏夫妇一下陷入巨大的慌乱和悲痛之中,就连十万紧急的南下事宜也统统搁置,全心全意寻找女儿。
咱们也说过,这冰雪聪明的姚木兰,在最初的慌乱过去之后,很快认清形势,机智地和挟持自己的人周旋,成功说服为首的胖女人为自己发放寻人启事,没过多久,果真有人上门寻人。
来找木兰的,是一户姓曾的人家。听说,这户家人为了买走木兰,足足花了一百两银子。这一百两可不是个小数目,要知道,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帮木兰一家逃难的马夫们,从北到南跑个来回,也不过才收一百两,还是好几个人分。这曾家一口气拿出这么多钱买木兰,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呢?
木兰正思忖着,只见一位态度严厉的绅士,阔步朝她走来。这人额头很高,戴着副眼镜,微微有点儿胡子,穿着小褂儿长裤,上身外面套着件灰蓝的缎子坎肩儿,一看就不是便宜货。他打量了木兰一会儿,礼貌问道:“你是姚家的小姐?你们在北京住什么地方?”
木兰见这人是个体面人,猜想不是什么歹徒,便小心翼翼地说出了自家的胡同名和店铺地址。那人一听,一边点头一边从袖子里掏出了一个用手绢包着的小包儿,指着布包里那两块已经发霉的骨头问:“那你看看,这是什么?”
木兰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诧异,这东西她可太熟悉了,打小随着父亲赏玩古董,这样的骨头更是见过摸过不少,所以她不假思索地答道:“这是甲骨。”
那位绅士欣喜大叫道:“对了对了!她就是木兰,天下只有她一个小姑娘认得这种甲骨!”
这会儿,木兰顿时想起来,眼前这个男人她曾见过的!没错,他确实是父亲姚思安的一位朋友,俩人因同好古董而经常往来。木兰曾在一场庙会上见过他,当时他就对木兰小小年纪便识得甲骨而赞不绝口。想到这儿,木兰心头的石头落地,自己是当真获救了。
随后,她登上曾家大船北迁,等待父亲来接。
说到这儿,听众可能想起来了,上期节目中咱们说过,《京华烟云》讲的就是三大家族的故事,姚家咱们介绍完了,刚才出场的那位绅士,应该就是曾家的当家人吧?
没错,今天咱们要介绍的就是曾家。
刚才拿着两块甲骨的绅士,名叫曾文璞,也是京城里的富贵人家。但和姚思安不同,曾文璞并不经商,而是有着更令人尊敬的身份——京官。京城内乱,曾家也是举家外逃,回乡避难。
京官返乡,那可是大事。曾家的船靠岸后,便有一支轿队风风光光地一路迎着众人前往泰安老家。街上的孩子全都蜂拥而至,想要一睹风采,妇孺家丁也从门缝里偷偷探出头来,想要见见这乡下不常有的大官。如此气派的场面,木兰可是头一回见。她也由此明白了这商人和官员的差别,也知道了有些身份和地位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当然了,除了身份尊贵,曾文璞在为人处世上也与姚思安大相径庭。他既然从官,信奉的自然不是老庄之道,而是孔孟之言。所以在治家育儿方面,曾文璞不似姚思安一般天马行空,肆意旷达,而是谨遵祖宗礼数,要求子女无论在思想还是言行上,都必须合乎礼数。子要知书达理,继承家业,女则要德行兼备,打理家事。曾家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也都充盈着一股冲和平淡的气息,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同胞之间躬亲友爱,所谓发乎情而止乎礼,说的大概就是曾家这种名门。
说完曾文璞,咱们再来看看帮他打理家务的贤内助,也就是他的正室曾太太和妾室桂姐。
曾太太年约三十岁,五官清秀,小巧玲珑,原籍虽是山东,但父辈当官后,就一直居住在京城。和所有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一样,曾太太也读书识字写文章,对良好人家女儿该有的道德更是铭记于心。所以她为人谦虚稳重、落落大方,对仆人慷慨宽厚,教育子女也明理从容,曾家上下在她的调理之下,无乱事的仆人,也没有不肖的子女。
再说桂姐,她之前是曾太太陪嫁的丫鬟,因为柔顺听话,踏实能干,便被曾太太提拔做了妾,俩人平日里虽以姐妹相称,实际上行的还是主仆之礼,一切都规规矩矩,正大光明。
这妻妾和谐的场面,也让木兰开了眼,原来娶妾在乎的并不是丈夫的态度,而是妻子和妾室的态度。只要两个女人各自明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做越矩逾归之事,那一个家庭的稳固,自然是不可被动摇的。这一点,小木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被当成了管理大家庭的宝贵智慧。
-
2.长孙媳妇孙曼娘,旧式教育的典范
-
3.二孙媳妇牛素云,官宦人家的女儿
-
4.幺孙媳妇姚木兰,风光大嫁惹人妒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林语堂,福建漳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
其一生钟爱以北京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仅以北京为背景,先后创作了《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还在大量的散文杂记中反复表达了对老北京的温情记忆和浪漫想象。其文风幽默豁达,诙而不谐,被世人成为幽默大师。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一字,大学中文系教师,着力于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研究。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8年时间创作的英文小说,原名为《Moment in Peking》,他转译后才将中文名定为《京华烟云》。
创作这本书时,林语堂抱着“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初心,以姚、曾、牛三个大家族在北京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建筑、书画、哲学、工艺等方方面面的艺术形式,向西方读者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繁华的中国。同时,他又兼顾了中国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新兴中国的转型过程,借由人物经历,展现了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发生在中国社会上的诸多大事,使得本书有情怀,更有内涵,可谓是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本书金句 Key insights
物各有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
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
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老一代腐败而无能,少一代反叛而欠教养。
在那个时代,生为女儿身的人,曾经怀有不能实现的梦想,不能满足的雄心,一出嫁就受了挫败的希望,这些希望后来一直潜伏在胸中而形成对儿子的希望,这样的女子真是屈指难计!多少愿继续求学而不能如愿的!多少要进大学而不能的!多少想嫁个自己认为理想的男人而不能的!在少女心中,青春期所形成的朦胧的理想,像花苞一样,在未曾盛放之前,就被无情的狂风摧残了。曾经有可爱而得不到歌颂的女人,曾经有默默无名的女英雄,嫁的丈夫不管和她们配与不配,她们留给后代的传记,只是在村落山岗上,荒烟野蔓荆棘纵横中一丘土坟前,那平凡无奇的墓碑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