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官逼民反,苦难的山东人
- 前两回,咱们说了明初两位“大皇后”的故事。随着母仪天下的“大皇后”们退出历史舞台,接下来登场的女性们则灿如夏花,她们多姿多彩,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那么这一回,我们就要说一位非常传奇的女性,她如同霹雳,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震耳欲聋的雷声,撼动了所谓的“永乐盛世”。等她闪耀过灿烂的光芒,又悄无声息地退去,在世间只留下属于她的传说。 谁呢?这便是永乐年间山东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唐赛儿。 要说唐赛儿的故事,还容我慢慢道来。且说明朝初年,一副蒸蒸日上的盛世繁荣景象。特别是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把明朝的武力发挥到了最大值。这时候明朝东征西讨、软硬兼施,暴打蒙古、七下西洋、吞并安南、臣服东北,无论是国家影响力,还是版图疆域,都达到了鼎盛。 但正如在之前的节目中说过,“永乐盛世”乃至朱棣,都是有B面的。朱棣因为得位不正,便要大操大办,提高自己的威望,让别人忘记自己篡位的事实,便做了许多大手笔。可朱棣的征伐大业做的越红火,留给老百姓的却是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因为不管打蒙古、打安南抑或是下西洋,都是耗资巨万的事儿。谁来当兵?谁来运粮?谁来交税?归根结底还是压在了老百姓头上。所以永乐盛世,以及许多封建统治者们的盛世,未必就是百姓们的盛世。相反,为了某些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者的“伟业”,比如秦始皇,比如汉武帝,比如隋炀帝,当然还有朱棣,老百姓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根据权威史书《明实录》的统计,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朝境内竟然爆发了一百多次农民起义,规模小的只有几十号人,规模大的则有上万人之多。起义的原因基本类似,都是不堪忍受朝廷的剥削。 这些起义大多集中在永乐年间,从地域上来说,则多出现于山东。 山东是孔孟之乡。为什么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熏陶的山东人,要成群结队地造反呢?要我说,这可不能真怪老百姓,都是因为明朝太不厚道了,把山东人逼得太惨了。 从元朝末年开始,山东的老百姓就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苦难。先是元朝军阀们争夺地盘,在山东大打出手;后来明军北伐,在山东打得也很激烈。等到靖难之役,山东更是成了南北双方的主战场,动辄就是几十万人的大会战。 这么多军队聚集在山东,且不说烧杀抢掠了,他们的吃喝拉撒、开销用度,谁来掏钱呢?那还不是山东的老百姓?据史书记载,仅仅是靖难之役的第一年,建文帝就向山东搞了四次特别摊派。 随着战争的延续,山东人民的日子也越过越苦。等靖难之役结束,有人就向朱棣请愿,说山东的老百姓太苦了,希望能让他们缓一缓,比如减少赋税啊、减免劳役啊、开仓救济啊,等等。 可朱棣不同意。 因为他要干大事。先是迁都北京,需要许多物资。因为山东离北京近,又是必经之路,物资摊派的任务,便再次落到了山东人头上。除此之外,从南京运送东西到北京,走京杭大运河是最快、最便捷的。可当时大运河已经淤塞,朱棣便下令发动百姓疏通。 大运河淤塞最严重的一段就在山东,这段运河沟通淮河、黄河这两条水患严重的河流,工程难度极大。但朱棣可不管这些,他下令把山东的壮丁全部组织起来,以十几万人为单位,轮流上阵开挖。青壮年男子不够,就把老人、孩子、妇女统统派上去。至于老百姓的死活,他可不在乎。 永乐十八年,朱棣宣布迁都北京,这是他生平一大得意之作,但这份辉煌,是用无数老百姓的血泪换来的。而受难的百姓里,最苦的当属山东人,他们承担了最多的物资征集任务,以及最重的劳役。可老天爷还不打算放过他们:山东全省又接连发生旱灾,老百姓的收成仅能糊口。 按理说,此时朱棣应该减免赋税、赈济灾民。然而,他刚刚完成迁都,又想着要去扫荡蒙古人,眼看着到处都要花钱,又岂能开仓放粮?不仅如此,他还发布命令,必须足额征收赋税,违者严惩不贷。 命令下达后,如狼似虎的官吏,就把山东老百姓仅有的口粮都收走了。接下来,他们就只能原地等死了! 正所谓官逼民反,当老百姓被官府逼得活不下去时,他们也只剩下造反这一条路了。只不过谁也想不到的是,领导山东人民起义的,竟然是个女人。
- 2.苦难临头,女武神出世
- 3.聚众起义,大败官军
- 4.再度夜袭,大败京军精锐
- 5.屯兵城下,犯下致命错误
- 6.失踪的佛母,永远的英雄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两百年大明王朝,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不计其数,史海悠悠,唯独少了红粉佳人。长达两百多年的明朝历史上,有不少女性搅弄风云,影响着天下大势,却无人重视,史家闭口不谈,但她们的故事却在民间野蛮生长,传颂至今。女人能否影响国家,改变明朝历史?
跟随百变声优良辰周,翻开明朝新篇章,聆听女人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