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
Facebook
取消
 |
史记·赵世家(四)
强大赵国的一代英主,竟落个活活饿死的悲惨结局 |
00:00免费试听第一章节00:00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
试听
1.胡服骑射,势在必行
- 上文书讲到,赵武灵王15岁上位,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展现出非凡手段,稳定局势。随后他对内励精图治,对外与燕、秦两国结成同盟。等做完这一切,赵武灵王要开始放大招了:这就是我们在历史课上学过的“胡服骑射”。
当时,赵国的北部边界,与匈奴、林胡、东胡、楼烦等游牧民族接壤,这些游牧民族时常南下骚扰。他们骑着马,远程射箭,来去自如,快速敏捷,让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赵军难以招架。
游牧民族骑兵的表现,给赵武灵王的印象极为深刻,应该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开始考虑模仿对方了。所以“胡服骑射”,绝对不是赵武灵王头脑一热的想法。
“胡服骑射”,就是穿着胡人的衣服,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打仗方式。很显然,骑射是主要的,胡服只是辅助。但在推行的时候,改穿胡服,却成了最麻烦的事。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衣冠又是跟礼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衣服,是传统的宽袍大袖。这种服装在电视剧中很常见,宽大的袍子走路带风,下摆如同裙子,大袖一挥气场很足。但它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不适合劳作,更不适合打仗。它影响快速跑步,也不方便格斗、射箭,当然也不适合骑马。
可能有人说了,军队的服装跟百姓应该有所不同吧?那确实,但也会受主流服装的影响,宽袖长袍还是必备的。
相比之下,胡人这些游牧民族,在礼仪上没太多禁忌,怎么方便怎么来。他们喜欢骑马射箭,所以就是袖子窄的短上衣,加上长裤子,方便活动,适合打仗。就像你打球的时候,穿运动服肯定更方便。
如果想要改变赵国军队的作战方式,就要先穿上胡人的衣服。赵武灵王深知这里面的难处:改穿胡装,顽固势力一定会阻挠。但只要自己做得到,后面的一系列改革都会迎刃而解。
服装改革并不是小事,所以必须取得一些有实权的大臣的支持。赵武灵王先是跟老臣肥义讨论此事。肥义是老臣们的老大,饶是他一向忠心耿耿,赵武灵王也谈了足足五天,才取得了肥义的支持。
接着,赵武灵王又召见新势力的领军人,一个叫楼缓的大臣。赵武灵王对他开诚布公:群雄虎视耽耽,赵国处境艰难。想要强大起来,就得学胡人打仗,穿胡人的服装。
可能年轻人对改革的态度相对积极一些吧,楼缓听完赵武灵王的改革意愿,立即表示:“大王英明,不管胡服华服,方便打仗就是好服,我举双手赞成!”
有了这两位大臣的支持,赵武灵王心里多少有了点底。但他也知道,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未来依旧是阻力重重。果然,当他在朝会上宣布改革、要求大家改穿胡服时,大臣们纷纷大喊反对,说这哪行啊,我们礼仪之邦,怎么反而去穿胡人的服装,这也太有辱祖宗了!这一改,民心大乱,国将不国,请君上三思啊!
这时候肥义就站在赵武灵王身边,赵武灵王对他使了个眼色,说现在我要改穿胡人服装,改战车为骑马射箭,肯定会招来世人的非议,怎么破?
面对国君的求助,肥义开始引经据典:上古时期,舜帝、大禹为了让苗人心悦臣服,都曾入乡随俗,穿他们的衣服,与他们载歌载舞,最终赢得了苗人的归顺。既然圣人先贤都这么做过,您还犹豫什么呢?
肥义话音刚落,没有给大臣们反对的机会,赵武灵王就立刻接过话茬:“我想通了,我这么做,其实就叫‘师胡长技以制胡’,学习胡人的优点,反过来制服他们。你们听我的没错,改穿胡服好处多多。反正,就算天下人都笑我,我也要易服强国。”
话说到这份上,群臣也是聪明人,知道赵武灵王已得到一些权臣的支持,而且他说的也在理,都是为了赵国好,也就不再反对了。
然而,群臣同意,不等于改革就可以全面推行了,还有一股阻力不在朝廷上,却也很强——这就是贵族。
-
2.力排众议,开始改革
-
3.主动让位,埋下隐患
-
4.沙丘之乱:一代英主竟活活饿死
本书作者About the Author
司马迁,西汉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出生于史学世家,早年从父亲学习,后来又游历各地,考察风土人情。后因替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投入监狱,后又被施以腐刑。出狱后,司马迁决定完成父亲的遗训,用十四年时间写出《史记》。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余少镭,前媒体人,专栏作家,影视制片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讲述的是自西周至西汉初的各诸侯国的兴衰败亡,它以编年之体记诸侯之事,前后三十篇。三十世家,有的长寿,延续数百年之久;有的短命,分封几年即灭国;众多诸侯,有的带领封国走上争霸称雄的道路;有的陷于权力斗争,狗血事件不断。《史记》之世家系列,带您体验先秦、西汉初期各诸侯的百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