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听
1.“煤炭大王”的发家从跑街开始
- 之前咱们说到的张謇和荣氏兄弟,都是从纺织业、面粉业这样的轻工业开始,一步步变成咱们近代了不起的民族实业家。可是咱们说,轻工业,那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而重工业,却是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想要实业兴邦,如果光靠轻工业,那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有没有哪个实业家,是做重工业的呢?有,当然有。其中一位,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刘鸿生。 要说这个刘鸿生呐,天生就是做生意的命。出生年份,1888,听着就是要发大财。更有传闻说,他出生的时候红光满屋,算命的一看,说此子未来不同凡响。当然了,这种说法您听听就行,当不得真。 但是呢,说起这刘鸿生的家族背景那是真是有的一说,刘家,世代经商,他父亲更是在新式的招商局做过轮船买办。按照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刘鸿生天生自带的商业细胞、经商天分,想必是超越旁人的。不说别的,打小就有机会耳濡目染吧?打小就能熏出一身的生意细菌不? 要不,他怎么他一入商场,就盯上了能源行业,还越办越红火。不到三十岁就成了百万富翁,再几年,更是坐拥七十余家各大领域的企业,让“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和“水泥大王”的称号远近闻名。 各位,不到三十岁就在商界叱咤风云了,这是他爹是王健林吗?一出场,就给几个亿练练手? 还真不是。我们刚刚说了,刘鸿生的父亲做过买办,家里虽然算得上宽裕,可他去世得早啊,刘鸿生读书时候,都还是靠奖学金养活自己呢。17岁那年,刘鸿生考进了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当时的校长就安排他毕业以后,当一个牧师。刘鸿生不想当牧师,就退了学。退了学,就没了奖学金了。没了奖学金,就没饭吃。没饭吃,那就得去做工。 后来,在他父亲生前一个朋友的引荐下,刘鸿生当上了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办事处的跑街。跑街跑街,就是到街上跑着做销售,说得文雅点叫经销人,说得不好听一点,和现在街上发传单、拉人头的也没什么区别。 刘鸿生做事很勤快,能说会道,销售手段一流。在这份工作里,他也学到了许多人情世故。无论是烧煤炉子的师傅,还是一家家要用煤的窑户,他都很熟悉,做起生意来也很厚道,如果有了好处,绝对是大家一起分。作为回报,大家都愿意相信他从他这里下订单。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刘鸿生的提成,自然也比别人高出一截。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样:“最愚蠢的人,就是想一个人发财,叫别人都倒霉。” 有这样八面玲珑的本事,刘鸿生得到贵人的赏识和提携,那是迟早的事儿。这个贵人,就是开平矿务总公司的大领导。 这天,刘鸿生北上天津,去总公司面见大领导。见了大领导,一点也不露怯,反而侃侃而谈,针对公司的运营,提出了一、二、三,三条业务改进的建议,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大领导听了很是满意,觉得这年轻人真不错。年纪轻轻有如此远见卓识,以后肯定能为公司做出大贡献。 就这样,刘鸿生得了领导的青睐,一跃成为开平在上海的头号买办。当时的清朝廷没那么先进的技术,重工业厂商大多是外商,开平矿务也不例外。而刘鸿生一开始也只是外商的买办。人总要学会走,再学会跑,在一个完全被外国垄断的行业里,一个毫无根基的人,想要自己闯出一片天,那太难了。 当然了,刘鸿生并没有一直给洋人当差。要不,咱们也不会把他放进今天的这个系列。在做买办的期间,他以个人的名义,投资了好些中国本土的煤矿,并把自己在开平观摩到的经验分享了出去。攒下了足够的本钱以后,他就出来自己单干。 决定单干,并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刘鸿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从过去几年的行业经验里,他观察总结出了一个不错的商机:他发现,市面上卖的煤大多是一块一块的。而不成块的碎煤屑呢,很多,而且价格很便宜。刘鸿生就想不通了:煤屑怎么了?煤屑难道不能烧?于是,他就把煤屑送去化验,发现从各方面指标来看,确实都合格。诶?既然能烧,别人又不要,那就给我发财吧! 于是,刘鸿生就跟产煤块的大厂签订合同,用很低的价格,把煤粉屑给买了下来。然后,他把这些煤屑滚成球,压紧压实,没人要的煤屑,就成了人人都用得上的煤球。再加上“满额赠送煤球炉”这样的营销手段,刘鸿生的煤球刚一上市,就大受欢迎。
- 2.开火柴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 3.水泥大战:龙争马斗,神仙打架
- 4.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 5.日薄西山:搞工商业不如囤货投机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LXJ,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硕士。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谈起近代工商业,很多人都知道“红顶商人”胡雪岩,也熟悉主持洋务运动的李鸿章,然而,胡是旧式商人,李是清廷宰相。真正的民营工商业源头要往何处去寻?完备的企业制度由谁摸索着建立起来?是早期的民营实业家们。
本系列讲述的,是近代中国第一代民营实业家的故事。他们超越了传统的封建社会,一只脚踏入了现代的大门,带来了民族经济发展的火种,也将实干兴邦的爱国精神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