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没有压岁钱的新年,是一个不完整的新年
- 路上读书fm的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弗拉基米尔·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今天是个好日子,春暖花开阳光明媚万物生,特别适合放假睡觉吃饭收红包。 这大过年的,当下最流行的歌曲一定是天王刘德华的《恭喜发财》,大街小巷,超市饭店,到处都是“我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的旋律。事实上,只要一听到这首歌,你就知道差不多要过年了,就是这么神。 可能有听众朋友觉得,这首歌只是过年时候超市的标配,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根据2022年1月的数据,《恭喜发财》这首将近20年前诞生的神曲,稳坐整个2021年度抖音十大怀旧金曲的第一把交椅。 如果说刘德华是演艺圈的常青树,《恭喜发财》就是歌曲界的常青树,足足红了快20年!所以良辰我觉得吧,老有人说过年没有年味了,这话也对也不对。放鞭炮放烟花的旧年味淡了,抢红包云拜年的新年味浓了,而《恭喜发财》的旋律一响起,又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喜庆年呦! 说到《恭喜发财》,良辰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礼多人不怪”。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可惜不实用——我要一根鹅毛干啥咧?良辰是个实在人,还是喜欢礼物多一点,红包大一点,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所以我很羡慕现在的小孩子,领压岁钱的时候,可以大大方方接过红包,二话不说抽出里面一簇簇的崭新钞票,潇潇洒洒丢掉碍事的红包壳。 想当年,良辰可不敢当场打开红包,更不敢数一数里面有几张钞票。好家伙,心里有多激动,表面就有多淡定。我就不开就不开就不开,急死我自己。 没办法,不淡定就要被老妈打屁股,所以每次拜年,亲戚给良辰递红包,看着那红彤彤的红包,心里已经馋得跟猫一样儿,但是还得默念老师教我的“公孙仪拒绝收鱼”的典故,这样才能装出一脸“拒绝红包”的正气凛然:“不要,我不要红包,我真的真的不要红包,别说你塞我手里啦,就算是你塞在我的口袋里,我也不要红包。” 然后,亲戚就很聪明地把红包塞到了我的口袋里,偷偷用手一摸,嗯,挺厚实的,美滋滋,那一刻我连买什么都想好了:几包辣条,几块巧克力,几包上好佳,一盒子饼干,一挂鞭炮,几把烟花,几盒擦炮,一板魔术弹,几盒窜天猴,一个溜溜球,一把玩具枪。对了,还有个大件:一辆四驱车。 还有个不太好意思说的:我想给喜欢的女孩子买几个蝴蝶结发夹,然后偷偷放到她课桌里面。 当时良辰还很佩服自己演技精湛,演出了“半推半就,欲拒还迎”的精髓,结果刚一回到家,老妈就把红包给接收过去了:“良辰乖,压岁钱的红包妈妈先帮你存起来。反正你现在也用不着,等你长大了,压岁钱再还给你好不好?” 你问我当时怎么想的?我的内心纵然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但迫于老妈的威严,红包只能双手奉上。可惜啊,后来我就再没有从老妈那里拿到存了很多很多年的压岁钱。怎么,红包难道还能长翅膀了不行,不翼而飞了吗? 良辰有点小郁闷,而老妈的解释是:“良辰啊,你看书架上的这堆历史书,什么史记啊资治通鉴啊三国志啊,都是你的压岁钱买的啊。没有这些压岁钱,哪有你这个学富五车,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大内密探零零九·良辰伊万诺夫啊。” 好吧,这个解释,爱了爱了,我想来想去,还是得感谢老妈帮忙存压岁钱的英明之举。 所以朋友们,如果你们的压岁钱也被老爸老妈给存起来了,千万不要觉得郁闷。因为,压岁钱早已经用另一种形式参与了你们的生活。可能没有一掷千金的快感,却拥有细水长流的滋润,顺带还能感受一下父爱母爱。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存起来的压岁钱,体现的正是这种伟大深远的爱。 这样的经历,想必很多80后90后都有切身体会。所以,当80后90后们成为父母后,也会在自己的娃身上来一遍。 当然了,有些朋友肯定很好奇,良辰你啰嗦了这么久,都没说压岁钱为什么要叫压岁钱呢?稍等哈,我这就去翻一翻书架上那一堆用压岁钱换来的历史书,和朋友们聊一聊压岁钱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压岁钱叫压岁钱?怎么不叫压年钱,压月钱?据说,本来压岁钱应该叫做压祟钱,鬼鬼祟祟的祟,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 顾名思义,压祟就是镇压鬼祟,辟邪驱鬼,保佑平安。一般的说法呢,压岁钱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当时,从上到下,都比较崇尚巫术和道术。汉文帝曾找大臣贾谊聊了一大晚,“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谈的尽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汉武帝就更内啥了,好神仙之术,想长生不老,建金铜仙人,金茎玉露求仙丹。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如此相信鬼神之说,当时民间的老百姓当然也相信神啊怪啊的东西。为了辟邪驱鬼,汉代就出现了“压胜钱”。 解释一下:“压胜”就是“压制邪魔,取得胜利”的意思,而“压胜钱”则是专门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在市场上并不流通,更像一种装饰品。显然它跟过年没有什么关系,跟小孩子更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到了唐代,当时有个很出名的习俗,叫“洗儿”。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父母亲人要郑重其事地为小孩子举行生命中的首次仪礼活动,其中包括了给婴儿洗浴的内容,因此称为“洗儿”,又称为“洗三”。说起来,有点像基督教里面的“洗礼”。 只不过“洗礼”是不给份子钱的,但“洗儿”的话呢,前来贺喜的宾客们,都是要掏份子的,给新生儿准备一些铜钱,作为赐礼祈福,称为“洗儿钱”。最出名的“洗儿钱”,很多朋友都知道,那就是杨贵妃给安禄山的洗儿钱。 安禄山比杨贵妃大16岁,但他却认杨贵妃为干妈,搞笑的是杨贵妃竟然也接受了,而且还特意为他搞了个“洗儿”。大家脑补一下画面:安禄山40多岁的人了,体重300多斤,那么肥那么油腻的一个中年大胖子,居然被当成了新出生的婴儿,被光溜溜地包裹在锦绣做成的襁褓里,然后由宫女们放在彩色的轿子上抬到了浴盆里——这画面得有多美啊。 宫女们看到这么个“大小孩”,毫无疑问,笑出了猪叫声。她们疯狂往安禄山身上泼水,给安禄山来了个洗全身,安禄山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是一般人的大型社死现场,但安禄山很受用: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巴结杨贵妃,越疯狂越好。 喧喧闹闹,一直从后宫传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耳朵里。但是呢,这位大哥非但不生气,反而感觉很有意思,赶紧跑过去看热闹。 300多斤的大胖子婴儿,此儿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唐玄宗屁颠屁颠的跑到杨贵妃的宫里,睁眼一瞧,杨贵妃正在给“儿子”安禄山洗澡澡呢。 唐玄宗龙颜大悦,开怀大笑,赏赐给杨贵妃一大堆的洗儿钱,让杨贵妃恣意撒钱。有钱人的快乐,是枯燥且乏味。可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这对有权又有钱的爱情鸳鸯来说,快乐却是新鲜又刺激的。 当然,安禄山也赚了个盆满钵满,不但收获了一大堆的洗儿钱,还得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厚爱,这才能够“偷偷发育”,壮大实力,后来他便发动了改变历史的“安史之乱”。 言归正传,洗儿钱就是给婴儿的钱,虽然还是和过年没啥关系,但终于和孩子联系起来,跟现在的压岁钱有点接近了,所以也可以算是压岁钱的前身。 洗儿钱是给婴儿的钱,其实就是给婴儿父母的钱,真正的小朋友是没有享受到零花钱的快乐,甚至连“妈妈给你存着压岁钱”的借口也听不到。到了宋代,情况就不一样了。 宋代出现了随年钱,也就是随着年龄走的钱,拜年的时候呢,你是几岁,就给几个铜钱。所以小孩子也开开心心,领到了属于自己的压岁钱。有了随年钱,小朋友可以买冰糖葫芦,尽情享受美味了。 有趣的是,宋代的“随年钱”其实可以领两次,一次是春节,还有一次是冬至。别的先不说,一年拿两次压岁钱啊,是谁酸了我不说。 古人是比较看重冬至这个节日的,当时有个说法,叫做“肥冬瘦年”。什么意思?冬至这个节日大家过得要排场点,大鱼大肉摆上桌,美酒佳肴吃个遍。但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呢,只能是过得朴素一点,萝卜青菜,凑合凑合吧。 这个习俗还延续下来了,比如说在广东,还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 冬至既然如此隆重,所以大家都会串门,串门就要带礼物,讲究个礼尚往来。你带着一只鹅来到亲戚家,亲戚家好歹也要回赠一只鸭子。所以呢,想要让亲戚好友开心,就必须精心准备礼物。这样呢,亲戚好友也会痛快给孩子们“随年钱”。 所以,为啥现在很多家长都要替孩子保管压岁钱呀,理由也很充分:没有家长送的礼物和红包,亲戚怎么可能那么痛快给孩子压岁钱的红包呢?这就叫有来有往,要不然啊,孩子说上一千遍“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亲戚也可能装作听不见呐。 到了明清时期,压岁钱这个小孩子终于是长大了,该有自己正式的名字了。 清末有个叫富察敦崇的旗人,写了本书叫《燕京岁时录》,记录了很多民间习俗的由来。其中说到,清朝时,人们用彩线穿起一个个铜钱,编成龙形,放在床下面,称压岁钱。同时呢,过年时长辈给儿孙们的铜钱,也叫压岁钱。从此,孩子们有了对过年的强烈盼头:压岁钱啊压岁钱,一年一年又一年。今年过年我想买个新皮肤,数数还有多少天。 说完压岁钱的演变,相信大家现在一定更关心,古人的压岁钱到底有多少吧? 当然,压岁钱有多有少,数目不一定,先给各位介绍一个特别壕的例子。 在名著《红楼梦》当中,不止一次出现的“金银锞子”,“锞子”就是一两以下的货币。这种价值的钱,对于土豪的贾府来说根本不能算用来花的钱,所以它的一大用途就是压岁钱。这时候它换了个名字,叫“押岁锞子”。 比如五十三回中就有这么一段话,“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尤氏看了看,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有钱人家就是不一样,压岁钱都是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 有人还算过富家少爷贾宝玉的压岁钱,竟然有625两银子。刘姥姥说过20两银子够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如此算来,贾宝玉的压岁钱,够刘姥姥一家生活31年! 那么够你生活多久呢?有人估算过,当时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今天的1500块钱,625两就是93万7500元。对,你没听错,人家拿压岁钱就拿了快100万人民币,良辰小时候那会儿,有谁过年能拿1000块压岁钱,就是本市压岁钱的天花板。 呼,别激动,贾府那是超级豪门,咱能比吗?其实今天也有富二代拿上百万压岁钱的,土豪的生活就是这么无趣啊。 民国时期,上海人称呼“压岁钱”为“压岁钿”。长辈给儿孙的“压岁钿”,少则一块钱,多则五块、十块、几十块,没有一个定数。几十块听着是不多,但这里是指的是银元!一块银元知道值多少吗?也跟一两银子差不多。能收几十块银元压岁钱的,那必然不是一般人。 而到了现在,以地域而言,广东人的压岁钱是最出名。每年春节,“广东人”的“利是”、也就是压岁钱都要上热搜。因为,广东人的压岁钱往往“少得可怜”。广东人不管多土豪的,给出的压岁钱,基本都是5块、10块,20块就算高的了,能够拿到50块的属于幸运儿,值得大吃一顿。 其实呢,广东人的压岁钱主要是取个好兆头,所以钱不是重点。自从我到了给小孩子包压岁钱的年纪,就恨自己为什么不是广东人,红包要是只需包几块钱,我得准备上百个红包,单位里的物业和清洁阿姨,见者有份,一年的工作辛苦了,新年快乐啊;拜年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的小孩,记得的不记得的,红包拿走拿走别客气,哥有钱! 哎,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抑或是为了人情面子,压岁钱那是越包越多,有些地方的平均压岁钱甚至上千、上万,每逢过年,光是准备压岁钱都要来一次大出血。 什么?你说上万的压岁钱太夸张啦?良辰我曾见过一张“全国压岁钱地图”,福建莆田的压岁钱高达12000,虽然这种图都是娱乐性质的,但依旧惊得我下巴都快掉了,有没有莆田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不是真的? 压岁钱的诞生,本是寄托着镇压鬼祟、保佑平安的美好愿望,如果在现代社会它变成了人们争面子、攀比的工具,岂不是背离了其最初的寓意,不可取啊不可取。 好了,压岁钱的前世今生,就暂时说到这。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听友们,评论区走起,聊聊你们家乡的压岁钱已经到了哪个水平,让我也开开眼界啊。
分节阅读 Table of contents
特约撰稿人Special Contributor
真游泳的猫,浙江大学古代文学硕士,网络小说作者,自媒体撰稿人
关于本书 About the book
探索史书夹缝里的新奇故事,角度刁钻,逼格满满,不一定有用,但一定有趣。
压岁钱,即压祟钱,有镇压鬼祟,辟邪驱鬼,保佑平安的寓意。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压胜钱。直到清朝,人们用彩线穿起一个个铜钱,编成龙形,放在床下面,“压岁钱”的说法才正式诞生。
富家少爷贾宝玉的压岁钱,竟然有625两银子。刘姥姥说过20两银子够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如此算来,贾宝玉的压岁钱,够刘姥姥一家生活31年!